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 兵马情未了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陵

陕西
陕西 shaanxi
经纬度:108.933473
34.248902
旅游评分:4.4分
旅行费用:¥3000元
景区类型 :27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10-11 08:33
游记浏览:8

火车站坐游5.这个有好多黑车,一定要在火车站东面坐。实在弄不准可以问一下,那边有个公交公司的调度亭。

一号坑

一号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兵马俑面世,当时下和村


















之后做

景区小交通可以直接抵达秦始皇陵

世界最大的地下皇陵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最大的地下皇陵。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古代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
秦始皇陵
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殊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这被证实,说明秦代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也是个新发现。”[7] 
史记·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专门记叙从事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的列传,而巴寡妇清是唯一一个因经营丹砂入选的人,从事巴寡妇清研究的李永明认为,在当时有能力提供这100吨以上水银的人,只有巴寡妇清
秦始皇与巴寡妇清之间有着良好的关系:一边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一边是地宫建设与不死之药的原材料“生产大户”,而这或许便是两者之间神秘关系的纽带。[8] 
女怀清台,这是秦始皇为表彰巴寡妇清而建造的古代建筑,标志着巴寡妇清的一生勋业和身份地位,堪称中国养生医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9] 

寝殿、便殿遗址

在秦始皇陵封土以北发现三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址,南北长约750米,东西宽约250米,占地面积18.75万平方米,建筑密集,规模宏阔。据专家们研究分析,可能是陵园的礼制性建筑即陵寝建筑遗迹。为了叙述方便,将三组建筑群以甲、乙、丙来区分。
甲组宫殿遗址位于陵墓封土北部偏西53米处;距离原先封土的北边沿仅有10余米,可以说是紧靠着封土北侧。它是一座近似方形的大型地面建筑,南北长65米,东西宽55米,面积3575平方米;建筑四面有散水,并绕有环廊,高出环廊1.2米的方形台座上为主体建筑。遗址上部覆盖有残碎瓦片及红烧土、灰土等。根据已知情况分析,这座建筑结构可能是重层、瓦顶,中心建筑为双层或三层的大型建筑。
乙组宫殿建筑遗址位于甲组的北侧10余米处,向南距离陵墓封土北边沿130米,西边与内城西墙相邻。此遗址东西长240米,南北宽20米,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遗址内有6座建筑基址由东向西分布在一条直线上,而且面积从东到西逐渐增大,呈梯次形,大者有1000平方米,小者只有60余平方米。其中有的建筑规格较高,装饰华贵,设有环廊和散水;有的建筑基址内出土了彩绘俑头残片及铁铤铜镞等兵器。
丙组宫殿建筑遗址位于乙组北侧仅2米处,南边距离陵墓封土150米。遗址内共有4座建筑基址,东西向做横一字形排列,成为一个建筑组群。建筑基址内出土有铺地及贴墙用的大批青石板,有瓦当、板瓦、脊瓦、筒瓦等建筑材料,锛、锸、凿、铲、铺首、栓板等铁质器物,陶井圈、陶灶门及残铜器等。瓦当背后的半圆形筒覆扣于房脊的一端,瓦当遮住脊部的檩(lin)头,既起到防朽保护作用,又具有美观装饰的作用。
在丙组建筑遗址以北,还有大批的建筑基址,并有石子路面、成排的石下水道及大量的碎瓦、红烧土等遗物发现。分布情况好像与乙、丙组建筑遗址一样,也是由多座基址作东西向排列成组群。从而和甲、乙、丙三组一起构成由南向北一组组的大型建筑群。这批建筑群可以笼统地称为秦始皇陵的陵寝建筑。
秦汉时期陵园内的礼制性建筑,有寝殿和便殿。寝殿为陵园内的正殿,以像平生的路寝,是墓主灵魂的主要居处;便殿,又名别殿、便室,是寝侧的附属部分,像平生正殿路寝旁的配殿,是供墓主灵魂像生前一样休息、闲晏之处。
蔡邕独断》中载:“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甲组建筑基址紧靠陵墓封土北边沿,且面积大,四周有环廊,显然居于主要地位,应是陵寝中的正殿,即寝殿;乙、丙组建筑离陵墓较远,也比较小,为附属建筑,即便殿。
文献大多记载,陵园内建立寝殿的制度创始于秦始皇时代,如《独断》所记。而目前见到的最早的考古资料,是秦东陵及始皇陵墓侧的建筑。秦东陵一号陵园的两座亚字形大墓封土附近,发现4处夯土建筑基址,出土有板瓦、筒瓦及部分陶器残片。《汉书》中记载:“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后汉书》载:“寝有衣冠几杖等象生之具,以荐新物。”秦始皇陵园内的寝殿、便殿规模宏阔,寝殿内应当与汉代一样有衣冠几杖等象生之具。陵园内发现的飤官遗址,是掌管寝园祭祀供应膳食的处所。而且和汉代一样,每日都要为寝殿上食及荐新物,并有专人理被枕,像对待活人一样照料始皇灵魂的日常生活。[10] 

总体布局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