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度: | 103.957005 30.717825 |
旅游评分: | 4.7分 |
旅行费用: | ¥5000元 |
景区类型 : | 27 |
游玩天数: |
沿着古色古香的回廊走了不远,来到了湖边码头。眼前的景色令我终身难忘:那是一汪不大的湖水,在青山的环抱下,越发显得纤弱而清秀。湖水清澈而柔美,光亮而平整,静静的,仿佛亘古以来从未有微澜。说像是镜子吧,凸显出我词汇量的匮乏,但那水面上清楚的倒映出青山、绿树、古檐、轻舟,倒影中的世界光彩依旧,清晰而超然。它是那么的平静,以至于渡船靠岸时荡起的微波,才把我放飞的思绪拾起。与其说是为了渡过这湖,不如说是为了更近一点儿的表示赞叹。在这样的纯净、平静、安静的湖上驶过,宛如凌波飞仙,凭空多了几许膜拜的冲动。这就是坐上山索道前,要先坐船渡过的一个湖,湖的名字就叫做月城湖。不知道湖中之月,是不是天上之月,湖中的月城是月的城堡,还是拥月的城堡。
这是我十年前的记忆,十年前的那一次,我们坐索道上到山顶,然后步行下山。那时的青山高耸,在索道上望下去,宛如在树顶凌虚飞行;那时的山道崎岖,时而在山顶盘旋,时而在树丛里蜿蜒。但这些都没有给我留下最深刻的记忆,唯有那个湖,那个微澜不兴的湖。从那时起,只要一提起青城山,甚至一讲到四川,我的脑海里就不由自主的回想起这个画面。我觉得“青城天下幽”,从这一坪湖水中,可以体现的很完整了。
这一次重游,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
而今的青城山景区范围比那时大了很多,由于进山的人多,我们在离山脚几公里的地方就下了车,然后坐了十几分钟的景区观赏车,来到景区大门。走进青城山的大门口,这里是一个不大的小广场,两边可以见到青城山的两翼。广场右侧有一座楼高三层,红墙黑瓦的建筑物,这里是建福宫的所在。沿着广场往里走,路渐渐地变得狭窄,一路曲折但相对平坦,深入山腹;一路渐高渐远,只在云深不知处。听导游说,去坐索道的话,还要再走几公里的山路,不由得微感惊讶。感叹景区发展神速余,只好放弃了故地重游的打算。
沿着上山的小路,我们开始了艰苦的自我“修炼”。好在青城山植被丰富,温度适宜,空气清新。人说“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在上山的林间道旁,偶尔可见身着道家服饰的男女,面对青山长吸吐纳。这种行为颇有点仙风道骨的痕迹,加上登山时的疲累,我们也不由自主的加大了对新鲜空气的需求。青城山的空气,清清凉凉的,微带些湿润。吸一口到胸腹间,彷如痛饮醍醐一般,由头至踵,浸淫在一股清凉舒适中。这是大自然的恩赐,天然的氧吧,它让你仿若在云端漫步,飘飘然却似无所倚。醉了,醉了,让这青城山的热情迷醉了。
赶紧在路边亭子坐下歇歇吧。抬眼细看,这亭子也做的巧,完全是用山上的老杉树拼装而成,上面盖着杉树的叶子和树皮,还有些许未剥落的枝杈,古朴自然,与天地青山融为一体。
“老板儿,坐个滑竿吧?”路旁一位蹲在石头上、身穿红马甲的老汉站了起来,背着一种像是两根毛竹似的东西。老人家很热情,虽然个子不高,但腰板很直,手上老茧粗大,皮肤黑黝黝的,咧着嘴一直笑。老人家腰板虽硬,我也不好意思上去摧残他,只好指派丈母娘作为代表。说是滑竿,可跟老电影里那种顶上有蓬的竹椅不同。这种“新式”滑竿,只是在两根毛竹之间,系了几根绳子,再搭上一块帆布。丈母娘一上去,马上陷落在帆布里,像藏在兜兜的布偶。我赶紧掏出相机准备留下这一幕,谁知两个人抬起滑竿就开始健步如飞。我喊了一声:“等一下,我照张相”,没有效果,眼看滑竿就要走远了,我急中生智,大喝一声:“再走就不给钱啦!”滑竿终于在路人的哄堂大笑中停了下来…….
这一次的青城山之行,反而让我对十年前的青城山更加向往,也许我对青城山的了解还不够多,下一次,我想住在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