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嘎仙洞,研究鲜卑史 嘎仙洞 -鄂伦春自治旗

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 daxinganling
经纬度:124.601195
51.953507
旅游评分:4.3分
旅行费用:¥35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8-05 02:31
游记浏览:8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的一条山谷之中,从地区首府加格达奇向西45公里。地处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境内,在鄂旗首府阿里河镇西北十公里处,嘎仙山南侧25米的陡坡悬崖上,可以看到一个天然的花岗岩山洞,洞口略呈三角形。1988年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不久,我们游览了这一名胜古迹,虽然解说员进行了祥细的介绍,但对鲜卑、拓拔、北魏等历史和嘎仙洞的文物研究价值认识很肤浅。近几天,中央十台在解读“三字经”时,谈到北魏的起源和发展,初步了解了这一段历史。通过查阅资料,对拓拔鲜卑这一游牧民族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嘎仙洞内宏伟宽阔,穹顶浑然天成,洞高20米,有如大厅,洞深100余米,东西宽20米,足可容纳数千人。洞内幽暗深邃,神秘莫测,使人感到一种威严肃穆的恐怖气氛。这洞,就是“千古之迷”的鲜卑石室。

    《魏书》对石室规模有祥细的记载,但以前一直不知它在何处,而揭不开这一谜底,鲜卑史的难题无法解决。不知有多少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为此付出多少艰辛和心血。1980730日,深有研究、颇有抱负和毅力的考古者米文平,在自己论证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经历四探嘎仙洞,终于发现了刻于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确定了嘎仙洞就是鲜卑石室。

     我们经朋友介绍,驱车一小时,前往深山密林中的嘎仙洞,门票要30元,也没有什么景。可看的只有一个洞、一条河,当时觉得有点扫兴。现在看来,了解了一个民族,学习了一段历史,还是值得的。

     嘎仙洞在嘎仙山南侧一座高百米、长约千米的花岗岩峭壁上。外面峭壁嶙峋,草木满山,溪水盈盈;里面漆黑难行、曲径幽邃、神秘莫测。我们沿人造楼梯而上,登高约25米就到了洞口。洞口处高12米,宽19米左右,洞内正中有一块被称为“石桌”的天然石板,听说是用来祭祖的。

    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石刻的铭文。真迹已经实行隔离保护,仿制铭文供游客参观。我们听完铭文介绍,摸黑前行,真是伸手不见五指。洞内实行保护,不设灯光照明,洞口处岩壁上长满青苔。

     嘎仙洞为拓跋鲜卑祖先长期居住的石室,里面有明显的火烧痕迹。据介绍:洞内地面杂陈着碎石兽胄,洞内的文化堆积最深达1.9米,出土有骨镞、石镞、陶器和打制石器,说明洞内生活的鲜卑人过着以打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生活。

     不知是谁带了照明灯,洞内的布局看到了一点。洞内越走越高、越来越窄,呈现田螺状。到底后正面看到一处供台,好像也是祭祖的。两侧上方还有洞,深度看不清楚,洞中央最高处也有洞..

     据了解,2008年4月嘎仙洞内发现未完工的雕凿建筑遗迹,盝顶龛是大佛窟的一种窟顶设计,形状为古代青铜器中的食盒“盝”,上沿小,下沿略大。嘎仙洞内的盝顶龛在洞顶,宽约4米、长约7米、深约0.5米,四角清晰,是一个未完的雕凿建筑设计。

     出了洞口,有如重见光明。洞前方有一条名叫嘎仙河的小河,河水清澈,终年不息,似乎在向后人叙说鲜卑人的传说……拓拔鲜卑祖先就是走出长期居住的石室,汉魏以来逐步南迁拓拔鲜卑人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扫平北部草原“群狼”,统一了北部中国。(能骑善射的鄂伦春族是鲜卑人没有南迁的一支)公元386年拓拔珪建立魏国。公元398年七月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史称北魏。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在中国历史西周以后,开创了第一个由草原民族建立的强悍有作为的朝代。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人,统治北中国长达140多年,为民族大融合、文化发展和祖国统一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哈尔滨景点图片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