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4:卡若拉冰川,江孜白居寺 卡若拉冰川 -白居寺

江孜
江孜 jiangzi
经纬度:89.605581
28.911523
旅游评分:4.3分
旅行费用:¥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7-27 01:20
游记浏览:14

 车子载着我们继续向前行,突然想起了高中时唱的一首歌,“向前进向前进,拐了一个弯,挨了一板砖......”这是神马歪歌呀?!

经过了漫长的路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卡若拉冰川啦,嘻嘻。


  先后有电影《红河谷》、《江孜之战》、《云水谣》曾在此拍摄外景,使得卡若拉冰川的名气非常大,因此,很多旅行者都会在这里观赏冰川的壮观,赞叹大自然的魅力。[2]

  但是很可惜的是,由于《红河谷》拍摄时为了制造出真实的雪崩的情境,利用炸药在卡若拉冰川上炸出了一个三角形的缺口,游人可以在游览时清晰地看见。而卡若拉冰川作为著名的古冰川之一,这个缺口再也不会被补上。(不明白,为什么派一部电影,要毁坏掉大自然呢,到底是一部商业电影重要,还是大自然重要。是呀,经济与环境,这个问题,整个华夏都在想)

  而且,随着气候变暖的问题,卡若拉冰川也不能幸免,据说冰川每年都在缩小,若干年以后,我们是否还能再见到卡若拉冰川,还不得未知。想一想,因为气候问题,我们将要见不到的美景有多少呢?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与生存一定要导致大自然的毁灭呢,在这样下去,最后毁灭的也许就我们人类自己了吧。



海拔5039米的卡若拉山,卡若拉冰川就在山上

取个近景

小插曲:在卡若拉冰川附近,有许多当地土著居民会围着旅游者的车辆要糖,要铅笔,要钱,要本子。其中会有许多小孩子。千万不要给他们钱,以免让他们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毕竟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共和国的未来。可以给些糖,一个人一块糖就好了,但是只要你一给,就会围上来一群人。我带了一斤糖果,放在后备箱的箱子里,身上的包放了有2-3两吧,在这都散光了,同时散光的还有随身携带的大概10来根圆珠笔。所以,前往藏地深处,带些糖果文具是必备的。不过,从侧面也看出,藏地深处的封闭、落后与贫困。拉萨的光鲜在藏地只是个别现象。我们在内地习惯了那种城市的生活,所以当我们来到这里感到极度的不便与不适应吧。原生态的景观,也许就宣告这那里的贫穷吧!



我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因为赶路的原因,我们未在卡若拉久留,而是直接奔赴下一个目的地,江孜



在路上......





     江孜宗山抗英遗址

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位于在西藏江孜县城区的宗山上。1903(光绪二十九年)英军由亚东入侵西藏,沿途遭西藏人民的抵抗。1904年,英军推进到江孜,向宗山猛烈进攻,中国守山军民坚守阵地达3月之久,打退了英军多次进攻,终因弹尽援绝,寡不敌众,宗山失守。

   宗山并不高,只有100多米。但江孜周围地势平坦,宗山就显得鹤立鸡群,很有军事意义。加上江孜的海拔已经超过4000米,爬上宗山并不容易。所以,很早就在宗山上修筑城堡,建立江孜宗政府,作为拉萨的门户。藏语“宗”意为城堡、要塞,也是原西藏地方政权县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宗山建筑约建于14世纪初,主要有宗本(县长)办公室、经堂、佛殿及各类仓库等,全部依山势由山腰一直建至山顶。江孜宗山抗英遗址有抗英炮台、抗英勇士跳崖处、江孜宗政府议事厅等景点供游客参观。

因为电影《红河谷》,知道宗山城堡的人很多,但详细了解这段历史的就少了。根据资料,宗山抗英发生在光绪30年(1904年)。光绪29年(1903),由荣赫鹏率领的英国近万人的武装使团从印度、经锡金由亚东进入西藏,一路进攻,在1904年4月11日到达江孜。他们凭着先进的武器,强行推进,滥杀无辜。达赖13世下令西藏军民抵抗,江孜境内16岁至60岁的男丁被紧急征召抗英。西藏军民在宗山上用土制枪炮顽强抵抗两个多月,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武器落后及火药库意外爆炸,弹尽粮绝,全部壮烈殉国。英军的目的是攻占拉萨,签订不平等条约,所以江孜是必经之路,宗山就成为必争之地。藏军以劣势武器在宗山城堡与围攻的英军激战,损失惨重。7月7日,宗山城堡失守。守卫宗山城堡的最后的藏军不愿被俘,全部跳崖。(摘自百度百科)

    为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为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主权的尊严,民族的独立牺牲的民族英雄永垂不朽!!!

宗山抗英遗址全景

远眺遗址,可以看出遗址的地势之高,易守难攻



   不多说了,因为更感兴趣的是附近的白居寺,所以直奔白居寺了。下面说说白居寺(不是白居易的故居哈

白居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藏江孜县境内。十五世纪初始建,是藏传佛教的萨迦派、噶当派、格鲁派3大教派共存的一座寺庙。白居寺是汉语名称,藏语简称“班廓德庆”,意为“吉祥轮大乐寺”,位于江孜县城东北隅,拉萨南约230千米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千米,海拔3900米。白居寺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历时10年竣工。它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筑充分代表了13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依旧感谢百度百科)

   白居寺大门



   正殿,随着那些藏地信仰者一起五体投地的膜拜了一下,感觉真的有点喘不上气来,毕竟这里是海拔4050米的高原。




白居寺遥望宗山遗址


一种古老、淳朴、宁静的感觉



白居寺的标志,十万佛塔

在十万佛塔的每层都有若干小室,每个小室中有大量的壁画和雕塑佛像。佛像相传有10万之多,故得名“十万佛塔”。现在,每天仍有新的佛像诞生。

    十万佛塔后山上蜿蜒的城墙,与长城很相近。




西藏自助游图片


   小插曲:白居寺与其他寺院不同,他们允许带相机登塔拍照,只是如果带相机上去的话,要缴纳十元钱。如果不带存在寺里的话,则是免费的。而且塔内较黑,藏式楼梯又较窄较陡,所以最好自带手电。白居寺很宁静,但是文化底蕴很深厚,如果时间宽裕,最好能够用一天的时间去探索。


   天色渐晚,我们还在小小的县城,这要是在这过夜,那可就算了吧。于是乎我们继续前行,直奔今天的目的地,西藏第二大城市,班禅大师的驻地------日喀则市区。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阿妈拉说它牛羊满山坡,那是因为菩萨保佑的。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雄鹰在这里展翅飞过,留下那段动人的歌......”一边听着韩红老师的《家乡》,一边前进在前往日喀则市的路上......

到达日喀则市区已经晚上8点了,虽然是藏区,天还是亮着,但是马路上没有什么行人了,大街上也没有什么车。如果是在内地,8点钟,夜生活还没有正式开始呢?但是在这个天域第二大城市,繁华程度却不如一个内地小小的县城。也许这就是藏地与内地的不同,也许这就是藏地吸引人的地方吧。

   到了地方,就要找住宿的地方了,同车的人想苦逼游到底,所以他们只想找个床位住,但是我可受不了,没有独立卫生间的地方我是根本就不会考虑的,也许这是一点小小的洁癖吧。于是车上的同游者找了间每张床位40元的地方住了下来,司机师傅带着我还在找着。通过手机查询到日喀则有个青旅,就在日喀则喜格孜步行街上,就那了。总听说青旅的不同,今天就去试试看。通过电话预定了一个房间,也是今天最后的一个房间了,150元的三人间。喜格孜步行街很好找,青旅名叫喜孜青年旅社,也很好找,就在步行街中部,离扎什伦布寺也近,价格也合适。步行街并不长,名义上是步行街,但是实际上车辆也是随便走的。根本就没有什么限制。

   找到了地方,告诉前台我预定的房间,被告知在2分钟以前我预定的房间刚刚被被人入住了,狂爆豆。和前台争执起来,正巧要住在那间房子里的客人突然提出不住了,正合我意。拿下那间住房。办完入住手续后美滋滋的拿着钥匙爬上了三楼。找到了307房间。放下行李后在步行街上闲逛,想起自己还没有吃晚饭,但是街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吃的了,只有一家四川馆子还开着,就去吃了碗馄饨。吃完天已经彻底黑了,大街上也没有什么路灯,街上的小商铺也基本上都关了门了。郁闷。幸好我随身携带着手电筒。安安静静的街上,又刚刚下过雨,没有什么人,随便走了走就回去休息。回到房间,一股下水道的味道熏得我难受,强忍着臭气准备洗了个澡

,没想到竟然没有热水,只有凉水,问前台,前台说你要再不洗连凉水都没了 。好吧,急急忙忙的冲了一下,冻得哆里哆嗦的,藏地的夜晚也不暖和呀!电视虽然有,但是只是个摆设,除了没台就是不清晰。无奈,下到青旅一层的小酒吧坐坐,名义上是小酒吧,其实就是一间屋子,摆放了一堆桌椅,你可以坐在那里看看书、上上网、或者和其他的驴友们一起聊聊天,玩玩杀人游戏之类的。点了一瓶Beer,随便拿起一本书翻看着,旁边有好多年轻的驴友们在玩着杀人游戏,想想自己上次玩杀人游戏已经是大学时候在火车上的事情了,不由自主的笑了笑。呵呵。晃晃悠悠的时间就快到了0点了,要停水停电了。回到房间,将那扇关不严实的窗户又推了推,把厕所门又关了关,把别的床上的几床被子都盖在了身上,就那样的睡去了......  

   小插曲:藏地的啤酒度数都很低的,平平常常的也就2-3°酒精度,对于内地来的人来说,应该不是神马问题。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