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三叠泉、含鄱口、花溪、锦绣谷、仙人洞和抗战纪念碑

抚州
抚州 jiangxifuzhou
经纬度:116.329299
27.967052
旅游评分:4.1分
旅行费用:¥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10-11 21:24
游记浏览:7

庐山是这次行程的重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几十年的梦想总算成行,虽然只有两天游玩时间,但还是很尽兴。


 第一个景点是去三叠泉,当地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很是壮观。每叠瀑布各具特色,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站在第三叠抬头仰望,三叠泉水抛珠溅玉,宛如白鹭千羽,又如明珠飞洒。在暮春初夏多雨的季节,飞瀑恰如发怒的玉龙,冲破青天,凌空飞下,雷声轰鸣,令人叹为观止。有趣的是,历史上,三叠泉曾长期未被发现,隐居在它上源屏风叠的李白和在它下游白鹿洞讲学的朱熹都不知咫尺之地有此胜境。直到南宋,三叠泉才被人发现,渐渐赢得庐山第一景观的美誉。


我们坐缆车下到谷里,还要步行1800余石阶才能到达景点。这段路对于我和老伴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来往的游客基本都是年青人,路遇几位香港的游客,举着大拇指说“大伯、大妈好胖(棒)哦”。























































































   含鄱口的奇妙就在于一个“函”字,造成“千里鄱湖一岭函”的气势。宽敞的空间,辽阔的视野,低舒的葱茏,山的静止,水的流动等种种情致极度不相同的美相互对照、相互辉映、相互连接成为一体,幻妙与旷达是这里的精妙所在,魅力所在。 含鄱岭上有4处建筑。岭南端建有一石坊,四柱三门,坊中央镌有“含鄱口”字样,其左右分别刻有“湖光”、“山色”四字。坊后山脊上有一伞顶圆亭,红柱绿瓦分外醒目,名含鄱亭。岭中部有一座雕梁画柱的方形石亭,名望鄱亭。望鄱亭往北40米还有一座半隐的“忘归亭”。这组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林“藏”、“露”结合的特色,高高耸立在岭脊上,但又被山脊、林木所排映,显得格外和谐自然,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漫步在岭脊上,北可望五老峰,东可瞰鄱阳湖,南可眺大汉阳 峰,西可观庐山植物园,这大概便是游人若鹜的主要原因。登上含鄱亭,极目四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第一夜住在牯岭街的煤炭局招待所。第二天清晨看到了市容。这里是庐山景区的中心,是一座美丽的别致的公园式的小山城。牯岭街商店鳞次栉比,有邮局、银行、电影院、大会堂等,有接待国际、国内旅游者的庐山大厦、云中宾馆、芦林饭店等,共有宾馆饭店、招待所、休养所多处,还有西式别墅上千栋。牯岭街三面环山,一面峡谷,东为大月山,西有大林山,南为牯牛岭,北临剪刀峡豁口。站在街心公园。可以眺望九江古城、长江玉带,为休闲、消遣、娱乐的理想场所,也常是庐山旅游者的首到之地。





































游花径,首先看到园前的花径湖,人们也叫它如琴湖。如琴湖建成于1961年,水域面积11万㎡。蓄水量100万m³。因湖面如一把提琴而得名。又因湖傍花径,故称花径湖。湖中有湖心岛,呈椭圆形。岛上有九曲桥与湖岸相连。岛四周苍松翠绿,宛如一根碧绿的“项链”平铺在湖面上,岛东端建有忆琴亭,西端建有一水榭。


























  花径的大门。大门旁书“花径”,两旁刻有“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的对联。里面有书法家胡献雅书写的巨幅石刻“白司马花径”。草地上有座伞状红顶的圆亭,这就是花径亭,在花径亭中的石刻板上刻有“花径”二字,相传是白居易手书。这是1929年(民国十八年)湖北汉阳人李风高游大林寺时发现的。李风高在此石刻迷失了一千多年之后,重新发现了它很高兴。于是他邀集在庐山上的社会贤达、名流集资捐款,在此建造了景白亭、花径亭,并补种了五百多棵桃树,再现了昔日的桃花胜景,亦使花径称为文人雅士的聚会之所。


  景白亭,系一尖顶方亭,坐东朝南,木石结构,铁瓦飞檐,亭前立陈三立撰《景白亭记》石碑,详细记述了建亭的始末。















































花径中有白居易草堂陈列室。它建于1988年,完全按照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五架三间草堂,石阶挂柱竹编墙”的建筑形式复建,坐北朝南,木结构,草顶。它向有人展示了草堂的变迁经过。由著名的雕塑家王克庆于1996年雕刻成的2m多高的白居易塑像伫立在白居易草堂前。这座草堂占地65㎡,再现了竹篱茅舍风光好的诗境。草堂东面有一股瀑布,水悬一米余,灌入石渠中,水声如抚琴瑟。









在草堂内卖画的艺术家





















   自天桥循左侧石级路前行至仙人洞,为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这便是庐山1980年新辟的著名风景点──锦绣谷。相传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采撷花卉、草药处。这儿四时花开,犹如锦绣,故名。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诗云:“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据说是他游览即兴之作。(百度百科) 


锦绣谷传说,更为玄妙。庐山太平宫住着一位姓胡的道士。有一天一个自称“回道人”的道士路过太平宫,此人仪表堂堂,穿着讲究,很有几分“气宇昂昂,风神奕奕”的样子,但是,宫中却没有人理睬他,只有胡道士用一杯茶招待了他,两人边喝茶边谈笑起来。一会儿,“回道人”用手指指胸口,向胡道士讨酒喝,胡道士拿出一壶酒,他一口气喝了一百多杯还嫌不够,从清晨喝到傍晚仍毫无醉意,并邀请胡道士再到他的住处去喝,胡道士说天色已晚,便婉言谢绝了。数年之后,一个衣衫槛楼,蓬头垢面,自称“大宋客”的人又来找胡道士。这个“大宋客”肩上扛着两个大酒坛,说是他的行李,他将坛子往地上一倒,尽是黄金、白银,他取出其中的一点碎银子,买了酒便与胡道士一起喝起来,一直喝到日头偏西。这个“大宋客”便用刀撮了一些土,倒上剩下的酒,一搅拌成了墨,用手去打它还会发出铮铮的响声。这时,胡道士已经喝醉了睡在床上,“大宋客”拂袖而去。“大宋客”走后,这个房间一天都是异香弥漫,“大宋客”留下的那把刀也是金光灿灿,人们都争着要买它。胡道士醒来后,看见墨便来吃,吃了一半,精神一振,老病全消,直到七十多岁时,还颜面如春,好似少年一般,连酒量都不减当年锦绣谷。





























































































































































































仙人洞进口处,为一圆形石门。门上方正中镌刻“仙人洞”三字。左右刻有对联:“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莲。”入圆门便见一大巨石横卧山中,宛若一只大蟾蜍伸腿欲跃,人称“蟾蜍石”。石上有一株苍松,名石松。石松凌空展开两条绿臂,作拥抱态。其枝枝叶叶,密密层层,蓊蓊郁郁,生机盎然:其根须裸露,却能迎风挺立, 千百年不倒,充分显示了庐山松特有的坚强不屈的性格,堪称庐山匡山一奇景。松下石面镌刻有“纵览云飞”四个大字,传为清末民初诗人陈三立所书。顺石径小道逶迤而下,苍翠崖壁间一岩洞豁然中开,洞高达7米,深逾14米。洞壁冰岩麻皱,横斜错落,清晰地记载着它那漫长的岁月,这就是仙人洞。















仙人洞内有一石制殿阁——纯阳殿。殿内立吕纯阳(洞宾)身背宝剑石的雕像。两旁有两副对联:“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古洞千年灵异,岳阳三醉神仙”。洞穴最深处,有两道泉水沿石而降,滴入天然石窖中,叮咚有声,悦耳动听。这便是《后汉书》上记载的千年不竭的“一滴泉”。石窖外用石板石柱构成护栏。石柱上镌刻 “山高水滴千秋不断,石上清泉万古长流”的对联。泉水清澈晶莹,其味甘美。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比重大,凸出碗口不溢,镍币平置不沉。此处青峰与奇岩竞秀,碧泉与幽洞争妍。绕洞的云雾,时而浓如泼墨,时而淡似青烟,变幻多姿。洞旁苍色的山岩下,依山临壑建有一栋斗拱彩绘、飞檐凌空的殿阁,名老君殿。殿为歇山式单层建筑,整个建筑显得庄重而又轻巧。内供太上老君臣李冉骑牛雕像。


       在洞里有个小插曲,我看到一位年青貌美的女子,穿一身道袍,戴一方青巾,很是心惊,一个女孩,身处现代这个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伴随青灯古殿,将如何渡过漫漫岁月。将这个问题问及伴我俩讲解的导游,她轻笑——那是工作人员,道袍是她的工作服。我当即
























































  仙人洞传说:自从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以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说明自己是“天子”,有神助,编撰了很多这方面的神话,而这些神话大多与仙人洞有关。相传朱元璋称帝后,突患热病濒于死亡,宫内御医束手无策。忽报庐山仙人洞的赤脚僧持天眼尊者和周颠仙人赠送温良药至,朱元璋服后,立即病愈,太祖龙心大悦,让使者到庐山寻找仙人。当使者来到仙人洞小道上寻找时,不见寺庙,只见苍岩巨石上刻的“竹隐寺”三字。使者称奇,回京城复命。朱元璋便下旨在刻处旁建“访仙亭”。亭侧小道也因此称为“仙路”。过“访仙亭”沿“仙路”前行,便到“新访仙亭”。


  洞周围的峭崖悬壁上,古刻峥嵘,有“云根”、“佛手岩”、“同舟共济”、“周道复兴”、“贤者乐此”、“仙源无二”、“总览群真”、“常乐我净”等十数通,琳琅满目,颇堪玩味。这些雄强俊快飘逸宏肆的摩岩石刻为青峰秀峦平增了几分妩媚和情意,并将后人的眼光引向历史的纵深。立足仙人洞,从谷口向远方眺望,一派朴实无饰、恬静秀丽的大自然风光。林云程在《佛手岩分韵》诗中写道:“洞杳琼浆冷,秋深林叶纷。霜钟流夜壑,雨刹挂青云”,他诗中写的是草木摇落,白露为霜的深秋季节。在这种季节里置身仙人洞,更宜作飘飘欲仙的神仙梦。




















  1933年7月11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马占山将军来到庐山在“月照松林”题写“百战赋归来,言游匡山麓。爱此嵚崎石,状如於菟伏。摩挲舒长啸,狂飚振林木。国难今方殷,国仇犹未复。禹迹遍荆榛,恐汝眠难熟。何当奋爪牙,万里飞食肉。”以表达中国军人和四万万同胞欲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誓愿。

  庐山在小天池景区“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旧址上修建的"庐山抗战纪念碑","庐山抗战纪念碑"几个大字由老将军吕正操一百零四岁时题写。

  “烈灵台”也就是现在的望江亭,这里也有9级台阶,象征九十九军。

  "庐山抗战纪念碑"入口处新建石牌坊,楹联"长江入海方无限,庐岳撑天始有峰",横批"河山不二"由管理局党委书记郑翔所撰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