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8: 黑龙江冬捕 -抚远

辽宁
辽宁 liaoning
经纬度:123.438973
41.811341
旅游评分:4.5分
旅行费用:¥25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10-24 16:58
游记浏览:18
游记目录:

话说今天的天气真的非常好!一切拍摄都一气呵成,不过也就这一天蓝天白云的。

      号称“东方第一镇”的乌苏镇位于抚远县城东南、黑瞎子岛南侧,隔着乌苏里江与俄罗斯遥遥相望。昔日贵为乌苏里江三大重镇之一,而今繁华荡然无存。这里最有名的景点就算“东方第一哨”了。在这个祖国最东端的哨所,有以此为题的浮雕和前国家领导人胡耀邦的题字。

      远处乌苏里江对岸,就是俄罗斯。

      曾经最东端的东方第一哨所,如今被冲积三角洲形成的东极广场所取代。目前这个“東”字碑被称之为真正意义的中国最东极。

东极广场
东极广场

      因为天气原因,对面的俄罗斯小镇,已经消失在茫茫大雾中。

东极广场
东极广场

      从东极广场回来的路上,当地安排了去东安村参观一下普通的东北农家院。对于在东北长大的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原始。

      在火车站附近有一片白桦林,白桦林里有马拉爬犁这种传统的交通工具。在没有汽车和火车的时代,镇里的干部想去外地开会,都要提前烙上好几张大饼,揣在怀里,坐着马拉爬犁出门。沿途见到人家就要住下,不管多早,也不敢错过,因为你不知道下一个人家还需要走多远,搞不好就会冻死在半夜的荒野。就这样,一般单程要5天时间,去市里开1天会,再坐5天马拉爬犁回来。在爬犁上坐一会,冷了就下来跟着跑一会,暖和了再坐上爬犁,周而复始。

      如今的马拉爬犁已经成为一种民俗表演。

      黑龙江上的冬捕。
      赫哲族世代生活在这片白山黑水之间,一直以来都以打渔为生。下图的小伙子不太会汉语,因为他的父亲不愿意他与外边的人接触,他们世代传承打渔方法。

      事先要凿开冰冻,把网洒进江里,然后在旁边的木屋里有个水槽,每个网都有一个浮标,哪个浮标一动,就说明哪个网进鱼了,于是收网抓鱼。

      看着诺大的收获,老人家也喜不自禁。

      这鱼到市场上出售,大概80元一斤,沉沉重量,大概30斤左右,也就是2400块钱,这么一网,也不错呐!

      另外一种方法是在江面上先打一个洞,通过穿线器把网从这个洞穿到远处的另一个洞,用木楔子固定好渔网,通常等待几天的时间,然后收网,会有很大的收获!下图的小黑是个吃鱼的馋家伙。

      这批捕上来的主要是七星鳗,因为头的下方有七颗星而得名,主要出口到韩国和日本。

      小黑是不吃活鱼的,所以在那里闻来闻去,不敢下口,呵呵。

      这一家人,整理好收获,往家走去,他们就是这样,在这种严寒的地区,用自己的智慧顽强的生活着。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敬意。

      前一天也是在黑龙江面,另一家赫哲老乡也在展示他们的捕鱼本领。

      这次的收获没有上边那家大。

      不过据说,夏天或者入冬时节,鱼非常多,而且个头很大,有的甚至有几百斤重,要好几个人一起拉上岸。

      老乡还专门展示了他的绝技,用竹竿拉网~

      下边两张照片,就能明显感觉到两天的天气如此的不同,第一天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及时零下20几度,我们丝毫不觉得寒冷。然而第二天,天空飘起了小雪,太阳消失的无影无踪,天地一色,寒风刺骨啊!完全两种体验。

      我们的红袄军团,在雪地上异常醒目,GoPro来一张合影!

      经过两天半的拍摄,大家虽然有些疲惫,但是当进入书画馆,参观鱼皮展,还是异常好奇。下图就是用鱼皮缝制的小棉袄。

      古时候,赫哲族仅以打渔为生,就如同打猎的人以兽皮为衣一样,古时赫哲人就以鱼皮为衣。用鹿筋提炼出来的筋丝做线缝制鱼皮衣,几年之后,鱼皮衣虽然破裂,线是不会断裂的。如今鱼皮文化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

      大姐自己做的鱼皮靴子,是不是很地道?

      这就是鱼皮原材料,上图的衣服就是靠下图的一条条鱼皮缝制起来的。

      参观完鱼皮展,几个小伙伴还未尽兴,于是来到东方第一县的牌楼处拍夜景。气温零下30度,不容易啊~

      车流轨迹+星轨,有创意不?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