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重庆

重庆
重庆 chongqing
经纬度:106.551332
29.572504
旅游评分:4.2分
旅行费用:¥20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12-03 16:48
游记浏览:4
游记目录:

品味重庆(一)

    畅游长江三峡是我向往已久的,一九九八年三峡大坝长江截留时,兴起长江三峡告别游,当时就准备去三峡,可是总没有时间。虽说现在游三峡已经看不到咆哮的滔滔江水,但也可看到“高峡出平湖,神女当无恙”的景象。

   我们计划从北京坐飞机到成都,然后先到乐山、峨眉山、都江堰、青城山游玩,最后到重庆,开始三峡游。从重庆坐船顺江而下,到三峡大坝,再弃船登岸到宜昌

   从成都坐车到重庆已是下午五点,在牛角沱立交桥旁的MoteL168酒店住下。此处紧挨嘉陵江,交通很方便,有轨道站和多条公交车站,离菜园坝重庆火车站也很近,只需步行穿过一条隧道即到。

   重庆因其依山而建,层峦叠嶂,得“山城”之名;又因其傍水而筑,襟带两江(长江和嘉陵江在此会合),更有“江城”之称。

   重庆市内的主要景点有繁华的解放碑商业区、水上门户朝天门、人民广场、千年古镇磁器口、原汁原味的十八街、古刹罗汉寺、金刚菩提塔等。还有重庆特有的过江索道、赏山城夜景的两江游。

   安顿好后,我们决定到重庆的商业中心解放碑看看。 解放碑

    解放碑地区交通十分便利,有很多公交巴士线路经过或始发。重庆轨道交通二号线亦经过此地,在“临江门站”上下车。牛角沱旁有轨道二号线的牛角沱站。上了二号线,列车由地上钻入地下,不一会儿便到了临江门站。下车上到地面就到了解放碑。

   解放碑是重庆的标志建筑物之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商业区中心部位,纪念碑高27.5米,有旋梯可达顶端;碑顶设时钟、方向标志和风速风向仪。该碑最初为于1941年底落成的“精神堡垒”碑,后被日机炸毁。1946年,在原址上,新建纪念碑,改为八角形柱体盔顶。碑身刻“抗战胜利纪功碑”,在碑中,至今仍然存放着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二战胜利时写给重庆人民的信。1950年由刘伯承改题“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

   据说以前“解放碑”曾是重庆市内最高的建筑物之一,可如今看到解放碑四周全是高楼大厦,已然完全淹没于高楼林立之中,显得十分矮小。

    没来重庆就听说重庆美女多,无论是在路边、车上、店内几乎都可看见清秀白净的重庆女孩,更不用说在解放碑了。据有“好事者”统计,解放碑重庆美女出现的频率应在10人次/秒左右,公车美女出现的频率应在6人次/车左右。重庆多雾,湿气重,从而造就了重庆女孩姣好的皮肤。而山城高低起伏的马路和随处可见的坡道台阶,使得人勤于爬坡抬腿,天长日久造就出重庆女孩苗条而匀称的身材。

   重庆话管在马路边上看美女叫“打望”,非常形象。我们也在解放碑附近的步行街上边走边“打望”,寻找着传说中的“重庆美女”,不知不觉已经晚上七点多了,虽说“秀色可餐”,但也要先填饱肚子,此时不由自主的想到了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毛肚火锅的起源和由来,说法不一,据说:毛肚火锅起源于清末民初,重庆码头和街边下力人吃的廉价实惠的街头大众饮食摊上的“水八块”。水八块全是牛的下杂(毛肚、肝、腰和牛血旺),生切成薄片摆在几个菜品不同的碟子里,食摊泥炉上砂锅里煮起麻辣牛油的卤汁,食者自备酒,自选一格,站在摊前,拈起碟里的生片,且烫且吃。吃后按空碟子计价。价格低廉,经济实惠,吃得方便热烙,所以受到码头力夫、贩夫走卒和城市贫民的欢迎。

   重庆火锅来源于民间,现在无论是贩夫走卒、达官显宦、文人骚客、商贾农工,还是红男绿女、黄发垂髫,在重庆,其消费群体涵盖之广泛、人均消费次数之大,都是其他地方望尘莫及的。作为一种美食,火锅已成为重庆美食的代表和城市名片,以至于人们说:“到重庆若不吃火锅,那就等于没到过重庆!”如今重庆美女和重庆火锅已经成为重庆的两张亮丽的名片。

    既然如此,到了重庆,就一定要吃一次正宗的重庆火锅,于是便在解放碑附近的巷子里找了一家叫“洞子老火锅”的火锅店。进店以后,看到店里客人很多,老式的木桌子,长条木凳,尤其吸引我们的是重庆火锅特有的“九宫格”火锅。看着其他食客都吃的热火朝天,我们也跃跃欲试的点了九宫格火锅,可是店里的服务员听口音,知道我们不是本地人,说“九宫格”火锅全是辣的,怕我们吃不消,劝我们要一个鸳鸯火锅,价钱是一样的。考虑了一下,还是听人劝,别逞能,要了个鸳鸯火锅。点的菜都上齐后,便吃起来,重庆的重庆火锅,果然和北京的重庆火锅不一样,太辣了,辣的我眼泪鼻涕一齐流,只好要了碗米饭(这里的米饭不要钱,敞开吃),吃一口菜,扒一口米饭,光米饭就吃了两碗。幸亏要的是鸳鸯锅,要不然最后肯定就剩下吃米饭了。

    到重庆的外地人一定会发现,火锅店在重庆的餐馆里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大街上不远就会有一家,名字各种各样,有百姓火锅、重庆千源火锅、巴将军火锅、旺旺鲜鸭肠火锅、刘一手火锅、巴巷子火锅、地瓜老火锅等等,连街边的大排档也多卖的也是火锅、麻辣烫,而其他菜系的餐馆却很难找到。不像北京,什么菜系的餐馆都有,这一点让我们有些不太适应。

磁器口

     第二天上午,我们坐公共汽车来到了有“小重庆”之称的古镇磁器口。

    位于重庆市嘉陵江畔的千年古镇磁器口,是不可多得、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历史街区,独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地貌,是老重庆的缩影。磁器口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因传说明朝建文帝朱允文曾避难于此,隐修于镇上宝轮寺,故又名龙隐镇。清朝初年,因盛产和转运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这里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 ,繁盛一时,美誉为“小重庆”。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进了镇子,初抵印象,极为寻常,石板路,两旁是两层的老式明清民居。信步在悠长的古街上,街两旁都是一些小店铺,有售卖麻花、芝麻糖、牛肉干、蜀锦等工艺品和土特产的小店铺以及打着老字号旗帜的豆花、鸡杂食店、毛肚火锅等店铺。许多小店里卖的小工艺品和在丽江看到的一样,价钱却比丽江贵,想来一定是从丽江那边贩过来的。看到一家卖小饰品挂件的小店,进去看中了两件粉彩的陶瓷项链,一问价钱要60元一个。前不久我们在安徽徽州屯溪老街上也买了几个差不多的青花陶瓷链项,只要10元一个,想必这也是从景德镇贩过来的。看来此处除了麻花,真没什么好买的。

    麻花是瓷器口的品牌小吃,到瓷器口随便走一圈,就可看到30多家卖麻花的小店。瓷器口麻花有四种:甜、椒盐、麻辣、蜂蜜。特别是椒盐麻花,口味纯正,酥脆化渣;麻辣麻花,重庆口味,集甜、麻、辣于一体,回味无穷。所以到磁器口一定要品尝一下重庆的特产古镇麻花。最有名的是“陈麻花”,可是打着“陈麻花”招牌的就有十多家。也不知哪家是正宗的,有一家店前有许多人排队,我想这家一定是正宗的,便排队也买了两包。

    有意思的是在街上看到了一家卖印度抛饼的小店,居然真有两个印度人在做抛饼,现做现卖。

    此时天上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沿着小街湿滑的石板路再往前走不远,就到了嘉陵江岸边,见江边立着一个牌楼,一面书“龙隐门”,一面书“磁器口”。这里有一座码头,不过已经不渡船了,是个古码头的旧址。立在江岸边,回望古镇,满眼山城的雾雨迷离。

    离开码头,穿过一条两旁都是算命摊的小巷,不经意间来到一座寺院,抬头一看匾额:宝轮寺。

    宝轮寺,一名“白崖寺”,矗立在古镇磁器口清莹的嘉陵江畔,蜿蜒的白崖山上。因传说建文帝曾避难隐修于此寺中,故又名龙隐寺。(门票5元/人)。

    寺院大门两侧的门柱上有一对联:

佛刹隐禅机,且喜光明随心至。

寺门通大道,何忧风雨阻客来。

    进了寺门,便是一段高高的台阶,台阶上迎面是一宏伟的青石门楼。

    寺庙不大,但很紧凑,看样子也是近几年重修过。过了石门楼是天王殿,在天王殿的左右两侧是鼓楼、钟楼,钟楼为七层八角结构,地藏殿就设置在钟楼第一层,鼓楼为三层四方八角结构建筑。钟鼓二楼在不对称中求平衡,这也是根据地势山型而巧妙构建。与天王殿正对的是寺院里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建筑----大雄宝殿,该建筑建于明朝宣德年间,屋顶为重檐歇山式,盖琉璃筒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古朴精致。在大殿的左侧有观音阁,里面供奉有寺院里珍贵的明代紫铜观音站像。

    在宝轮寺里我感到最特别的是寺里无处不在的龙,栏杆上,台阶上,门楼上雕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龙,不知是历史上原来就有,还是重修时当代人的杜撰,毕竟不合规制。

长江索道  

    离开磁器口,回到市里,准备坐一下重庆特有的过江缆车。

    重庆素以“山城”、“江城”和“雾都”著称,特殊的自然和地理条件,给行车,航船带来了不便。所以过江索道,才成为重庆特有的的交通工具。第一次看到过江缆车是在《生活秀》,让它闻名是电影《疯狂的石头》。乘坐过江索道欣赏两江风景,体验这个两江抱水的山水城市,别有一番滋味。(坐一次5元/人)。

    重庆有两条过江索道,嘉陵江客运索道和长江客运索道。我们选择了长江客运索道。该索道起于渝中区长安寺,横跨长江至南岸上新街,全长1166米。

    上了缆车,我们抢了一个好位置,向窗外俯瞰南滨路、湖广会馆,尽情的欣赏长江两侧的美景。到了对岸,又再坐回来。索道确实是欣赏风景的好地方,很多游客都在缆车上拍照,而本地人却不是很多,或许不久的将来重庆的过江索道会成为真正的观景索道。(回来后听说,为了修过江大桥,嘉陵江客运索道要拆了。)

重庆的小巷

大排档

    从索道站出来,天色渐晚,今天不能再吃火锅了,想找一家不辣的,其他菜系的餐馆,顺着马路边走边找,真不好找,一直快到朝天门了,才找了一家家常菜馆。(也许没找对地方)

    

     

2010年10月 


品 味 重 庆  (二)

朝天门

    吃完饭后,来到朝天门广场观赏重庆山城和两江的夜景。

    朝天门位于重庆城东北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江面广阔,百舸争流;壁垒三面,地势中高,两侧渐次向下倾斜,人行石阶沿山而上,气势极为雄伟。三峡大坝蓄水后,水位升高,现在已看不到原来的气势了。

    朝天门左侧的嘉陵江纳细流汇小川,纵流一千多公里,于此注入长江。右侧的长江容嘉陵江水后,穿三峡,一泻千里,成为长江上的“黄金水段”。重庆的繁荣昌盛,在一定程度上,集中表现在这水上门户——朝天门。 

    朝天门是公元前314年,秦灭巴国后修筑巴郡城池时所建。明初扩建重庆旧城,按九宫八卦之数建城门17座,其中朝天门是规模最大最雄伟,景色也最壮美的一座城门。据清代有关记载,朝天门位于重庆半岛东,建在江崖高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门外是下到码头的长坡,远看十分雄伟,城门为双层结构,正门之外建有瓮城。瓮城门额上,刻有“朝天门”三个大字,正门额上则刻“古渝雄关”四个大字。

    正因为朝天门在各门中最为险固,易守难攻,历史记载,它从未被大军直接攻打过,敌人一般都从相对容易的地方进行攻击,所以朝天门的军事意义只是震慑性的,它的重要性,主要还是体现在经济和政治意义上。古时,朝天门主要的作用,如民谚所说,是“迎官接圣”,即皇帝有圣旨、诏谕或者上级有官员到重庆,都在朝天门码头靠岸,地方官员也到朝天门码头拜接皇帝圣旨或迎接上级官员,因古代称皇帝为天子,故此而得名。

    朝天门城楼消失于何时?据史料记载,1927年,重庆设市,重庆开始进行近代市政建设,扩建码头和拓宽道路,城墙、城门楼和房屋在内的旧建筑,被成批拆除,原有城市格局变化加速,朝天门因其交通上的重要性,首当其冲,成为在这一轮大拆大建中,第一个被拆毁的城门。至此之后,至少有550多年历史的古代重庆城的象征——朝天门城楼,就从人间消失了,甚至照片也没留下一张。(重庆老城门现今只剩下通远门一段)

    如今巨大的广场和新建的码头,早已替代了这座城门所具有的地标性意义。而在老重庆人的记忆里,朝天门老城门,仅是祖父辈口中,永听不厌的美妙传说了。(跟北京人一样,只留下无尽的遗憾。)

    朝天门是两江枢纽,也是重庆最大的水运码头,朝天门广场就修建在码头的上面,远看朝天门广场就象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十分的气势磅礴。站在广场上,可以看到两江环抱重庆半岛,山水相映、百舸争流的景象。

    站在朝天门上极目远望,重庆的夜分外迷人,远处山上万家的灯火,点点灯光点缀,错落有致;江边高楼上布满了夺目耀眼的时尚霓虹灯,把山城的夜空照得通亮;朝天门大桥、重庆大剧院灯火璀璨,水中倒影涟涟;江里轮船来来往往,一派繁忙景象。尤其是“两江游”游船来往穿梭,船身灯火通明,溢彩流光,船上站满了观赏山城两江夜景的游人;岸边和广场上游人如织,熙熙攘攘。重庆的美得天独厚,因为他的山,因为他的水;难怪人说“不观夜景,枉来重庆”。

十八梯

    人说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重庆有个十八梯。如果要想看看原汁原味的老重庆,就要到十八梯走一走。

    十八梯,实际上是连接上半城和下半城的一条通道。下半城是重庆人对市内沿江地带的习惯称谓。在老重庆人眼里,下半城不仅代表一个地理位置,还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齐。这点和北京相似,北京过去也以南城、北城等地域来划分贫穷和富有,有南穷、北富、西贵之说。

    重庆的通道、坡道、山道、隧道、桥梁特别多,这是“上下高低各不同的”山城地理环境所造就。也因此,重庆有了立体化的地理景观和高楼广厦的都市立面,并造就了这座城市迷宫般的街道格局。十八梯就是这种街道格局的代表。

    十八梯离解放碑不远,第三天我们先来到解放碑,再从解放碑步行去十八梯。

    十八梯虽不是旅游点,但很有名,许多旅游书上都有介绍,可是许多在重庆生活多年的人都不知道这个地名,向当地人打听十八梯在哪里,如何走,许多人却说不清楚。好在不远,边走边打听,最后来到了一个平台上,站在平台上可以看见江水。有人告诉我,十八梯就在平台下面。

    站在平台上望去,眼前一片空阔,只见到天空和长江。要努力地低下头去,才会发现原来在“下面”,还存在另外一片城市,而且是古老的,味道和“上面”迥然不同的城市。高低错落的黑色瓦顶,全是低矮破旧的吊脚楼,在浓密的树阴下,有一条不起眼的从上半城(山顶)通到下半城(山脚)的老路,这就是十八梯。刚经过繁华的商业区,现在看到破旧的十八梯,仿佛看到了一张已泛黄的二十多年前的旧照片。

    十八梯的路全部用石板铺成,因年深日久,石台阶表面都被磨得凹陷不平,弯弯曲曲的,共有十八级,活像一架搭在悬崖边上的巨型梯子,把山顶的繁华商业区和山下江边的老城区连起来,名字叫得非常传神。

    十八梯的路口很隐蔽,而且常年被一群小商贩挡住。站在路口低头看,只见无数石阶一路向下,沿着歪歪扭扭台阶走下去,路两旁是一间又一间的火锅店、炒菜馆、发廊、小诊所、杂货铺、裁缝店、录像厅、串串香,密密排开;房子的二层都是木头的,很多用吊脚撑起;路边棚子下,有一群群打麻将、烫火锅的人群,还有很多人什么也不做就围在旁边看着;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和时间没有关系,不紧不慢,悠哉游哉的。

    十八梯有许多旧式录像厅,在DVD、电脑几乎家家普及的年代,表明这里的生活状态至少要落后10年。而它就掩藏在重庆上下半城之间,以自己的方式辗转着日月晨昏。据说现在住在十八梯的更多的是外来人口,当然他们都操着浓重的重庆方言,并以重庆的方式生活着。

    十八梯的尽头是条横着的街,名叫守备街。过了守备街,往前一点是条稍宽点的街,叫后慈街。这一带是菜市场,热闹、脏、乱,到处一片忙碌,一片兴旺。

    返回时,看到离十八街不远处的房子已经开始拆迁,也许十八梯的生活方式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不能再延续下去,就如同越来越难以寻觅的重庆吊脚楼。

菩提金刚塔

    从十八梯上来,准备去人民广场,路过菩提金刚塔。

    金刚塔在一条依山顺坡建成的小街上。塔共分为三层,垂云式花轮、三级圆形宝顶,全系纯石彻成,是为避邪而建。

    到重庆发现擦鞋摊很多,经常可以看见在路边行人把脚一伸,任由乡下的擦鞋民工磨鞋擦掌。此时金刚塔旁的小街上有几个擦鞋摊,我们也体验一下,把鞋擦一擦,1.5元/双。

人民大礼堂 三峡博物馆

    最后我们来到人民广场。

    重庆人民广场有4万平方米,广场的一端是人民大礼堂,一端是三峡博物馆,三者共同形成“三位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群。这里对重庆人来说,相当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

    人民大礼堂外观像放大的北京天坛,碧绿的琉璃瓦大屋顶,大红廊柱,白色栏杆,重檐斗拱,画栋雕梁,色彩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壮观。建筑仿天坛有祷祝“国泰民安”之意。

    位于人民大礼堂正西端的三峡博物馆,顺地势地貌而建,并与山体融为一体,主体建筑气势宏伟,内涵深邃。位于博物馆正面右上方,有一个巨大的篆体印章,印章上刻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9个大字,而篆体本身就透漏出历史的沧桑。

    在博物馆里观看了包括《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抗战岁月》的陈列展览;还有《历代书画》、《历代瓷器》、《历代钱币》、《汉代雕塑艺术》、《西南民族民俗风情》等专题展览。

    其中《壮丽三峡》,以丰富的文物资料展示大三峡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远古巴渝》以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馆藏文物,集中展示重庆古老文明,追溯3000年文化的根源。《城市之路》,以大量文物资料,反映20世纪的100年中,重庆面临的若干机遇及发展,包括城市变迁、商业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工业的崛起等。扫描对重庆起推动作用的人物、事件,展示重庆直辖后的风采。《抗战岁月》,以丰富文物资料,突出表现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中,重庆这座城市和重庆人民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与牺牲。

    在环幕电影院,观看了三峡风光片,该片反映库区蓄水前三峡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是对三峡工程前的三峡风貌的永久纪念。也使我提前对三峡有了些感性认识。

    出了博物馆,已经下午四点多了,此时的人民广场上游人熙熙攘攘。我们又在广场上驻足了一会,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回到旅馆,拿上行李,准备去朝天门码头登船,开始三峡游。

    这两天在重庆市里随处转转,印象所及,重庆的确是个感性很丰富的城市,闻名的美食、美景、美女莫不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

    吃完晚饭后,已六点多钟,来到朝天门的旅游公司,从导游的手里领到了船票,在导游的带领下,登上了将要载着我们顺江而下,饱览三峡风光的旅游客轮“金涛”号。此后几天,这条船,就是我们的“家”了。

    晚上九点,游轮在几声汽笛鸣叫中准时起航了,我们站立在船头,尽情欣赏着山城的夜色美景。霓虹闪烁的重庆大剧院和高楼大厦从身边慢慢闪过,灯火璀璨的朝天门大桥从头顶缓缓划过,更妩媚动人的是那波光潋滟的江面,万家灯火倒映水中,形成无数条金银光柱,那七色的光交织在一起,显得雍容华贵,充满了诗情画意!

远处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烁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船渐渐驶出市区,两岸的灯光也渐渐远去,我们在黑暗中伫立在船上,听着滔滔流淌的江水声,感受着江上拂面吹来的夜风,心里说声:再见了,重庆!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2010年10月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