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东双陵:两个女人的恩怨,千年王朝末路】 菩陀峪定东陵 -普祥峪定东陵

遵化
遵化 zunhua
经纬度:117.96555
40.18928
旅游评分:4.2分
旅行费用:¥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8-16 09:35
游记浏览:17

【定东双陵:两个女人的恩怨】

  慈禧、慈安,无论从电视剧还是从各种人文科普渠道,这两个名字对现代人来说都太耳熟能详。

  当然,比较著名的还是慈禧,虽然在位份上,慈安至死都比她高出一筹。

  这两个女人,从盟友到对手,半生竞争分和,差不多就导演了这个帝国最后半世纪的所有命运。站在历史规律的洪流里,帝国衰落日甚一日自然并不能怪责她们。但站在那个时间点上,如果她们之中哪一位幸有孝庄之德、孝庄之才,家国天下的崩塌脚步或许都会放缓,随后一百年的中国历史走向也都可能随之改写。

  这样的结局,我猜,慈安是有些遗憾的。虽然她并不是奕詝的结发嫡妻。但萨克达氏无福,早在丈夫登基前已殁。出身钮祜禄名门的慈安,幸运地在咸丰二年从嫔位一跃连升至皇后之尊,成为咸丰一朝实质上的唯一第一夫人。

  也许咸丰并不甚宠爱她,但临终托付半壁江山,可想倚重、信任是一定有的。十年帝后夫妻情分,慈安这样传统恪礼的女人,无法与待她恩情并重的丈夫死后相随,凄凉寂寞想是无法避免。

  虽然名称上分普祥峪、菩陀峪,但其实慈安、慈禧两座陵寝紧紧相邻。外观上完全一模一样的两座陵园,并列安枕。慈安居西,慈禧居东。

  诶?你不要奇怪为什么“西太后”慈禧反而葬在东边,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筹。在故宫里,自然是东尊西卑。但在陵园里,尊贵是以谁更靠近丈夫咸丰帝的主陵寝而论的。咸丰的定陵在慈安、慈禧二陵的西侧,作为正牌皇后的慈安离他更近一些。母凭子贵的慈禧,纵然后半生风光无限、处处压慈安一头,名分地位上却永远没法超越。

  外观上,两座定东陵犹如“复制-粘贴”出来的双生子。从神道小碑楼,到三座三孔石桥,再到隆恩门、左右配殿、隆恩殿、后寝三座门、石五供,乃至明楼、宝顶,完全一比一对称。两位太后并尊于世,生前如此,死后亦然。这样的规模,已超越有清一代皇后陵的正常规制。慈安在这一点上或许有点感谢慈禧。若不是慈禧的欲望、诉求,她也不会配享规格如此之高的陵园。

  内部装修上,慈禧陵穷奢极侈,比帝陵更华美瑰丽。慈安陵则合乎定式,遵循着她身为皇后该享有的规格。

  然而在现代人气上,普祥峪陵门可罗雀,慈安到底是大大输给了慈禧。

  不管恶名还是盛名,慈禧总算是在晚晴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一笔,种种经历比丈夫咸丰帝、儿子同治帝广为人知得多。慈安能被今人少许记住,还是沾了曾跟她并尊、曾跟她明争暗斗了几年的光。不信?除跟慈禧同时出现的历史事件之外,关于慈安这个人,你还能想得出来什么?

  当然,慈禧陵人气更高,跟她的地宫现在对外开放不无关系。来游玩的人,大多应了那句“不见棺材不掉泪”,都觉得能进地宫、能看见棺椁的那座陵更值得一游。人之常情,无可怪罪。

  站在慈安陵紧闭的后寝三道红门前,清冷寂寞。抬头东望,那一边慈禧陵的明楼、宝顶上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感叹慈安到底是没能争过那个出身低微的小小贵人啊……可转念一想,这又何尝不是幸运?谁愿死后被挖坟掘墓、曝尸扬棺?谁又想自己百年后长眠之地,成了大批心无恭敬的无关之人度假休闲、随意往来的熙攘地?

  时代落幕,历史舞台沉然转场。慈安好歹在现世已得到安寝了。那边的叶赫那拉氏却死也不得安息,因为她生前的作为,时时被人们拿来品评褒贬。

  既然无法如贤后那般留的万年佳名,那么,被历史遗忘,绝不失为慈安起伏半生的上好归宿。

  从慈安陵出来,走回人流如织的慈禧菩陀峪定东陵。

  说了那么多慈安,面对是是非非那么熟悉的慈禧,反而发现自己并没什么想要表达的了。以历史功过论,我对她没有崇敬,当然也谈不上多么厌恶,只是也没有对慈安或深宫中其他女人那样的怜悯、同情。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在讲究盖棺定谥的那个年代,22个字的谥号,帝王也无出其右。区区一届太后,一次性担上这22个字的赞誉,霸道至极,像极了慈禧。

  简之再简,这个超长谥号里,“孝钦显”三字算是有清一代专属于慈禧的定语。

  “孝”字开头,是明清所有皇后谥号的既定格式,无所特殊。“显”字收尾,因为这是她丈夫咸丰“显皇帝”的谥号,“显皇后”只为表明她与丈夫的从属关系。中间一个“钦”字,是对慈禧一生的专属评判。(一如皇太极孝庄太后的“庄”,乾隆孝贤皇后的“贤”)

  《谥法》,“威仪悉备曰钦”,释曰威则可畏,仪则可象。这是一个美谥,堪配一代明主英王,但它政治色彩浓厚,女子是很难享用到的,哪怕贵为皇后。敢当一个“钦”字,就如敢当后面的“配天兴圣”一样,昭示了慈禧太多的自鸣得意。(说来也怪,明明一个美谥,另一个与之有关的宋钦宗,也是一代亡国君主)


  慈禧陵寝的石雕图案,总为人津津乐道。

  男尊女卑、龙胜于凤的年代,偏偏她在自己陵寝的石件中安排了不止一处凤尊于龙的图案。凤压龙的丹陛石、凤引龙的石栏板,处处张扬着这个妇人在当时不可一世的权威。

  这是一个内心太强大的女人,欲壑之难填、思想之顽固,远不是我这样平凡的现代人心理能够理解。

  如果她不是那样的一个女人,整个晚清五十年历史都会改写:

  同治帝载淳与萨克达氏琴瑟和鸣,慈禧若不出手干涉,这对帝后举案齐眉、子嗣广延几乎可以预见。那时,无需堂弟载湉入继帝位,以清朝历代帝君王子之勤勉清明,同治一人或许就能挽狂澜于乱世,做个小有作为的中兴之主、长寿之君(至少不会二十不到就郁郁夭折)。

  就算载淳天命不佑、注定早殇,若不是慈禧害怕权柄下移、不肯做太皇太后,若不是她痛恨儿媳萨克达皇后,承继帝位的重任也绝不会落在四岁的旁支王孙载湉肩上。国家无需连续奉养三朝有名无实的冲龄幼主,民生大事的决策无需半世纪依靠深宫中不体民情的女人。说到底,那个年代的女人不是为家国大事而培养的。她生来不需经纬天地、不用齐家治国,她没有功利千秋的眼界和气魄,不是一人之过。

  慈禧掌权的五十年,实在是有太多历史可以假设。

  再往后假设,即使载淳继位为光绪皇帝,二十年在帝位上培养,他也是想有番作为的。戊戌变法,如果他成熟到能斗倒慈禧,囚禁于瀛台的角色与他“皇爸爸”调换一个,那么走向君主立宪的大清王朝,谁又知不会重演一个明治维新?我不信壮胜之年的男子会熬不过七十古稀的老太婆,更不信光绪偏巧不巧就死在慈禧之前,而且只早一天。如果慈禧死后,光绪帝得以重见天日,大清朝还会不会在三年内就迅速崩塌?哪怕光绪死了,如果不是慈禧安排好的溥仪继位,如果不是慈禧看重的隆裕皇后继续垂帘听政,摧枯拉朽的大革又命会不会晚于辛亥年才爆发?

  历史有太多断点可以假设。

  可现实却又残酷如此,从不能做任何假设。

  一个女人的持续权欲,到底主导了这座千年帝国的最后剧情,后人只能扼腕,无从更改。

  慈禧是个厉害的政治人物,至少在那五十年里,泱泱华夏竟然没有一个人在朝廷里斗得过她。连身份、才能上都最有实力的恭亲王奕,都认输了。江山未有才人出。是悲哀,也算是那个时代、体制下,历史进程的必然。

  慈禧陵建筑整体比慈安陵的磨损度要低。朱门仍然鲜活,雕梁仍然精美。

  我想这不是自然原因,而是人为的、因为慈禧陵游客更多、关注度更高,东陵文管所自然也对这里的修缮、维护更多一些。

  明代帝陵的正殿称“祾恩殿”,清代则称“隆恩殿”。

  慈安陵隆恩殿里,是一代皇后和东陵的生平展览。慈禧陵的隆恩殿则展览着历经数次盗掘仍得以幸存、现归东陵文管所保存的慈禧陵寝陪葬品。

  慈禧的陪葬,大约是有清一代最奢华丰富的。她生前六次往自己地宫宝井安放珍玩。一床随葬被子已价值数十万银元,其余陪葬之物华天宝真是常人难以猜想。

  这样一份财富,在那乱世兵荒里,招徕了多少眼球垂涎觊觎?在很大程度上由她一手打造的后五十年世事艰辛中,她的豪华陵墓遭到最严重盗掘,论理也真是很难怪责旁人。

  这次去,赶上覆盖慈禧尸身的“陀罗尼经被”初次公开展示,就在隆恩殿的展品之中。关于这条被子的背景资料我这就不再赘述了,总之价值连城,又赶上了不识货的粗暴盗墓者,才得以苟存至今。

  然而其他绝大多数珍宝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就连当初她穷国库之力为自己精美装修的隆恩殿内饰,也都早已凋零暗沉。

  镶金嵌玉的墙壁、藻井今夕安在?

  抬望天棚上突兀的一个个空洞,不知强势一生的这一代女王心中作何感想。


  穿过三道门,进入菩陀峪陵园后寝。

  神道笔直延伸向明楼脚下的礓礤,石五供端正摆在当中。

  一鼎香炉、一对花瓶、一对烛台。慈禧下葬于宣统元年深秋,那已经是公元1909年的末尾,离清王朝消失不足3个春秋。至今百余四年间,不知她真正享了这五供多少供奉,可曾一刻真正安歇?

 

  当天因上午雾霾的关系,站在慈禧明楼上看不见前方案山,左右砂山也不甚明显,乍看上去,定东双陵的风水也不怎么赏心悦目。

  重檐歇山顶的隆恩殿高耸,遮挡了向更远处眺望的视线。目光所及,也就是脚下后寝一个小院,在十一黄金周其他景点大多人声鼎沸的时候,仍人流稀疏地保有一定王陵该有的宁静尊严。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