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行记(上)-千年风姿关中故事 潼关天险

潼关
潼关 tongguan
经纬度:110.28736897012
34.596034991704
旅游评分:4.1分
旅行费用:¥0元
景区类型 :2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8-22 03:52
游记浏览:9

第四站:潼关——荒城重拾何年

  潼关怀古中道“山河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潼关城外有黄河天险,可阻敌人,曾经的城墙高筑,作为军事要地更是守卫重重。可以想象当年,烈烈翻飞的军旗,将士们身着盔甲,毅然的站在山峦上城墙边,双目炯炯有神的守卫着这关中的东大门

  

  潼关的县城并不大,和繁华盛景的西安城比,显得格外宁静,可宁静里却又散发着刀斧凿刻过的痕迹一般,历年经岁满是沧桑。

  潼关城池散倒的故事也被时间一转掩埋几十年了。当地人赋予原本的古城新的名字,却是老的让人心疼的名字——老潼关。

  入住后乘着天色尚早,出门拦了车去寻老潼关,又称港口村。

  司机大哥说港口村就是一村落,再平凡不过了,于是带我们到了黄河潼关景区。

  黄河的水已然无了波涛,像是一头失了斗劲的金牛。

  潼关天险最后的守卫是在抗日时期,日本对着城门连轰八年也未能让潼关倒下。最终的的命运却被当时的水利政策草草结束,天时地利人和从此便不再是一回事。



  

  潼关风景区的掌舵人是个特爱笑哈哈的憨厚大伯,我们一行包括出租车司机共4人,游览上下全程,原价200元,大伯给我们优惠成120元。大伯的掌舵的技术非常好,黄河的风中水上,游艇时而左侧翻时而右侧翻,惊心动魄。辽阔的河面上大吼几声也无伤大雅,倒是十分豪迈。

  游完后,掌舵大伯还把他的游艇借给我们拍照,且笑呵呵的指导我们最佳取景的角度,这张就是当时掌舵大伯帮我们拍下的。 

 
  这是由黄河边上看到的同古城复建工程,关于复建的理由上面有多种……
  可是在心里曾起过一座潼关城的人们却一定会有说不清的滋味。或者心疼,或者难堪,总之有些东西毁了就不再能重复,再起来的景观不过是人为的一处人为的风景,与商业广场不同的是它坐落在一处历史名城,可真正的历史在哪里呢?

  

  潼关的山头上,黄河,落日,余辉万丈。如果城池还在,更有别番风情,各种景象……

潼关天险——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 

  潼关镇的早在凌晨四五点开始,相继的热闹起来。可见这城里的人过得有条不紊,日起而作,日落而息。
  
今日,我一人,郎心似铁般的要去寻找黄土覆盖过去的潼关古遗迹。不想,遇到了一个年纪相仿的潼关青年,他是个品性淳朴的出租车司机。


    潼关的民风就像这里的蓝天和山水一样,纯净而质朴。果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经过一处山坳,村口所立石碑,此处是杨家村。据说古城墙遗址就在这一带可见。


 

  进了杨家庄,寻上山头,果然可见遗迹。秋日的阳光可不冷,可在阳光照射下的砖石却冷冷泛寒!青砖被剥落的古城墙,仍剩下几块零散的嵌在那里,失去守护天下的坚毅盔甲。
  多年来,生了又息,息了再长的野草夹在在城墙的石缝间,它们的繁茂反而宣告了城墙的古寂,它们睡过去很久了!

 

 “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潼关地处三省交界处,山西运城与潼关正对立,风陵渡过去便是河南。现今,潼关依旧通达三省,可关门扼九州的历史价值却早已是不复存在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显尽苍凉的山间野草也越发得意的恣意生长,似乎非要掩去当年的一切才肯罢休。

  一条破山而开的新修山道蜿蜒而去,那道的两旁是山土和野草。走近,便见一块块切磨平整的大石头躲在那里,从地表上镶嵌而起。即便是上边的山土已覆盖了它们,杂草更是毫无顾忌的丛生,但也掩不去它们曾经立足这方守卫天下的历史。

这里曾经该是一处城门,有着它的悠悠岁月……

  老潼关港口村中,一条年久的老桥,黄河的水流流了进来,远远钻过三个看似桥洞的门洞,细看,才觉得何等触目惊心!那桥洞竟是当年的城门,城门上的砖石造设,红墙绿瓦可凭想象。当年盛况,如今再多惋惜都像黄河东流水,道尽枉然!

  杜甫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怎样的心情?他也是到过潼关的,只是那时他赞叹潼关,潼关仍如猛虎蹲坐,险拔而起,天下群雄有多少仰望居心,就对这座城有多少无可奈何!

  港口村中,随处可见用青砖砌成的房屋,再不用细想就可知,当年的城墙何其壮观!一切过往,即便倒下,但是由于它曾是盛况,一切便不能被轻易湮灭!


潼关天险——得潼关得天下

  潼关守卫的是关中东大门,作为历朝历代的兵家重地,如此便有了“得潼关得天下”这一说。

潼关老城东三里的地方,黄河在前方流淌……
  从斜坡下走上去,火焰一般的阳光下,一块黑色的石碑上阴刻着一串文字,黑白分明的灼人眼球,却正是道出了这一垛遗址的真身。

这便是天下第一险的关门了!想它有过曾经守护天下固若金汤的岁月,如今倒像是个安眠已久的将军!


  当年杜甫道“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久,千古用一夫”。

  他定是游历到了此处,抬头仰望着巍峨高大的潼关天险关门不由而发的感慨起其险要而坚毅。

 “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潼关险,如今是不得见了!

  只能凭此去想象,潼关,曾是如何聚拢天下风云于一身,又是如何稳住天下而淡泊深远。

  历经了千年风霜刀剑屹立不倒的天下第一关,即便是在日本炮火连轰八年的磨难岁月中它可曾倒过?如今,却是一条高速公路带着由各方而来的喧嚣吵闹穿透了曾经的雄关虎踞。

  天下第一关,在午后的烈阳下,只剩一堆黄土。新做的红漆色铁门,灰色的仿古砖石似要保护它一般围了它一身,让那曾猛视天下的雄关虎踞困在这间,合着高速路的尘嚣吵闹作困兽之斗。


关西——质朴而华丽的篇章


  

  到潼关,理应去仰慕一回关西父子杨震。


  故事:杨震过洞庭湖,大风忽起,险象环生。船夫道湖中有神怪,素来过往之人必投银钱保身。船中之人惧怕均向其恳求,杨震道其一生两袖空空,何来钱财?于是作诗焚于湖中,与神怪知晓不作为难。其夫人惊恐河神有怪便背地投下发簪一枚,船靠岸后,次日家中买鱼煮汤,剖开鱼肚,赫然发现肚中有一发簪,正是杨震夫人前日所投……

潼关——黄河与渭河的交融之美

  潼关处于黄河和渭河的交汇处,两河交流,由一蓝一黄两条纽带一般的河水交织而成,壮观且神奇之至。

不过下午的阳光还很强烈,照在河面上一片金灿灿倒是没法拍摄清楚渭河的蓝与黄河的黄。极目望去,远远的一片尽是黄河的颜色,与哪里的河都不相同,甚为壮丽。


  黄河观景台一转后,司机小伙又尽起了“东道主”的责任来,为我这个外乡人组建了一项旅游项目,去他们村里摘葡萄。

既是如此,我便拉了与我一道而来的两个朋友出来散心,潼关这一道是他们陪我来的,叫他们呆在旅馆里无所适从倒是极其不好意思的。

  日暮将近,车缓缓的开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间,金黄的阳光给这干净而淳朴的地方镀上柔和的光芒。

碧蓝无暇的天,秋收其实,满眼无尘。

  葡萄地里的主人不在,也没有恶狗拴在哪个角落里伺候着试图踏入葡萄园的人。这里的民风质朴的不需要彼此防范,互相猜疑。 
  司机小伙给葡萄园的农场主大叔打了个电话,然后领先跑到葡萄地里去采摘熟透的果实了,时不时还像个孩子一样捧出几串葡萄让我们尝鲜。


 



  夕阳到来,阳光璀璨的斜倚在这片葡萄园的西边,美轮美奂。它似乎要走,可光芒亮丽,又似乎要留,就如我们不愿离去的心情。


  该青年还得瑟的骑了村子里一大哥的摩托车,自娱自乐。



  摘了一篮子的葡萄,和着微微秋风的我们可乐了。

  旁边站着的是葡萄果园的大婶,她见我拍照,羞涩的躲开了,可我还是悄悄把这质朴的潼关人民框了进来。


  夕阳渐落了,司机小伙带我们去了他们村子里。因为那里还有两座十二连峰的烽火台。

车子这会径直停在了他们家的门口,我们下车步行进了村里的菜园子。菜园子有个大叔在锄地,见我们来,也不对我们这群外乡人做一番好奇过问,只是热情的和我们问好,半点不疏离。

 他的菜园边上便是十二连烽的其中一座,于是他又放下了锄头陪我们说起了十二连烽的故事。


  当年的烽火台依旧巩固,高高屹立,所有故事都像那凝固在它身上的泥土,每一层都深刻,可是无人能道尽。


  

  潼关人种植的水平相当好,大叔见我们好奇,亲手摘了几朵他种的棉花给我们,十分乐呵。迟暮同学更是得瑟的当起了菜地里的奇葩。

  

  司机小伙邻居家养的狗,一听见有响声就从它的窝里钻了出来,见我们无恶意就做起了伸展运动。
  第一次见到这么奇怪的狗,两只腿像是羚羊,一看就知道跑起来速度飞跃。据司机小伙说,这狗十分会抓兔子,多时,一晚上能抓十来只。 




  司机小伙家的院子很温馨整洁,种了不少的植物。绿油油的葫芦从架子上垂吊下来,娇艳的月季花在院子里开得正热闹。

  潼关除了古城的故事,还有“华夏金城”的美誉,历史悠久。数日前在秦始皇陵的导游就曾解释过秦始皇陵墓选位的一点,秦始皇头向着的地方就是潼关,脚下是蓝田。潼关古来产黄金,而脚下的蓝田地区则产玉。如此便有了“头枕山,脚蹬川,世世代代做高官”这一说。

虽然听着像是野史一段,但野史从来不缺乏味道。

  司机小伙在院子的一方拾起一块灰色石头,说是块矿石,便递给了我,算是结交一场的手信。我虽无以回报,但还是坦然接受了。有时候我就是这么坦荡的一人,拘礼倒显得假了。


   太阳已经不见余晖了,司机小伙开车又经过那干净朴实的村道送我们会县城,经过他们村子里的第二座烽火台。一路上他还给我们讲潼关的山,潼关的人,虽然不是什么英雄事迹,但是独有味道。

   染着秋意的晚风中,两边青山相映,车缓缓的走过农田间的小道,潼关的好,此一去,我会深深记住!


潼关黄河——此去经年
   第二日,司机小伙送我们出潼关县,在潼关的山道上来回盘绕,出了潼关城,到了华山火车站,可惜的是华山火车站已无票售。于是司机小伙的车又在半路被我们一个电话调转了回来,再经我依依不舍的潼关城往山西运城而去。

   山西运城就坐落在潼关的对面,之间相隔着黄河。

   坐上了山西运城去往运城客运总站的车,车启动后,窗外的树木农田随着一划而过。

   车在前进,距离潼关,便越来越远了!心里有诸多的不舍,潼关的记忆已是我心里所不能割舍的。


 无论是老城,黄河,还是潼关人,都是能像沉香木一样历久而散发香味的!

可终究,旅途上的人止不住步伐,车还是走远了,此去经年,关于潼关的记忆也会由此开始渐渐沉淀。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