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3日 半坡历史博物馆 -世界八大奇迹馆 -秦陵地宫 -骊山 -秦始皇陵兵马俑

陕西
陕西 shaanxi
经纬度:108.933473
34.248902
旅游评分:4.4分
旅行费用:¥3000元
景区类型 :27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8-14 05:37
游记浏览:11

第二天早上六点半就醒来了,洗漱好之后就等着司机来接我了,本来想要多等一会,没想到司机还很准时,七点半就到了,真是太让人高兴了,同行的还有10个人。我们首先去半坡历史博物馆,去了解早期的原始人在西安生活的情景。到了半坡历史博物馆后,在讲解员的帮助之下,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土房子,棺椁和出土文物中我了解到了半坡原始人的文化内涵以及对我们当今生活的影响。比方说:北京奥运会上的福娃听说就是由半坡人的图腾人面鱼纹演化而来的。参观完半坡历史博物馆之后我们就直奔号称关中八景之首的骊山晚照所在地骊山参观。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路上堵了半个小时的车,为了不让我们在骊山索道那浪费时间,导游决定先带我们去游览世界八大奇迹馆和秦陵地宫。世界八大奇迹馆虽然是个小景点,但还是很值得一游。世界八大奇迹馆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两河文明七大奇迹肃穆、典雅、精美的古典建筑艺术风格和黄河文明“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古朴的秦代艺术风格,从参观中你可以了解到人类璀璨的古典文化,里面的建筑奇幻逼真,造型栩栩如生,使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可惜我在里面只顾照相,倒是忘记认真的去欣赏那些精美的建筑了,实在有些可惜。出了八大奇迹馆,又去了旁边的秦陵地宫参观。展馆依据大量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所提供的资料,结合现代旅游需求,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学技术和雕塑、美术、古建筑等多种艺术手法,模拟秦始皇帝陵地面陵区和地宫上下两层的形式,在4000余平方米的内部空间,浓缩表现了秦始皇帝陵的历史全貌,使游客置身其中,亲眼目睹秦陵的“千古之迷”,如影如幻,观赏秦汉建筑风彩,浏览秦代民风民俗,祭祀礼仪,领略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很逼真!

空中花园,虽然小,却很形象。


听导游说,真的地宫因为灌满水银,所以不敢打开,只好仿制了一座地宫供人们参观了。虽说是仿制的,但里面的秦始皇墓却颇有气势,而地宫在昏暗灯光的照射之下也充满了一种神秘的沧桑之感。

 

午餐点了一个蚂蚁上树,实在不怎么样,不过好歹不会饿了。之后,我们就坐车奔上骊山了。骊山,又称“郦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名骊山。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为帝王游乐宝地。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游览胜地,曾营建过许多离宫别墅,吸引着各代游人。这里有被称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骊山晚照”;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纪念西安事变的兵谏亭;纪念女娲补天的老母殿等。



味道诱人,吃起来不咋样。

索道上的留影!很喜欢!


我们是乘索道上去的,虽然人很多,但是车厢比较多,所以我们很快就坐上了索道,从索道上回望骊山,还颇有些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上了山之后,我们远远的看到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然后就沿着下山的路依次游览望京台,夫妻树,观景台和兵谏亭。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唐明皇和杨贵妃盟誓的长生殿遗址上的两颗夫妻树,如果哪位朋友要在这里留影的话一定要记住了,男士一定要和雄树站一起,而女士嘛,就正好相反了。

 

骊山上游览的最后一站就是当年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捉的地方-兵谏亭了。这里的摩崖石刻很多,都是当年国民党军政要员的亲笔手迹,还是值得在这里拍照留念的。兵谏亭是一个四角见天的亭子,檐牙高啄,勾心斗角,亭子的柱子是洁白的能够映衬出人心灵的大理石砌成的,有三米见高,仿佛能撑起一个伟人要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胸膛。亭子较地要高出尺许,用白玉造就出一片亭台楼阁的美。亭子是依山而建的,常常有鸟儿停在上面高歌,或许是在讴歌历史的阴云,或许是在吟咏世态炎凉,亭子因为有了他们才更显得风致了。亭子的中央是用远处渭水畔的碣石造就的,整个亭给人一种白皙的有如同心灵一般澄净的感觉。

 

当天的最后一站就是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了,景点前很热闹,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导游还真好,专门给我弄了一张学生证,办了一个学生票,还真是走运呢!进到兵马俑博物馆中间之处,我就直奔一号坑了,参观兵马俑的人很多,好不容易占了个好的位置,才算目睹到了兵马俑的雄姿,真的是气势逼人,想不到时隔两千年后会在这里看到当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宏大气魄。当我站在秦始皇兵马俑军阵前,心灵就会感到巨大的震撼,犹如山呼海啸,雷鸣电闪,千军万马排山倒而来,其气势之雄伟逼人,其塑造之艺术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西安旅游攻略图片

出了一号坑之后,看看离集合的时间还早,于是又去了出土文物博物馆看了看。值得一提的是里面有两幅图片真的是把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最好见证,这就是千人千面图和千人千发髻。从中也足可见当年造俑工人的巧夺天工。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