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十二道徽味之黄村,初临石潭 黄村 -石潭

黟县
黟县 yixian
经纬度:117.938347
29.92476
旅游评分:4.3分
旅行费用:¥15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7-26 03:04
游记浏览:13


蒙蒙的细雨对我们格外的依恋,始终不肯离去,新的一天依然是它的陪伴。

早早的起床收拾行李,今天我们要告别黄山市了,晚上将要住宿到石潭,吃过早饭,唐导和司机曹师傅已经在楼下等着我们了,今天的第一站是十二道锋味的拍摄地黄村。

驱车前往大概1个小时的时间就到达了目的地。

黄村是个安静古朴的小山村,前村是比较原始的老房子为主,有个大大的广场,主要的建筑物就分布在广场的周边,后村是比较新的建筑,依旧是徽派的风格。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黄村
历史悠久的黄村原名黄川,传说黄村黄氏的祖先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距今有1100多年的历史。黄村至今保留着古朴的民风民俗,是一个徽州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古村落,文风昌盛,素有“进士村”之美誉。数十幢粉墙黛瓦的古建筑错落有致,交相辉映于山水之间,小桥、流水、人家,在这个村落里得到完美的显现。

黄村位于休宁县城南15公里处,山青水秀,生态优美,处身之中,一片宁静祥和。黄村历史悠久,居民以黄姓为主,至今保留古朴的民风民俗,人文底蕴深厚,黄村分为上门村、下门村。下门村状若燕巢,四周青山绿水,著名的黄村进士第就座落在下门村。黄村进士第建于明嘉靖年间(1531年),原为进士黄福府第,后为家祠,1986年7月,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府第占地面积790平方米,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极具徽派建筑的研究价值。进士第左前方还建有中宪第,虽部分遭到损坏,但仍保存大部分;上门村呈“凸”字形,背靠三山,村前筑口大水塘——月形塘,称为“三猪共槽”。村中辟有四条水沟,两条暗沟,两条明沟,四沟均通月形塘,名曰“四水归堂”。著名的黄村小学座落于村中,由中宪第后代黄涤于1910年发起创办。小学原为私塾,建筑独特,属民国时代风格。现留存有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亲临小学时题辞“知君所学随所进,许我重游到皖南”及时任教育部长朱骅题辞“桃李争辉”。

黄村之所以有名除了本身的文化基垫和徽派建筑之外,更离不开的是一座“荫余堂”。

荫余堂是于1800-1825年间(清朝嘉庆年代),由黄姓富商建盖,先后有8代黄家子孙居住。原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黄村的“荫余堂”,占地4500平方呎,是一栋峡谷层楼、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内有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天井、鱼池、马头墙,富有典型徽州民宅建筑特色。除了建筑本身,碧波地博物馆也购置原陈设在该屋中的家具、摆设,由中美匠师合作把“荫余堂”修复成80年代、原屋主黄氏家族最后居住时面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荫余堂子孙迁移、房宅空置,1996年被碧波地博物馆中国艺术文化部主任白铃安(Nancy Berliner)发现时,正面临废弃拆除的命运。经过交涉商议,1997年春天,由荫余堂拆下的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石件,装上19个40呎的货柜,运至美国,在塞冷镇重建。

斥资1.25亿美元、经过8年策划施工的美国麻州塞冷镇碧波地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扩建工程近段时间完工。一个设计新颖、宽敞明亮的新展览厅,以及一座飘洋过海、自中国安徽省迁置的清代民宅古屋“荫余堂”,于2003年6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碧波地博物馆扩建的崭新展览厅和教育中心占地25万平方呎,包括1.5万平方呎的美国艺术展览区和海洋艺术展览厅,7000平方呎的教育中心、演讲厅,200座位的小剧院,现代风格浓烈的自然采光公共大厅,以及公共花园、透天餐厅等。其中最特殊的,是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建置在海外的古徽州建筑——有200年历史的“荫余堂”。

该馆中国艺术文化部主任白铃安说,观者可通过“荫余堂”,探讨和认识中国艺术、建筑与文化,也体会人类在不同居住形态中同样有丰富生活内涵。该馆执行总裁丹蒙洛(Dan Monroe)表示,尽管工程浩大、过程繁复,荫余堂的迁建无疑是项令人自豪的创举。

碧波地博物馆扩建的新馆由著名建筑师Moshe Safdie设计。他说,荫余堂迁建之议在扩建整体设计完成后才出现,虽然来得迟,但很令人兴奋。

荫余堂的故事,让我们觉的可惜,同时又觉的这样得到保护也是一件幸事。说不准几十几百年后我们能完整的看到古民居就要到美国去了。也说明了我们对古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存在了诸多的不足。


黄村的广场


进士第和中宪第,是黄村两个保存最为完好也是最为壮观的古建筑

村前是一片水稻田



还有一片荷花池











黄村小学规模很小仅有一条走廊和几间教师,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学生了

一幅对联是著名的黄炎培先声所写

这里也是十二道锋味的拍摄场地



雨天一群鸭子和小鸡在肆意的玩耍

后村同样有池塘,成半月型,这里的建筑大多都是新宅











进士第

进士第是黄村规模最大的建筑

在大雨中我留恋在进士第中,空无一人,格外的幽静,伴着雨水的声音,走在几百年历史的老宅中,恍若迷失在了古今岁月之中



典型的徽派建筑格局












远处的石潭村

连接前村和后村的桥梁,很有情调

穿过桥我们就来到了老村

石潭的村委会

这也是一栋大宅子,可惜没有开,我们无法进去参观

这里是石潭的祠堂,祠堂门口是当地的村们在打牌娱乐

祠堂里供奉了这里的先祖画像



客栈里的大黄始终不离不弃的跟随着我们,它对这里十分的熟悉







吴氏宗祠,入口的门栏相当的高,大概有将近半米的高度,我们都是跳着进去的

出了古村,就是一条小小的山路,山路旁边已经很少有人家



回首而望,不远处的石潭村已经在我们的脚下

一座已经被废弃的老石桥

到了这里以后,时间已经不早了,我们决定回去了

石潭村就像一个安静的女子,静静的隐匿在山水之间

揉捻,烘烤,茶叶就是这样的生产出来的。当然这样的生产只是粗加工的茶叶,很多只是为了生产茶原料的,然后会粉碎之称各种茶饮料。



路边种植的皇菊,开的正艳

沿着河边,我们来到了,石潭村的水车这里,仅有的一个水车,现在已经没有用处了,仅仅只剩下了观赏作用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