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河南 > 旅游游记

人 间 四 月 洛 阳 行

人  间  四  月  洛  阳  行
人  间  四  月  洛  阳  行
景点:河南/henan
出发地:北京
目的地: 龙门石窟 洛阳 关林 白马寺
入库时间:2016-08-10 01:26
游记浏览:48
旅行天数:1
游览景点:["洛阳"]
出发时间:2011-06-14
旅游简介:白马寺寻源 “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笔下的白马寺。今天这座著名古刹仍名扬海内外,巍然屹立在邙山脚下。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2公里处,有多条公交车直达。到...
旅行花费:0
游览月份:4
游记目录:
旅行游记

1 白马寺寻源 洛阳

 “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笔下的白马寺。今天这座著名古刹仍名扬海内外,巍然屹立在邙山脚下。

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2公里处,有多条公交车直达。

到了白马寺景区,在景区门口买了门票,票价50/人。

号称“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因汉明帝“感梦求法”,遣使迎请天竺僧人回洛阳后而创建。据说当时驮载经书的马是白马,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取名“白马寺”。白马寺是我国历史上建造了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寺”是古代官署的名称,从白马寺开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

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然依稀可见。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园内古树成荫,四时落英缤纷,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

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领略几处包含有生动历史故事的景物。

进景区大门后来到白马寺的山门前。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此山门为明嘉靖年(1546)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和接引殿后,通往清凉台的拱形石桥洞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山门左右两侧各立一匹青石圆雕马。这两匹石马是北宋的,后搬迁至此。

现在山门前新修了石牌坊、石拱桥、放生池等建筑。

因白马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寺庙,所以我看的很仔细。

走进山门,左右两边分别是钟楼和鼓楼,钟楼上牌匾书:马寺钟声;鼓楼上牌匾书:释源鼓音。

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

走过东西对称的两碑,便是白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高0.9,长20.5,宽14.5,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整个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绕以回廊。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

大殿中央供奉的是大肚弥勒菩萨佛,他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形象生动有趣。这尊弥勒笑像是明代塑造的。佛像两边有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成为未来佛。可是白马寺天王殿内这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却以另一个民间传说为蓝本:相传五代时,浙江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叫他布袋和尚。这位和尚逢人乞讨,随地睡觉,形似疯癫。他在临死时,说了这样一个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的化身,并根据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内的天王殿里。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

    佛像上有大佛龛,上面雕刻有几十条姿态各异的龙,是清代的。

    大殿内两侧泥塑有穿战袍、披甲胄的四大天王像。分别是身着青袍,手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身着白袍,持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身着绿袍,配长刀,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的北方多闻天王;身着红袍,手持盘龙的西方广目天王。它们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

立于弥勒佛背后的是着武将装、手持天神杵的“护法神”韦驮天将。据说外来的和尚只要看看韦驮如何拿天神杵就知道寺庙的性质,如果天神杵是向上的,说明该寺院管吃不管住;如果是平放的就是管吃又管住;如果是向下的就是即不管吃也不管住。白马寺里韦驮的天神杵是向上的,如果你是和尚的话,就该知道会不会饿肚子了。

    穿过天王殿,便来到大佛殿,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大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塑像: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这三尊佛像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这取材于一个佛教禅宗典故。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弟子,闭口不说一字,只是手拈鲜花,面带微笑。众人十分惘然,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释迦牟尼见此,就说:“我有正眼法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样,摩诃迦叶就成了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传人,中国佛教禅宗也奉摩诃迦叶为西土第一祖师。白马寺大佛殿的“释迦灵山会说法像”就是根据此传说塑造而成的。三尊旁边,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位菩萨。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世音菩萨像。

殿内还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钟,重1500公斤,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据传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城内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诵经,撞钟报时,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起来,因此,白马寺钟声被列为当时洛阳八景之一。 

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悬山式建筑“大雄殿”。此殿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为元代所建,明、清重修。大雄殿本应叫“大雄宝殿”,但据说白马寺里处处是宝,所以便不再用宝字。

走进大殿,只见殿里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尊佛像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执持法器。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尤其是左侧有一尊罗汉,头戴花冠,上衣下裙,完全是一位端庄娴雅的女性,而其余十七尊则削发光头,人戏称十八罗汉一枝花。

这十八罗汉为元代塑像,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为国内仅存的独一无二的一套,乃寺中塑像之精品。大雄殿中的三主佛、二天将、十八罗汉和天王殿中的弥勒佛,共二十四尊佛像是1973年重修白马寺时从北京故宫内的慈宁宫大佛堂调拨过来的,如今已成为白马寺的镇寺之宝。 

  大雄宝殿后有接引殿,为一般寺院所罕见。为双层殿基,是寺内最小建筑,大殿为清光绪年重修。按佛教说法,佛教徒修行到一定时候有了一定的功果,便可由阿弥陀佛迎接,引导到西方“极乐世界”。殿内供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立像,左边为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右边握摩尼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均为清代泥塑。 

过了接引殿可见一座有石桥相连的高台,这便是清凉台。相传清凉台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读书乘凉的处所,后来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是寺中位置最高之处。

清凉台也被称为“空中庭院”,是白马寺的胜景。曾有诗赞美道:“香台宝碧玲珑,花雨长年绕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清磬落空蒙。”

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毗卢阁就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

这个长43米,宽33米,高6米,由青砖镶砌的高台,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毗卢阁重檐歇山,飞翼挑角,蔚为壮观,配殿、僧房等附属建筑,布局整齐,自成院落。院中有一泓池水,古柏苍苍,郁郁葱葱,环境清幽,清爽宜人。

正面大殿毗卢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初建于唐,元、明、清历代都曾重修。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毗卢阁外两侧有两座配殿,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纪念,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清凉台两侧新建了法宝阁和藏经阁。在法宝阁的一层是白马寺历史介绍和文物展览。当看到1949年时破败的白马寺旧照片,再看到当今白马寺的恢弘,不仅感慨万千。

最后我来到山门两侧的二僧之墓。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

寺庙的两侧还有客堂、六组殿、玉佛殿、念佛堂等。

出了白马寺山门向东走不远,有一座玲珑古雅、挺拔俊秀的佛塔,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35。它造型别致,在古塔中独具特色,不可多得。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

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原为木塔,创建于公元69年,有9层,高500多尺,故名“齐云”,是最古老的一座佛塔,以后的佛塔全都仿照齐云塔而建。现在的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也称金方塔,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离齐云塔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人的墓,墓前有一墓碑“大唐名相狄公仁杰之墓”。对就是大名鼎鼎的狄仁杰墓。旁边还有一块明代石碑上书“有唐忠诚,狄梁公墓”。

在白马寺的东面,还有两座佛教建筑。一座是印度政府赠送给白马寺的印度佛教风格的寺院。从外观看,是一个圆拱屋顶的大殿,走进大殿,穹顶上有一天窗,整个大殿里只有一尊盘腿而坐的佛像,也不知叫什么佛。另一座是泰国赠送的泰式寺院,还没有建完。

以前进佛教寺庙,总觉得所有的寺庙都差不多,现在参观完白马寺,总算找到原因了。汉传佛寺,都是由一组又一组庭院式建筑组成,中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寺院等级越高,庭院越大,越多。有山门,钟楼,鼓楼,金刚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因白马寺是佛寺的“祖源”,所以我国所有的寺庙,全都是按照白马寺的建筑布局兴建的。

佛教诞生在尼泊尔,传播于印度,最后在中国发扬光大,并最终传到日本、东南亚等世界各地,这一切的一个重要起始地,就是洛阳白马寺。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古刹,在中国及世界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