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度: | 100.799779 22.010846 |
旅游评分: | 4.1分 |
旅行费用: | ¥2000元 |
景区类型 : | 1 |
游玩天数: |
中缅第一寨勐景来。门票50元。
勐景来能冠以中缅第一寨之称,进去游览后搞明白了含义,一是,距打洛口岸3公里,与缅甸一河之隔,打洛江从村寨西侧流过,这条江就是国境线,江的对岸是缅甸掸邦;二是,寨子中居住着百余户人家,村民与缅甸掸族边民来往频繁,互相通婚;三是,这里是中缅边境的宗教文化中心,村口的塔林、神树、神泉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到节日,信徒都会来这里赕佛求经,最盛时曾达到3万多人。“赕佛”是向庙宇捐献财物,求佛消灾赐福。
进入寨门后右边是塔林,左边是佛寺。
金光闪闪的塔,犹如支支竹笋,傣家人称它们为笋塔,这也是西双版纳规模最大的塔林。公元1082年,傣王为了表彰101位高僧,在勐景来建造了101座大小不等的佛塔,现在尚存的50余座佛塔。
正在维修中的勐景来大佛寺。据说该佛寺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勐景莱附近村寨的中心佛寺,周围若干村寨的佛事活动都要在这里聚集决定,少年要当沙弥要受戒也要在勐景莱佛寺举行仪式。
一棵2000多年的菩提树,当地人奉为神树,传说是释迦牟尼的一位高徒传经到此时栽种的。
村道
兜售自家特产的村民
寨心
漫步在寨子里,小路干净整洁,一幢幢傣家木楼错落有致,一个个院落掩映在果木蕉林中。村民们过着简单、和谐的生活。
访亲拜友
聚会
聊家常
在自家楼前卖自家产的红糖
村中的小市场
傣族人家不设围墙,门口用几个陶罐写上汉字做家庭标识。
村民的经济情况从居住的木屋可以看出大概。
一般人家
富裕人家
织锦
勐景来村保留了傣族传统手工工艺,如织布、染布、竹编、榨糖、制陶、酿酒、打铁、造纸等,有的有作坊,有的在自家做。
制陶.用手捏成各式各样的器具,印刻上傣族风格的花纹和傣族文字,放在土窑里烧制。
打铁
甘蔗轧汁机。不细看还以为是水井,仔细看会发现木架子的下方,有两个的木头齿轮,将一根甘蔗去叶去根洗净了,一端塞进相向转动的两个木轮,推动动力长臂,带动木轮转动,甘蔗就被挤轧成扁平的蔗渣,汁液沿着槽道流进容器。再把汁放入锅中煮,将糖浆晾在草席上,结成块后再切片就是红糖了。
傣家的木楼只有两层,下层立柱通透,用于存放杂物。二楼居住,鞋子放在一楼楼梯口,光着脚丫上二楼。傣家民风淳朴,信仰佛教,至今夜不闭户,却从来没有丢失过东西。
主人居室
客房
家家房前楼上都有花草,用竹条或木条制成花盆,吊在木楼上。
小鸟在一户人家的楼上做里一个窝。
晾晒牛肉
看到不知名的果子,主人告知叫牛心果。哈哈!长相像牛心。
2元一个,口感是甜甜的、黏黏的。
寨子中200多年的榕树,逐渐向成林的方向发展。
藤缠树
沿村道来到江边
229号界碑立在江边树丛中
江对岸是缅甸,隐约能看到一个界碑。
在打洛江中捞鱼的人不知是国人还是缅甸人?
本来以为进勐景来只需要1个小时就可出来,一不留神3个小时过去了。村寨中果树成荫,花草丛生,家家不设围墙、夜不闭户,让人感慨。很喜欢这个边境上的傣族村寨。在现代化社会的影响下,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文化正在流失,版纳的傣族村寨早已没有了竹楼,那种凤尾竹簇拥着竹楼,河水从门前流过,傣族姑娘在月光下的江水梳洗的场面,已经是经典画面留在了记忆的深处。由公司打造并经营勐景来,也许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使村寨保持着傣族人生活风貌原始的美,让外地游人去感受傣族人家传统的生活的同时,又能让村民有收入,继续着这种生活。
17点离开勐景来,返回景洪。夕阳下的一幅田园画面吸引了我们,特意拐进了又一个现代村寨。
曼扎村
村口的庙宇
水井
庙宇四周有好几棵参天大树,夕阳下有“古墓丽影”的感觉。
勐海县城
曼飞龙一线
做出行功课时了解到曼飞龙白塔西双版纳的象征,昆明民族村中的白塔就是以它为原型造的。曼飞龙白塔在景洪西南端的勐龙镇,距景洪70余公里。在勐龙镇这个地方还有一尊黑塔,距白塔不远。这一白一黑两个塔同处一镇,又不是旅游热点,它们有什么典故?我们被吸引了,决定前去瞻仰。下午14:20分离开景洪,前往勐龙镇,18:30分返回。
出景洪时路过景洪飞机场
沿景(景洪)龙(勐龙)公路前进,沿途热带水果摊较多。闪过稻田、胶林、蕉林及傣寨。
从地图上看黑塔和白塔相距不远。大约4公里左右。到勐龙镇后,询问当地人,先找到黑塔所在地。
黑塔在勐龙镇景龙寨后的山头上,步行登山上去。登山的途中回望勐龙镇。
景龙寨寺庙,一开始以为这就是黑塔所在的寺庙。
大殿与金塔
大殿内
下午时分,庙内无人且安静,到处找黑塔,还将误将这个塔认为是黑塔。
出庙门后再次询问,方知黑塔在山顶,有1公里多的路程。
山上都是胶林
在陡峭的山路上看到一位小沙弥骑着摩托奔驰,真为他捏把汗。待我们爬至半山腰,看到他坐在路旁休息,他的妈妈正在胶林里干活。他那可爱的微笑,令人难忘。
山顶入口处有一亭子,亭内的塑像是佛祖对着两个人讲经。当时不知出于何典故?后来才知晓是建黑塔由来。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到一个坝子讲经传教时,曾经几番遭到冷遇。一日,佛祖在曼飞龙寨子塔糯庄龙山顶讲经,不少人前来听讲。不一会,有人跑来大呼河中来了大鱼、大虾,听讲的人们便飞速下山,到坝子河中捕鱼摸虾,把佛祖凉在塔糯庄龙所在的那座山头。
又一日,佛祖来到景龙寨子山顶(黑塔所在地)讲经,开始时,佛祖身边围满了男女老少,佛祖很高兴,他盘腿打坐,双掌合十,双目微闭,开始讲经。不一会,一个青年男子气喘吁吁地跑到佛祖讲经的地方,高声呼喊:“河里鱼抢水啦,还不快去捕鱼。”静听讲经的男女老少,突然骚动起来,争先恐后地奔下河去,嘻哈打笑地捕鱼捞虾,只有一老一少仍留在原地,聆听佛祖讲经。佛祖看着面前端坐的爷孙二人,感慨地说:“这里的人怎么这样不讲分寸!这个地方莫非就是勐龙(傣语意为做事过分之地)。”勐龙坝子由此得名。
黑塔名为“塔布兰”傣语爷孙塔,是为了纪念上面传说中的认真听佛主讲经的爷孙二人而建的。
“塔布兰”是西双版纳代表性的佛塔之一,最早修建于公元784年,南宋嘉泰二年,现存塔体于1992年修复。早期,塔身呈黑色,人称它为“黑塔”。1978年维修成金塔,但人们还是习惯地称它黑塔。
图片资料:早期的黑塔的这样的。
应该说喜欢早期的黑塔,给人以历史感。
金塔旁边的睡佛
金塔后面的大殿
守护大殿的是五头龙
大殿后面还有几尊塔
曼飞龙村道
从黑塔出走约4公里就到曼飞龙寨,从寨门可开车进入,穿过寨子,转上山头,就到了曼飞龙白塔,也可步行上山。
上山的道路
进入塔区的门
护法神兽
传说中的白塔,由于风雨的侵蚀塔身白中带黑灰。
白塔是金刚宝座式塔群,一主八副九塔的样式,远望像一座白色的塔林,蛮雄伟壮观。傣家人称它为"塔诺",意思是竹笋塔。建成初期塔身通体洁白如雪,俗称"白塔”。据说佛塔由3位印度佛教传教士设计,傣族头人主持建造的,建于公元1204年,距今已有800多年。
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个佛龛
到白塔时已是下午5点了,没有当地人也没有其他游人,只有一个守塔人。与守塔人聊了几句后,我们进入塔区,不一会塔区内响起了“大海航行靠舵手”的乐曲,是守塔人特意放的,乐曲让我们想起了曾经的一段岁月,好像穿越剧,这里的时间停留在了那个时段。由此,我们也对白塔门票10多年来一直是5元,而黑塔不要门票,有了新的解释:傣家人信佛,纯朴,这两尊塔是傣族人的圣地,没被商业污染,它们静静地矗立在勐龙坝的山头,护佑着傣家人。
传说:佛祖因勐龙的人对佛不尊,多次来游说,终于使这里的人皈依佛门。后来,佛祖再到这里讲经时,不仅人山人海,就连飞禽走兽也闻声而来,聆听佛祖的教诲。佛祖特意留下两个足迹在这里,傣家人在左脚印之处修建了白塔,在右脚印之处修建了黑塔。至今,当地留传着这样的话:曼飞龙白塔借了释迦牟尼的左脚,而给这里的傣家人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勐龙黑塔借了释迦牟尼的右脚,而给这里的傣家人带来了宝贵的财富。
在白塔某座小塔塔座下有一扇开着的小门,里面确有一个巨大的金色脚印。
勐龙坝一行,收获颇丰。寻找白塔和黑塔,回来后又多方查询这两座塔的相关资料,虽然只言片语,两座塔的来历及傣家人对他的敬仰程度已经了然。至今,傣家人仍让这两座塔保持着原汁原味,不想让它被商业气息侵袭。我们也希望这方净土不受污染。
勐腊磨憨一线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保留较好的就是勐腊磨憨一线,这一路的景致更好。勐腊磨憨一线的旅游景点有中科院植物园、望天树及勐远仙境等,这几个景点没列入计划,原因,一是,中科院植物园曾经去过;二是,我有恐高症,不走空中走廊,去望天树就没有意义了:三是,勐远仙境是溶洞,对我们没有吸引力。此行选择了磨憨口岸、曼旦村。上午9点离开景洪,11点半抵达磨憨口岸,逛免税店,简单午餐后,前往勐腊县曼旦村,18点赶到基诺乡。19点半回到景洪。
景洪至磨憨200多公里,出景洪走一段高速路。
收费6元
下高速后到磨憨都小磨公路路,路面非常好,无过路费。
上午四周的山间弥漫着不断地升起云雾,有点热带雨林的味道。
磨憨小镇。这条路既是通向口岸的道路,也是磨憨小镇的主要街道。
磨憨是中国通向老挝惟一的国家级陆路口岸及通向东南亚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与老挝磨丁口岸接壤,从磨憨出境后,到老挝南塔省省会62公里,到老挝古都琅勃拉邦285公里,到老挝首都万象680公里。
国门
免税商店在楼上。商品不多,有烟、酒、化妆品、巧克力、表等。
国门旁的老界桩
磨憨小镇人不多,街两旁花草较多。
寻找曼旦村时路过的曼赛村,看见村口美丽的“小卜哨”们,特意向她们问路。
GPS在乡道上没有作用,看着地图沿着布满橡胶林的道路前进,过曼庄后道路不太好走,山里乡道长久没有维护,坑坑洼洼的,越往山里走,藤子缠住乔木树、桫椤都出现了,山间层层叠叠的绿意多少减轻了道路难行的不快。
翻过了不少山,眼前出现一片坝子,青山脚下,树林簇拥着的村寨就是曼旦村了。
我们选择曼旦村,是因为做出行功课时,了解到有人到过这个村寨,说这里的傣寨保持着原汁原味。就这个原汁原味吸引着我们。
中午时分,寨子里很安静。
这里的傣家住房是木板的简陋一些。底楼堆放着木柴
沿着村道来到了寺庙。这里是寨子的中心。
几个傣家妇女正乘私家车到县城。
村中的人都带着小凳子走向寺庙方向
每个村寨的寺庙都不太相同。
寻着鼓声
小沙弥正在击鼓,原来有活动。
寺庙后面有不少祭祀物品
寺庙旁的一个小空地都是人,原来村子中的人都到这里来了,怪不得我们进村后,觉得很安静呢。
村中过泼水节,全村人在这里聚餐。人们拿着小凳子是到这里聚会。看到不速之客的我们,村民们热情邀请我们入席,有一位长者提着酒瓶来邀请,因为要开车,我们只有婉言地谢绝。为了不打搅他们的聚会,我们抓拍了几张照片,就赶紧离开了。
有趣的是,全村人的聚会时分年龄的,老人家们在一起。
中年人在一起
小朋友们在一起
年轻人很少,问一老者后知,年轻人都到勐腊县城参加泼水节活动了。
食品蛮丰富,芭蕉叶就是碗。
大桶锅还在煮着牛肉
大铁锅烧着南瓜
曼旦有86户人家,以农耕为主,傣家人种植水稻、甘蔗、砂仁和橡胶,附近的曼旦水库可以捕鱼,也算富足。
寨子在大山的深处,距离勐腊县城20公里,好多人家都有车。
寨子里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竹编和织布随处可见,不少人家的日常生活的用品,也能自给自足。
果树围绕着,家家没有围栏。
家小的人家
家大的人家
鸡自由自在的行走,瞧这一家子。
相伴着熟睡的狗狗
捕鱼工具
村中到处都能见到的南瓜
曼旦村的确是一个自然的傣族村寨,依山伴树,临水而居,人们生活悠然自得,有世外桃源般的和谐。
曼旦村寨门
离开时遥看曼旦村
我们是从后面进入曼旦村的,问过村民,寨门前通向勐腊的路好走,返回时走了村民们指的路。
这是一条穿过热带雨林的路,近20公里的条路没有车,也不见人,在30多度的温度下,行进在莽莽苍苍的森林里,路旁有潺潺的溪水,四周是唧唧的鸟鸣,在一个天然的大氧吧里行车,那是一个凉爽,整个身心彻底的放松了。回来后这幅画面就定格成了我的桌面。
勐腊至景洪途中的傣寨
山里的其他少数民族带着山货来公路边卖
被这些东东吸引了
山民告之是蚂蚁蛋,15元一份,可以油炸着吃。
看看还有一点时间,驱车到基偌山寨,不一会下起了倾盆大雨。在山中一户人家的屋檐下避了一会雨,问及基偌山寨怎么走,那家人很是奇怪,下大雨还有人来基偌山寨。他们告诉我们,那里早没人了,都下班了。原来所谓的基偌山寨是人造的,不是人居住的地方。
雨后路面的水气开始蒸发
雨停后赶到基偌山寨,上去看了看,果真空无一人。人造的景区是我们不喜欢的,200元一张门票,这也是旅游团队必到之处。驱车向着基诺乡方向行走几公里后,感到风光一般,就返回了。我们的侦察任务完成,同时决定第二天也不到基偌山寨。
返回时雨过天晴,霞光漫天。
转过一个山头,突然被眼前的景色惊住,夕阳将水迹未干的路面染成了金红色。这样的场景,曾在江面、湖面、海面见过,不曾想到,在版纳热带雨林中的路面也能见到。很感谢上苍,给我们机遇,让我们看到如此美景。
1998年夏天的植物园。植物园值得去,植物的种类很多,奇特、漂亮。
1998年夏天的野象谷
野象谷实际上是景洪附近热带雨林的一部分,野象经常出没,但是去那里的人一般碰不到,只能在树林中走一走,感受一下森林吧。这是旅游团队必去的地方。
当时,景区架设了空中走廊和小屋,供游人观野象。
这不是野象,是演员象。到野象谷能看大象表演。
后记
这次出行走到了版纳的东、西、南线,听到的和看到更多的是橡胶树,橡胶林遍布版纳的山头,热带雨林所剩不多。有专家说,橡胶林是绿色的沙漠。傣家人说,有橡胶林的地方,上不飞鹰,下不走蛇。几十年前的热带雨林,如今都变成了橡胶林,一个物种代替了多样性物种。在橡胶树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如何保护版纳剩下的热带雨林,节制人类过量向大自然索取的欲望,是当务之急。傣族的祖先曾说:有水就有树,有树就有田,有田就有粮。希望不要忘记最简单最淳朴的语言,希望不要过多的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希望版纳能永远拥有多样性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