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印象之二: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城市 成都杜甫草堂 -武侯祠

红原
红原 hongyuan
经纬度:102.54437899295
32.790862115767
旅游评分:4.4分
旅行费用:¥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10-07 11:19
游记浏览:14

在近几十年的城市疯狂建设中,大部分城市已经寻不见它的本源文化,有的只是万人一面,千篇一律。成都虽然也没能脱俗,但在那里你还可以轻易找到老成都的面孔和故事。别人告诉我,到成都有两个地方是必去的,一是宽窄巷子,二是锦里古街。去了之后倒觉得,成都必去的两个地方应该一是宽窄巷子,二是杜甫草堂

其实还有一个我早就慕名的武侯祠也在此行程之中。作为公元223年就修建的"汉昭烈庙",又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三国蜀汉遗迹博物馆,想象中应该很有看头。当年太原晋祠里那一株横卧千年的侧柏曾让我惊心动魄,敬畏不已。那么武侯祠也应该是巍峨壮观,气宇轩昂吧。无论是蜀汉文化的底蕴,还是诸葛孔明的聪慧睿智,都应该体现在这所古老的祠堂中。但事实却令人大失所望。60元的门票进去后,看到的武侯祠和一般的庙宇没什么异样,无非是摆几个塑像,供几处香火,只是多了些人们几乎都耳熟能详的咏赞孔明的一些诗句对联,了无新意。

武侯祠的后门出去就是锦里古街。走了数十步看看,和国内其它城市的商业步行街没什么两样,也是老房子卖新东西,显得不伦不类,无非是变着法儿地让游人掏钱而已。计划中还有“杜甫草堂”。来之前虽说有着无数的憧憬,但有武侯祠在前,对杜甫草堂也就不抱什么希望,无非是到此一游而已。

不过,和武侯祠比起来,杜甫草堂倒是可圈可点。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人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后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又建成博物馆,方有今日规模。

一进“草堂”,便有一种雅意扑面而来。红墙迤逦,翠竹掩映,浣溪潺潺,照壁生辉。行走其中,或驻足竹下听风,或踯躅壁前幽思;或伫立溪边遐想,或轻抚柴门慨叹……这样的情境与一代诗圣的文才雅意能做到这样的浑然一体,确有些出乎我的意外,竟切合我先前的憧憬了。不过,还是觉得“草堂”过于奢华,不光是大庙、诗史堂,工部祠气宇轩昂,令人敬畏,就是所谓的“柴门”也是厅堂齐备,起居用物一应俱全,俨然一殷实富足之家,绝无当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穷愁尴尬。不过想想也明白得很,毕竟到了1000多年后的今天,冲他老人家那样盖世的贡献,提高提高他的生活质量也在所难免。再者说了,杜老先生如地下有知,也许会欣然与时俱进也未可知啊,嘿嘿。

最爱的是宽窄巷子。因为那里面的图片我个个都爱,所以就放到下一个篇章去啦!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