上海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江西 > 旅游游记

婺源之行

婺源之行
婺源之行
婺源之行
婺源之行
出发地:深圳
目的地: 婺源
入库时间:2016-08-08 18:29
游记浏览:41
旅行天数:3
游览景点:["江岭","江湾","理坑","思溪延村"]
出发时间:2014-04-10
旅游简介:油菜花开身边的朋友总问我,为什么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看油菜花,生长在农村的我其实对婺源的一切都熟悉,比如小吃,饭菜,环境。因为老大QIQI的博客常常提到他的家乡婺源,所以到油菜花开时我就想来到这里,今年终...
旅行花费:2
游览月份:3
旅行游记

1 油菜花开 江岭 -江湾 -理坑 -思溪延村


身边的朋友总问我,为什么长途跋涉来到这里看油菜花,生长在农村的我其实对婺源的一切都熟悉,比如小吃,饭菜,环境。因为老大QIQI的博客常常提到他的家乡婺源,所以到油菜花开时我就想来到这里,今年终于走起。这里的生活和梅州一样的,除去没有漂亮的徽派建筑和成片的油菜花。来到你的家乡,走你走过的路,品尝你博客里写的每一道美食。当我看到成片的油菜花时还是很兴奋,想躺在上面睡觉和跳舞。这次出去挺折腾了,但我想当成一种经历挺好。因为堵车于是我们下来徒步5公里,为了看早上的油菜花清晨5点半起床,还坐了一辆摩托车颠簸了十公里到达油菜花的山顶。看到美景的时候同伴一直感叹好美,其实最美好的是心情。做为懒虫的我,就不写游记了。放在老大写的其中三个关于婺源的博文。 看官们懂的。




下面的文章作者都是BJQIQI。
婺源,那时花开


源,故乡。当我自以为闭上眼都能熟悉地将它的模样绘入梦境时,却被现实惊醒发现它竟是越来越陌生。婺源一直改变着它的样子,但对于我来说,我最熟悉的它只能定格在1997年,那一年18岁的我离开了这里,一晃就是15年。

记忆里,除了过年,我大多会选择阳春三月回到这里,因为这是婺源最美的季节,无论是淫雨霏霏,还是阳光和煦,都能闻见它独特的徽州古韵。再加上这莺飞草长与春暖花开,都可映证着我记忆里那幅画卷,原来,在某些时候,它还是我熟悉的样子。

小时候,每年这个时候的周末,约上三两好友,骑自行车去乡下游玩,道路两边全是金灿灿的油菜花田。或在别人看来,这是灿若天堂的画卷,但在我们看来,这些花田,大多只是填充双眼的色块而已。不消稍作停留,更不必置身其间,它只是流转于双眼边并随着自行车的飞逝而后退。如今,当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这短短的十天花期时间里涌入婺源的田间地头,追逐着这金黄之色时,我竟然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油菜花,是一种十字花科的植物,与北方常称的食用的油菜的花型花色大体相近,只是前者更茁壮,花开更猛烈。婺源的油菜花只是种经济作物,并不是以开花为目的,看重的是花开过后的结籽,而终极目标是用这些籽榨出好油。也正因此,婺源的油菜花才会年复一年地在这片土地上有规模有规律地花开花落。每年清明前后,大片黄金开遍乡村田园,点缀着粉墙黛瓦的徽派小楼,疑似天上人间。

比色彩更令人心醉的当属花朵散发出气息。每当眼睛远远见到一片金黄时,阵阵芬芳已飘然而至,这不是一般花朵顾有的馥郁芬芳,却有着沁人心脾的朴实之味。这味道让人幻想起收获的喜悦、让人回忆起泥土的滋润、让人梦醒时仍有故乡的温暖。仿佛一个转身,便是花开。

原来,我更愿意让这样的温暖色彩与味道绘满那幅故乡的印象画卷,炊烟袅袅,溪水潺潺,竹排悠悠,小桥默默……一切原本的美好犹如人生初见般均被归于一卷,在那时花开的婺源一并展现。

只是路边的一片油菜花田


 

逆光有着透明的金色

 

 

十字花科的特点是花朵呈十字四瓣排列

 

亭亭玉立

 

 

有人的对比才发现它的茂盛

 

总状花序

 

高低错落有致

 

 

 

彩虹桥

思溪

延村

劳作的人儿向延村归去

河水也泛着金光

粉墙黛瓦

竹林、炊烟与油菜花 

 

木板桥

 

逆光的芳华

 

 

me

 

花间蒹葭

 

一片金黄

 

思溪,山水间思念的力量

 


从思溪这名字上,我便相信这个村落一定如其名一样,有条能解思乡之愁的水。

 

果然,一进村,河水的声响吞没了游人的喧嚣,那座古旧的明代通济桥在阴晴岁月里始终发挥着它供村民劳作间隙休憩的作用。感受着这种自得其乐的悠闲,时间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进村需要过桥,桥上有“如来佛柱”,是为镇水用。这种柱在城关镇的北城门下面也曾见过,那里长长的台阶曾有我儿时快乐的回忆。石柱迎水而立,仿佛在舰艇上的一只旗杆,屹立在风头浪尖的顶上,乘风破浪前行。眼前的小河两岸,柳绿花黄,白墙黛瓦,温润如画。村里还算安静,家家户户大门敞开,可以随意进出,民风的淳朴由此可见。

转了一圈,百花厅里一百个不同的寿字与整门刻的花卉都反映出婺源木雕的最高水平。据说,当年主人在建这房子时可是费了许多心思。因为要找到这一百个寿字实属不易,他的后代几乎倾其一生的光阴来寻找,都只能在房内外找到99个。那第一百个“寿”字谜底,最终是被一次凤凰卫视的航拍工作破解了。从空中俯瞰下来,整幢房子就是一个寿字。那最精彩的一撇,便是门口小巷间那一堵略微弯曲了的高墙。但很可惜,这次航拍的人与飞机失事,机毁人亡。或者,这才是不可道破的天机吧。

出口是一座木板桥。这是多熟悉的木板桥!原先在紫阳镇的南门河与北门河各有一座。每年梅雨发大水之时,桥是会被冲垮的,但水退了之后人们又会重新搭建起来。这座桥曾是连接爷爷家与姥爷家的最短距离必经的地方。上面,承载了许多胆怯与勇敢的故事,爷爷曾用他温暖的大手牵着我,给我走过去的力量与勇气。但这次回去早不见了踪影。听说是被冲垮后就没再搭建。因为现在交通方便了,人们更愿意走大桥了。而这木板桥就永远地消失在了星江河上,只留在了我与许多有思乡情愁的人的心底。

 

而今,即使没了爷爷的手,我也不再害怕过这样一座没有扶手的桥。走上去,木板间依然有很大的缝可以看见桥下潺潺的溪水,每过一个桥支架,都会磨擦出吱吱的声响。我耳边响起爷爷的话:向前看,一切害怕都会消失。我抬起头,看见前方的灿烂的碧桃在枝头绚烂,我轻快地走过脚底的流水,去接近这春光里的桃红柳绿。原来,正如爷爷说的,无论胆怯还是失意,或是沉沦时,只要昂首向前看,一定有种力量能指引我前进,而未来的美好应是现今始料未及的。

从此,思溪的这只木板桥给了我思乡的可能,更给了我一切向前看的决心。



建于明代的通济桥是今天进村的唯一入口,桥中央镇水用的如来佛柱

河边挂成一排的腌菜

门口黄花依旧

炊烟袅袅

徽派建筑

百寿花厅

各种样的寿字木雕

四季花卉雕梁画栋

还残有生动的龙凤呈祥


 

重拾起曾经遗失的婺源  


源是我的故乡,我在那里出生成长,直到18岁转身离开。之后,尽管我保持着每年回去一两次的纪录,但每一次的感受,都令眼见到的故乡与我童年记忆里的模样愈来愈远。那天,当《我是冒险王》剧组通知我要去婺源录一期节目时,兴奋之余我竟有些忐忑不安起来,因为我不知它这一次它会偏离我多远,我不知道我在遗失了童年的婺源回忆后,还能否找回初见时的芬芳。

三月的婺源,一如我印象里的烟雨迷离,云雾缭绕的山水呼吸起来都分外沁入心脾。踏上被雨丝淫浸得湿软的青石板,空气里夹带着泥土的气息,远处的粉墙黛瓦,早已被早春那大片大片的无比绚烂的油菜地围绕。本以为恰入了童年的记忆,却发现已有游人穿梭其间,带着全国各地不熟识的语调。原来,婺源已然是个游客集中的景点了,而这个被旅游热潮入侵了多年的故乡味道会不会也有褪变?

到江湾是为了节目拍江氏祖谱,否则我应该很难会再踏进这个完全被商业化了的村子。那新鲜的牌坊、整齐的商业街,以及打着“拍照取景一元”的老人家,无不让渐失耐性。除了那些正在怒放的梨花还在提醒着我,它才是这个名叫江湾的小村最为著名的东西——江湾雪梨(婺源四宝之白色)。如今,大多数游人不会在乎那些树上被包裹起的雪梨,他们被指点寻找四周的龙脉,他们蜂拥向萧江大祠堂,他们关心的是这个村子出了位了不起的江氏名人。

辗转晓起时,车行缓慢,已有无数游人在这并不大的村落间游玩。可惜了这本来没有规划得很好的村落,虽然建村已千年,但当初完全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这般人流。如此一来,那雨后的小巷,那斑驳的白墙,全因这汹涌的人潮而失去了应有的意境,每一个匆匆的游客又恰成了将下晓起村推向了宁静的对立面。好不容易挤过人山人海,我向远处的上晓起村走去,也许是因为距离远而且只能徒步之故,这里明显少人问津。村口的古樟将硕大的枝干蔓延至水边,仿佛在迎接归家的游子。进士第的后人还住在那幢祖上传承下的高堂青砖的官宅里,老人早已成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当年的辉煌光景早已被历史湮没,唯有门前一方鲜妍的油菜花开得一如往昔的明媚。

次日晨赶赴理坑,虽然道路还是那么蜿蜓而漫长,却一样被不怕劳苦的游人占领。记忆里理坑只有美术学生坐在小板凳上安静地写生,而今,却已有更多的相机来回挡在了那些美术生的眼前。又绕到小巷深处的天官上卿,正值老房有喜,这明末吏部尚书余懋衡告老还乡时修建的豪宅,在转角的八字门前多了份与岁月格格不入的喜庆。再度寻访到木雕精美的商宅小姐楼,那楼上纷繁华美的窗花见证了过去岁月里大户人家女子青春的芳华。她们二门不迈,大多守候在高阁的美人榻边,思春之情宛若簌簌而落的桃杏梨李。立于无窗的陈旧厅堂,黑暗无边,只有高高的天井散射进淡淡的光亮,夹杂着飘零的雨丝一齐带来屋外的清新。

最后一站是思溪,通济木廊桥连接着村内与村外的交流。细雨霏霏的时节,这里成了村民最好的聚会场所。打牌的,叫卖的,闲聊的,都在这可以看见风景的桥上汇聚,如此这般热闹又相安无事的情景原来早已延续了千百年。可人非物事,只有桥头那根刻着佛语的镇水柱一直都在,它被赋予了全村的平安厚望,逆着水流的方向矗立。走出思溪时天色将晚,水边的桃花淡淡地着了些水墨色,又了无痕迹的晕染开。回过头时,那座熟悉的木板桥在河道间架立,我仿佛听见童年时我扯着爷爷的衣角时他深情的鼓励:不要只看到脚下的水流,而要看到前方的目的地,才能放下过河的胆怯,独自抵达对岸。

一晃离家已14载,这期间我踏遍九州,游历四海,我也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青涩的少年,我用我的眼睛寻找并享受着这个世界的美好,我以我的视角承担着对这个世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可无论如此都无法抛开在故乡婺源那18年最简单却最珍贵的记忆。记忆里活着我再也见不到的爷爷、姥爷和小叔叔;记忆里还有年轻活泼的父母,并不老态龙钟的奶奶外婆;还有马上被拆除的南门街78号老屋以及屋前几米长的青石板……

童年的婺源,早已遗失在游人如织的当下,却在这一回重新认识它时鲜活地出现在我无边无际的回忆当中,莫失莫忘!

 

 


繁茂的油菜花


 

 


 

 

 

江湾

牌坊

 

萧江处处梨花开

 

荷包红鲤鱼

晓起

 

上晓起的古樟

 

进士第

 
理坑

 

村口的廊桥

八角天官宅


 

小姐楼的木雕

 

安静的狗

 

思溪

桥上的镇水柱

 

通济桥

 

木板桥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