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人家

湖北
湖北 hubei
经纬度:114.323881
30.602512
旅游评分:4.4分
旅行费用:¥50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10-29 14:08
游记浏览:50
游记目录:

   走过“初峡亭”,最先听到的是一阵高亢的峡江号子,这不是秭归胡老头的嗓音?十多年前,他老常在秭归旅游趸船表演峡江号子,当时都八十多岁了,现在老人家可康健?该歇歇了!哦,原来是高音喇叭播放的胡老师的录音。






 

    来到龙进溪口,首先看到的是那两排吊脚楼,溪边人家也有吊脚楼哈。吊脚楼,建筑学叫干栏式建筑。其实早年间,家乡的河边、重庆千厮门、南岸一带这种吊脚楼很普遍,是普通民居。(重庆洪崖洞民俗风情区是复制的现代吊脚楼,是消费的场所。)这种楼现在是看不见了,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够看见,可见景区的设计者煞费苦心,引起老年一代聊发怀旧思古之情。






 

    停在江边的那几艘船,以前叫柏木船,是峡江一带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机动船的逐渐增多,而淡出运输市场。

    二十年多前**一带似乎有个“斧头帮”,他们手持利斧盘旋于江边、逐突于码头见小于**吨的小木船就砍,就是不砍人。驾小木船者无不胆战心惊,驾大船者无不拍手称快。也难怪社会在进步、历史在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也顺应了发展进步的潮流。

    今天这几艘木船在这里成为摆设,引人观看。也是三峡地区古老沧桑的历史见证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拉纤表演。我过去所见到的纤绳是什么呢?是纤藤,是用南方特有的竹子,划成条,叫篾条,用篾条编成园形绳状物,叫纤藤。这种纤藤承受力量大,耐水渍、耐磨,还能浮于水面方便收放,成为木船拉纤的索具。在长江大概有近三十年看不见这种东西了。2004年,我游神农溪时,偶然发现这里还在使用这种纤藤。

    我小时候常在长江边有一个叫盘盘石的地方游泳,十来岁的男孩子都是光屁股游泳的,家里没有钱买游泳裤,光溜溜的小JJ也不在乎走光。长江涨水这里流急成滩,柏木船过滩时,纤夫们拉纤时双手双脚都蹬在石头上,力量不够木船稳起不能前进。这时候一帮游泳的半大小子都自觉地上岸伸手搭在纤藤上帮一把,常言道:“行船吊滩,只欠虾力。”何况几双小手比虾子的力多大了!柏木船过滩了,进入缓流架起桡(桨)推行。这时候我们都要扑下水,扒到木船的舵上跟一段再游回来。木船掌舵的老大感觉舵重了,晓得有人在扒舵也不说,让你扒一段,刚才还帮忙的嘛。帮忙不白帮。要说裸体拉纤,只有我们才是裸体拉纤!










 

 

    龙进溪口,龙溪桥下那飘荡的小帆船让我想起了童年时经常乘坐的过河船也是这样的小帆船,(那时候长江上还没有机器推进的轮渡)感觉是那样亲切。那年我在龙进溪山坡上喊了一嗓子:“艄公我把舵扳呐妹娃儿就上了船,嘿哟咗呐嘿哟咗就把你推过河哟吙嘿。”那飘荡的小船居然划过来了。今年没有喊也靠过来,还让我们照相,可能是我们有共同的元素在感应吧?














   

    平静的龙进溪,土家小伙子在竹排上吹起竹笛,悠扬的笛声吸引了老外,竟然跑下竹排和小伙子交流、切磋起来。





  

    沿着新建的木质栈道走进龙进溪,溪水碧绿,林木苍翠,斑驳沧桑的龙溪桥横跨其上,浆声帆影、渔歌阵阵,如梦似幻,令人如痴如醉。世世代代生息于峡江的人们,以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执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劳动习惯,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渔民的家了。许多三峡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鱼为生,在水上流动,和风浪搏击,与渔船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现在渔民生活虽然改善了,但这种古老的习俗却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年轻一代仍然撒网捕鱼,风里来雨里去,延续着这种古老的渔文化。


























 

1

6

7

8

9

10

12

13

14

15

21

22

23

26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