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关于南海一号的故事,海上丝路! 阳江 -南海一号博物馆

福建
福建 fujian
经纬度:119.292277
26.08036
旅游评分:4.7分
旅行费用:¥2000元
景区类型 :27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7-21 12:57
游记浏览:10


我们非常幸运,天气如此给面子,今天有事艳阳天,海风时不时的吹来,带着海上难免的苦涩。

在能够看到大海的早餐厅吃完早餐,我们继续今天的行程,前往海上丝路博物馆!

暖暖的阳光洒下,给你一种在盛夏的错觉,尽管随着我们不断的前进,气温是不断的升高,我们不断向着南方开!


(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不过这次的距离不是很远,也就十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南海一号的驻地,海上丝路博物馆)


南海一号到底是一艘什么样的船?为何会被如此关注?


“南海一号”是一艘宋代商船。船体长24.58米、宽9.8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宋代船只。该船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沉没于阳江海域水下20米深处,被两米厚的淤泥所覆盖,在海底沉睡了700多年,但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


  “南海一号”沉浮之间已近千年,有关它的每个猜想都赋予它绚丽的光环。亘古不变的大国情结,对祖辈盛世的迷恋与崇拜,对藏宝本能的探窥心理都让人们寄希望于在“南海一号”中寻找答案,“南海一号”的身世、沉船原因、千年不腐等谜题将随沉船的全面发掘而一一揭晓。可以预见,当“南海一号”最终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无论是否符合专家的预期,任何一条有关它的信息都将是引人注目的新闻。


当年的意外发现:


  阳江海域的老渔民祖祖辈辈都有条恪守成规的经验,那就是出海捕鱼时有一块水域绝不能靠近,因为只要在那里撒网,渔网就会被划破,至于划破渔网的东西是什么一直没人去追寻,但就是这个疏忽让一个秘密藏匿了700多年。秘密被发现纯属意外,而意外的开局也预示着沉船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原来这块水面下23米处躺着一艘南宋木质古船。时至今日,人们依旧可以在广州救捞局的打捞记录中了解古船被唤醒的传奇: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荷兰图书馆和航海图书馆中查到名为‘YHRHYNSBURG’的东印度公司古沉船,意欲打捞出海。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具体承接了这一业务。虽然沉船地点已经记载得非常细致,但打捞结果显示并没有这艘东印度公司沉船,而是意外发现了另一条古代沉船,并伴随出水了一大批珍贵文物,此沉船便是后来令世人瞩目的“南海一号”。


  试捞20年


  自从“南海一号”被发现后,不少国际性商业打捞机构都对此感兴趣,多次寻求与我国文物部门合作,但一直没有进展。


  直到200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12人对“南海一号”进行了首次打捞。之后的3年时间,水下考古队继续数据采集,一方面进一步熟悉了沉船环境,另一方面还进行了小规模试掘,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其中比较特别的是,不少文物具有浓郁的西亚风格,如鎏金腰带、镶了宝石的金戒指、仿银器的瓷碗、类似阿拉伯手抓饭时使用的“喇叭口”瓷盘等。从这些器物,尤其是眼镜蛇遗骨等的发现,专家推测,船上曾住有阿拉伯、印度商人,眼镜蛇为其饲养的宠物,继而有“南海一号”当年应开往印度等西亚国家的推测。


  2006年6月,国家文物局通过了“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2007年3月,“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海,移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这里是南海一号发掘现场,经过整体打捞,现在南海一号沉船就位于水晶宫,也就是这里,进行细致的发掘。


拿出自己最长的长焦,才能看清原来船上竟然有如此多的宝贝。


细致的共组人员,对于南海一号进行着仔细的发掘,不过其中太多艰辛,由于年代久远,瓷器之前的淤泥似乎与瓷器早就融为一体。


也许再过些年,来到这里你会看到更多的奇珍异宝,更多的文物现在都还在沉船上。


整个博物馆的建设十分大气,不过为了便于发掘,博物馆就建在海滩上,站在二楼俯瞰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它的主人是谁


  从“南海一号”被发现到打捞出海,对它的猜想就一直层出不穷。这艘近千年前的大型越洋商船的主人是谁?驾驶它的船员在漫长的海上旅行中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


  清理打捞出来的瓷器时人们发现,不少瓷器的底部都出现了人名样的文字——“李长保”“李大用”“六哥”“林花”,这几个文字应该是人名,但是不是指同一人,如果不是一个人,是否与船主有关?或是瓷器订户还是其他,目前仍是个谜。


  不仅船主是谁还未揭晓,船员的生活状况也无从知晓,仅有的线索是考古工作者打捞出来的一些当时船上人的生活用品中,包括一只因生锈而膨胀了的铁锅,以及锅中存留的一块猪骨头。


封存6年后的全面发掘


  诸多谜团集于“南海一号”,太多的期盼等待对它的全面发掘。时隔6年,国家文物局决定启动发掘。在做出这一决定之前,有关考古专家已经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并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据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介绍,全面发掘前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准备,首先建设考古发掘、测绘和文物搬运等设施。其次,施工人员要拆掉屋顶天窗,建设一条通道,供发掘机械进场以及把3000吨泥沙运走。为此,考古队员已经把沉箱里的海水放掉,等设施建好后,再把海水重新补入。


  准备工作一切妥当之后,全面发掘工作开始启动。预计第一年,要把沉船的表面淤泥清完,使沉船上甲板面全露出来。第二年台风季来临前,考古队员将集中发掘和提取货舱的重要文物。随后两年,进行内部发掘。这时可能会碰到不少难题。比如当陶瓷器、金属漆、还有石质等各种质地的文物出土后,需要用不同的保护措施分类分批保护好;当包裹沉船的泥土被发掘掉后,失去了支撑,船体将面临压力环境的变化。面对这些难题,考古专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第三步便是文物展示。目前,“南海一号”已打捞出金、银、铁、瓷类等器物4000多件。据探测估计,整船将有6万至8万件文物,足以武装一个省级博物馆。而且对于关注它的不少公众来说,也急切想一睹千年沉船的“芳容”。


这就是传说中沉船上的铜环,在二楼的展厅中,你可以看到经过甄选的沉船精品文物展示。


从破碎的花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样瓷器的精致程度,细致的花纹。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花瓶,首先经历高温的烧制,然后有幸选中参加海上丝路的贸易,紧接着就是海底千年的沉睡,经过这一切之后,你会发现原来她竟然如此美丽。

这里讲述着海上丝路的故事

船只成了海上贸易的必要条件,古时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为我们开拓海上丝路创造了可能。











这里展示的将是如何进行海底打捞,毕竟我们可是花了大心血才把南海一号从海底给捞上来的。



这个通道之后,就是整座博物馆的精华部分了,最精致的文物展示,让我们准备迎接精彩。








这个要算在是南海一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精细的花纹,重要的还要说这黄金的粗度,极大程度上说明了船主是个土豪。

这里是金戒指展示区,不过遗憾的是戒面居然不见了,只剩下了金灿灿的黄金。








这一根就是南海一号船头的大梁,气势威武。

讲述了海上丝路一路上的文化变迁,以及对沿岸城市的影响。

宗教永远是古时文化交流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不是这样,西方为什么,第一个到达陌生领地的往往都是传教士。















这就是南海一号博物馆的大门,这里全是椭圆,也可以说成鸡蛋状。


南海一号不能不说的秘密:


1. 船主的身份是什么

南海Ⅰ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都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比较粗大,像金腰带长1.8米,手镯有四两重等,由此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黄金首饰的船主可能非常富裕。

考古专家还猜测,这些粗大的金手镯、金腰带和金戒指不可能佩戴在一般身材的人身上,更不会是身材瘦小的人所戴,那么,这个人会不会是一名身材魁梧、体型巨大的富商?

2. 船上人员是否逃生

从近年对南海Ⅰ号文物的试探性打捞结果看,目前还没有发现古人骸骨。那么,南海Ⅰ号沉没时,船上人员是否已逃生?

有专家推测,由于南海Ⅰ号上已经出水的腰带、戒指、手镯等金器多为饰品,且数量少,应该不会是远洋货物,极有可能是船上的富商所佩戴。按照这样的推断,南海Ⅰ号沉没时,船上的富商如果可以及时逃离,应该不会将随身所戴的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全部抛掉再逃生,所以有可能是与南海Ⅰ号一起葬身大海。

3. 当时船上生活如何

考古人员曾从凝结物中清理出了一件较为完整的漆盒,漆盒饰纹华丽,非常精美,透露出它的主人拥有精致的生活。

沉船中出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陶罐,外形朴实。专家认为,这些陶罐很有可能是南海Ⅰ号上的船员所用,其中一些陶罐可能是用于盛酒。如果属实,宋代文献中记载的,远洋途中船员饮酒消遣的生活,就可能在南海Ⅰ号上得到证实。

4. 沉船是否超载?

欧洲有两条著名的军舰,一条是瑞典的瓦萨号,另一条是英国的“玛丽·罗斯号”,他们都是因为加装了大炮造成船身载重量过大而沉没的。那么“南海Ⅰ号”是否也因为超载而沉船呢?

5. 南海Ⅰ号始发地为何处?

南海Ⅰ号出水文物大多是江西和福建的瓷器,还有景德镇的瓷器,景德镇位于福建的西北方,船逆流而上去运货可能性较小。此外,史料中曾有记载,在宋代广东港的船少有向北航行的,多发自泉州及以北港口。所以综合分析,南海Ⅰ号发自广州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是福建泉州地区。

6. 生活舱浓缩中国海洋时代?

南海Ⅰ号的文物价值,已经有人估计可能会超过千亿美金。

南宋的疆域狭小,但是南宋却是中国最富庶的朝代之一,因为国家财富积累一大部分都是依靠海外贸易,所以南宋甚至可以称为古代中国的海洋时代。古船生活舱可以说是浓缩了整个时代背景,包含的历史信息可能超乎人们的想象。

7.木质船为何长年不腐?

“南海Ⅰ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盖。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整艘船没有翻、没有侧,而是端坐在海底,船体的木质比较坚硬。

对“南海Ⅰ号”前期探摸中,还发现了少量的船身上的碎木块。魏峻说,这些木块的材质有一部分是马尾松木。马尾松多见于南中国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因此,“南海Ⅰ号”的出生地极有可能是南中国。

为何“南海Ⅰ号”能够长存水下800年而不腐?“南海Ⅰ号”水环境课题组负责人、中山大学生物科学院徐教授介绍说,“南海Ⅰ号”在浸泡800多年后仍保存完好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南海Ⅰ号”所沉没的水下环境氧浓度低,可以推测,船在沉没后的短时间内周围很快附着了大量淤泥,从而使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对沉船周围淤泥的研究发现,淤泥内有很多生物,但没有存活的,这说明船体周围是一个厌氧状况非常好的环境。二是“南海Ⅰ号”所使用的材质是松木。根据广东民间说法: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这表明松木是抗浸泡比较好的造船材料。



与风儿同行,我们继续踏上远方的旅行




这次是我们本次最后一次长距离驾驶,阳江到北海367公里,最美的风景永远在前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