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韵 一部青史铸千秋圣台---南京雨花台(1)

北京
北京 beijing
经纬度:116.393525
39.969654
旅游评分:4.3分
旅行费用:¥20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10-13 03:22
游记浏览:11

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韵,一部青史铸千秋圣台。雨花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圣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和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一个集教育、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江苏省级纪念性风景名胜区。 它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占地面积153.7公顷,有各类林木30余万株,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

从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这一带传礼授农算起,雨花台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筑“越城”起,雨花台一带就成为江南登高揽胜之佳地。三国时,因岗上遍布五彩斑澜的石子,又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明、清两代,景区内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雨花台还是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将相吟咏之地,从李白、王安石、陆游、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鲁迅、田汉、郭沫若、刘海粟,都留下了吟咏雨花台的优美诗篇。由于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晋豫章太守梅颐曾在此抵抗外族入侵,南宋金兵入侵,抗金名将岳飞在此痛击金兵;此后的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辛亥革命讨伐清兵,抗日战争“首都保卫战”,都曾在此掀起连天烽火,雨花台也因此逐渐荒芜。





宋代抗金烈士杨帮义“剖心处”

杨邦义(1085—1129),字希稷,谧号“忠襄”,南宋吉州吉水县黄桥镇杨家庄(今云庄村)人,舍生取义的抗金名臣。
1129年金兵入侵建康(今南京)时,建康留守杜充贪生怕死,见金兵即将兵临城下,弃城而逃,后被俘投降。杨邦义当时只是个建康府通判,系文官,手中没有兵权,但仍拼死抵抗,终因势单力薄,寡不敌众,力竭被俘。
金兀术知道他在老百姓中威望颇高,只要他肯降,建康就是金国的天下了。于是,亲自出面诱降,杨邦义面对金兀术大骂道:“若以夷敌而图中原,天能久假乎?恨不磔汝万段!”金兀术大怒:“好大胆,你究竟安的什么心?”杨邦义回答:“我有一颗爱国的铁心!”,兀术遂命人持刀取心,杨邦义壮烈殉国。因其爱国而去心,又被后人尊称为杨邦乂(yi四声,安定太平的意思)后人立碑以纪念。人们在他被害的地方修了座墓茔,墓碑上刻着“杨忠襄公剖心处”,石碑两边刻着他的生前誓言:“宁为赵氏鬼,不做他邦臣。”即雨花台的景点--杨邦义剖心处。

当时百姓盛传:兀术将他五花大绑,拔出刀挖他的心,谁知真的蹦出了一颗铁心。金兀术吓得变了脸色,但仍赞叹杨邦义好肝胆骨气,他下令造了一座亭子样的轿子,把心放在里头,让两个士兵抬着周游兵营,叫士兵学习学习这骨气和肝胆。他们从雨花台走到花神庙,再往前走,遇到一条小河,铁心自动飞入河中,士兵慌忙下水去找,再也寻不着了。金兀术下令在这建了一座桥,名为铁心桥。这是南京地名铁心桥的由来。



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阵亡将士人马冢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各地革命军纷纷响应。徐绍桢率江浙联军挥戈金陵,攻打雨花台要塞,与清军张勋部激战,牺牲惨重。革命军将雨花台之役阵亡的200多位烈士遗体及战马合葬于东岗的坡上,垒筑成两座土冢,树碑纪念。解放后,在此建3米高的碑一通,"文革"间无存。1981年,新立石碑一通,并以花岗石围筑两座巨型土冢圆墓。1999年雨花台风景区新建花岗岩贴面弧形照壁,照壁长6米,高4.37米,厚0.42米。墓冢后侧加砌了石围栏,周边重新进行绿化设计,使墓区更为肃穆庄严。这里已成为辛亥革命在南京的一处重要纪念地。



“太监义会碑”是太监义会——宦官丧葬互助团体为自己立的石碑。文物部门曾经在位于雨花台梅岗北麓发现一块碑刻。该碑刻碑名全称为“南京司礼监等衙门太监等官义会碑”,简称“太监义会碑”。文物部门鉴定后确定为明代碑刻,但至今尚无法断定具体立碑时间。



明朝大臣方孝孺墓,座落于雨花台江南第二泉后山。方孝孺(公元1357——公元1402),浙江宁海人。精通文史,学识渊博。朱元璋皇太孙朱允炆的老师,建文帝时任文学博士,修撰《太祖实录》及《类要》等史籍。

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称建文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举兵南下,攻陷京师,建文帝仓皇出奔,朱棣自立为帝,并欲借方孝孺的威望平天下非议,令其拟即位诏书。方孝孺不从,受车裂之刑,被灭十族,遭难者达873人。方孝孺墓从明万历年间汤显祖为其修墓建祠开始,历代均有修葺,现存明代方正学(孝孺)墓碑,是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八月,两江总督李鸿章所立,碑右首书“同治五年八月重修”,左首书“署两江总督李鸿章敬题”,碑中刻“明方正学先生之墓”。另一通碑志为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重修,时任江苏省长韩国钧在方孝孺墓前建立了石牌坊,重立了一块碑。抗日战争期间遭受战火浩劫,墓碑倒卧在地。十年文化大革命再度遭遇破四旧的破坏,除了两块破旧的石碑幸存外,牌坊、祠堂等都荡然无存。



1999年,雨花台风景区重修方孝孺墓。现墓区由牌坊、神道、方孝孺铜胸像、24块碑刻组成。方孝孺铜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所塑,碑刻系历代文人墨客和政要名流对方氏的赞誉之辞,均由当代知名书画家所书。墓前平台、墓碑、墓丘及墓后护壁组成轴线对称式布局,依山就势,保持原有的环境风貌。

石牌坊高5.05米,神道连接牌坊和墓碑,墓碑高4.2米,著名书法家尉天池手书“明方正学先生之墓”镌刻镏金。墓丘建在原土冢上,下部为直径4.6米的圆柱体,上部为2.1米的半球体,总高达4.5米。墓区全部由青石筑就。环境幽静,树高林密,古柏参天,自成一景。





方孝孺墓的后面山巅上有一座木末亭,系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谓曰:木末风高。从亭中眺望,金陵胜景,龙盘虎踞之势,尽收眼底。在人们登高揽景时,怀想方孝孺的高风亮节和铮铮铁骨,借景抒情,咏物感怀,不仅符合中国文人的情志,而且更加突出了“木末风高”的内涵:木末亭连正学祠,地灵人杰两相宜,高风已足同千古,又有山神乐护持。



梅岗因东晋梅赜得名。梅赜,字仲真,东晋汝南(今湖北武昌)人,曾任豫章内吏,匈奴灭西晋,晋南迁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为保家卫国,梅赜屯营抗击胡寇,有功于晋。人们建庙祭祀.人称梅将军庙,此岗遂被称为梅岗、梅岭岗。人们在山岗广植梅花以附岗名。后梅庙失祭废祀.梅岗却盛极一时。成为人们远足揽胜佳地。
现在梅岗遗址上建廊、立亭、植梅.重现梅岗当年盛景。梅岗景区建有“观梅廊”、“知春亭”、“访梅亭”、“问梅阁”、“寒香轩”等园林建筑。在曲廊粉墙形态各异的景窗下,还镶嵌着一块块雕琢精美的古花鸟青石板刻.平添了几分雅致。景区内已栽植成年梅树1500余株.其中有干径30厘米以上的古梅三、五株,点缀其间,更添古韵。



乾隆御碑原在雨花台东干道西侧水塘边。“文革”时被推倒,断为两截。1995年修复后收藏在雨花石博物馆即高座寺遗址中,现复位于高座寺(雨花石博物馆)东南角并建亭保护,并成为雨花台又一处人文景观。



东殉难处位于东岗坡下,为反动派解放前夕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处所。1950年就建立了标志性建筑。1996年改建。黑色大理石镶贴背墙,宽12米,高2米,立有纪念标志一座。



李杰(133l-1369年),安徽霍丘人。元至正年间起兵反抗元朝统治,至正十六年(1356年)投奔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任广武卫指挥,随大将军徐达南征北伐。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进攻孔山寨时战死,年仅38岁。同年将灵枢运回南京,安葬在聚宝山阴。李杰有一女五子,长女为明太祖朱元璋妃。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去世。十七年(1384年)九月,李杰之女被册封为淑妃,摄六宫事。由于李杰是明代开国功臣,其女为朱元璋妃,故李杰被迫封为镇国上将军、都指挥使。


李杰墓神道石刻坐落在雨花台风景区内东南端东干道的路旁,在二忠祠的前面。现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李杰墓石刻经过多次位移,曾长期被圈在南京晨光集团厂区内。1996年,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征得文物部门同意,并报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将李杰墓石刻搬迁到现址,成为雨花台风景区内独特的景观,供游人观瞻。李杰墓神道石刻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杰墓今已无踪可寻,但李杰墓石刻基本完好。现存神道碑、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拉马侍、一对武士。神道碑比徐达墓和李文忠墓的神道碑可小多了,也不如邓愈墓神道碑那么精美,其龟趺头部是后来仿照的补上去的。石羊和石虎雕刻的比例恰当,造型不错。一对拉马侍与常遇春墓拉马侍相似,均为武官拉马,但比常遇春墓拉马侍矮小的多。一对武士造型肥硕,感觉比较“肉”。






二忠祠位于南京雨花台,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掩埋忠骨的地方“二忠祠”里祭祀的是宋代名臣张叔夜和文天祥,他们以崇高的民族气节受到后世的敬仰。

张叔夜,字稽仲,系北宋著名军事家。他的仕途颇为坎坷,早年因弹劾权奸蔡京而遭贬,几年后,以不俗的政绩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受到宋钦宗赏识,官至枢密使。靖康元年,金兵南侵,开封告急,张叔夜被任命为南道兵马督总管,率兵入卫京师,与金兵数次恶战,斩获颇多,擢升为资政殿学士,枢密使。此后,双方开始谈判,张叔夜据理力争,金军统帅大怒,遣军卒掳获张叔夜,押解北行。在北进途中,张叔夜拒不饮食,几天后的晚上,张叔夜一行人在白沟河畔露宿休息,自公元1004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起,白沟河便成两国界河,再向北,即入辽地,当听到士卒说:“过界河矣。”张叔夜仰天大呼而死,终年63岁。《新城县志》记载:张叔夜“道中不食,过白沟,御者曰:过界河矣!叔夜猝然仰天大哭,扼吭而卒”。

公元1127年,宋金战于开封,宋败,从此偏安江南。公元1276年,元军渡江南下,南宋小朝廷所在地临安告急。此时,已辞官归乡的文天祥闻讯后,立即散家产充军资,统兵勤王,被授予左枢密使官衔。此后三年,文天祥在东南沿海领兵抗元,后于潮州五坡岭遭遇战中兵败被俘。在押解北归途中,文天祥投水自尽,被救起。过零丁洋时,他挥毫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此后,他被押解一路北上,到达白沟河南岸,再向北行,跨越界河,即入辽界(指1004年的宋辽分界),他心潮难平,写下了《过白沟河》一诗,在诗中回想在此地殉国的张叔夜,不禁悲从中来,为自己和张叔夜的相同经历,相同境遇。张叔夜正是诗人足以引为楷模的人物,这才是国之贞士,是民族的脊梁!虽然诗人与张叔夜生不同时,但诗人眼前似乎浮现出了张将军裂眦张须,仰天呼号动人心魄的一幕,奋笔疾书,于是有了慷慨激昂的《过白沟河》。  

文天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誓效张叔夜的高风亮节。公元1283年,在被囚于元大都兵马司监狱三年后,在一个大风扬沙、天昏地暗的日子,于柴市口慷慨就义,围观者一万多人。他询问何处是南,人们告诉他后,他挺胸昂首,面朝南方,从容赴死,实践了他在《过白沟河》诗中“我辈终堂堂”的誓言。



为纪念这两位英雄,后人于白沟河畔修建了一座“二忠祠”,并勒石刻碑,上刻文天祥《过白沟河》一诗的全文,供往来客商游人凭吊。遗憾的是二忠祠毁于战火。  

1998年复建"二忠祠",其主体建筑为九檩举架单檐歇山仿古寺院建筑。祠宽15米,进深10米,屋面正脊高9.9米。祠堂正门25米处砌筑了硬山式折线形照壁,长6.88米,武中奇书写的文天祥的《正气歌》篆刻在黑色磨光花岗岩上。





南京雨花石博物馆坐落在雨花台风景区,原是安稳寺遗址。雨花石是古长江的长年冲击形成,形状如鹅卵石,一般只有蚕豆大小,质地晶莹,放入水中,便显露出绚丽多彩的花纹颜色。因为个体小,便于收藏和欣赏,价格便宜,因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去南京游玩的人都把雨花石当作旅游纪念品带回家。自1999年起,南京市每年举办一次雨花石艺术节,是特色的旅游“王牌”节目。 雨花石是南京的特产,几乎成了南京的象征,南京人为弘扬雨花石文化,普及雨花石的科学知识,南京雨花石博物馆于1990年4月对开放。1997年雨花台风景区又投资20余万元对其重新装修,增强了雨花石展出效果。全馆展出面积500余平方米,分设五个厅,第一厅展出的雨花石图片;第二厅由“雨花石鉴赏”、“雨花石古谱”、“名人与雨花石”、“雨花石诗情”等四部分组成;第三、四、五厅展出工艺品100余件,以及自唐代至今的大量记载雨花石的文献资料和专题著作珍本等。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