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庙一日游

河南
河南 henan
经纬度:113.650219
34.753763
旅游评分:4.4分
旅行费用:¥20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8-25 16:10
游记浏览:4
游记目录:

    道教圣地中岳庙的的前身是东周元年所建的太室祠,至今已有2760多年的历史,是历代帝王或大臣封禅或祭祀中岳嵩山的场所;春秋初年,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到嵩山时闻听万岁三声(其实是大臣们设的一个局而已)而扩建太室祠,北魏时改太室祠为嵩岳庙,道士进庙,成为道教活动场所,金大定年间、清初顺治至乾隆年间,曾大肆整修,现建筑为清初建筑原貌。
  整个中岳庙南北长650米,东西宽166米,占地近11万平方米。因为是清初建筑,中岳庙有不少模仿北京故宫的成分,所有大殿等重要建筑均在一条中轴线上。院内古柏参天,显得非常幽静。这古柏中有不少是汉代的千年古树,枝桠苍劲有力,值得一看。

 



   穿过大门,就看到一座建在高台上的亭子,此亭称为“遥参亭”,为以前无法前往大殿的官员在此远远地参拜。遥参亭后面就是天中阁,天中阁是仿天安门形式,只是比天安门小,天安门有五个门洞,而天中阁只有三个门洞,估计是因为不能逾制。

   

  登上峻极殿的台阶,两旁是石栏杆,当中铺有类似北京故宫中的龙形砖雕刻,图案非常精美。
    

    走进中岳大殿,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盘龙居井心,龙口中原来系有宝珠,当地人呼之为“老龙盘窝”。藻井的雕刻艺术极为精湛,蛟龙卷须昂首,盘绕升腾,玲珑可爱,巧夺天工。

   大殿神龛后壁立有阴刻宽迹的“三”字样的“坎”字碑一通。传说中岳庙后的黄盖峰西有座火焰山,坎属八卦中的水象,树立此碑,是以水灭火的意思,古人建筑可真够用心和讲究的。

   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橡,故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门前右方有三块碑,分别代表了道教、儒教和佛教,是中岳庙的镇寺之宝。其中第一块碑最为珍贵,下方有五个奇怪的图形,分别代表了五岳,而且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早年前绘制的图形竟然和现代人用先进仪器测绘的五岳地理图是一模一样的,可见中国古代已有非常先进的测绘能力。从道教的阴阳、乾坤来看,五岳代表了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无极,称为“青龙白虎通四方,朱雀玄武知阴阳”。在中岳庙中不少地方都有这个图形,我们古城西安目前还有朱雀门,就开在城墙的南侧。长安还发生过著名的玄武门兵变,按照方位推断,应该在北门一带。

    在中岳大殿前,有一块“岳出天中”的碑,据说当年武则天当了女皇帝后,登嵩山封中岳,便立了此块碑。因为当时很少有封中岳的,武则天却执意要封,因而河南地区的老百姓对武则天还是非常感激的,河南话中对“行不行,对不对”均用“中”表示,据说是从此而来,体现了河南人的自豪。
  过了大殿,就是寝殿,因为武则天封了中岳大帝,因而也就有了皇帝的排场,从寝殿中就不难看出端倪。当中是中岳大帝和皇后的神位,左右分别有四个代表“琴棋书画”的四个太监,左右厢房中都是大帝在睡觉,皇后坐在一边,边上站着一个小丫环,不同的是左边厢房中大帝戴着皇冠,说明是在午睡,右边厢房中大帝没戴任何东西,说明是晚上睡觉,因而民间有“睡爷爷坐奶奶”一说。

   

    出寝殿拾级而上便到御书楼。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

   

   出中岳庙后门,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小道,可到达黄盖峰。汉元封元年武帝刘彻游嵩山时,见黄云盖其顶,预示吉祥之意,故名“黄盖峰”。现有清式八角重檐黄瓦琉璃亭,石栏三重,古雅别致,在亭上可俯瞰中岳庙全景。

 










1 前序

3 后续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