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怀化汽车西站就在火车站旁边,不过晚餐后,还是去踩了个点。
早不到七点我们就退了房间,背着我们仅有的一点行李,坐上去芷江的长途汽车。
芷江是侗族自治县,芷江镇离怀化市区其实不到40公里,不过这个方向的长途车有点城郊公汽的意思,沿途招手即停,所以得将近1个半小时才能到。
车到芷江长途汽车站,跟长途车司机问去风雨桥坐什么公汽,人家笑说,你走过去就得了嘛。
出车站走百把多米就到了一个小广场,遇到一群来自贵州的骑行客正在照纪念照。
广场背后就是舞水河,靠着河边修了好大的侗寨鼓楼,万和楼。
侗寨鼓楼都是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结构严密因而坚固。这里的鼓楼虽然感觉应该是近些年建造的,但是仔细看,却依旧是遵循了传统的方式建造。
鼓楼里里外外,前后左右全都是晨练的人们,打拳玩键,一副小镇悠然生活场景。
鼓楼后的舞水河边就可以看到远处的风雨桥了。
风雨桥其实是桥的一个种类,也是侗族独有的特色。它不只是一座桥,也是用来歇脚、迎宾的场所。
这一座“龙津风雨桥”是明代修建,几经圯毁,多次修复,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曾经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
与背着大麻袋、挑着竹笼扁担的湘西老乡一同踏上风雨桥,去感受千百年的历史。
因为时间挺早,桥上的小门面都还没开门,不过从匾牌上看,从各类生活小日用品到小女生喜欢的化妆品,啥都有。
桥上每隔一段就留有可以休息和观景凉亭,椅栏杆远眺,舞水河东,有不少传统式的吊脚楼群。
踏过龙津桥的另一端,就是黄甲古街。黄甲古街是明清最繁华的商业布匹街,从网上看名气挺大,可不知道为什么,地方政府似乎并不太重视,一条古街,似乎只剩下脚下的青石板了,两侧木结构青瓦房班驳的完全看不出昔日的风华。
听街上居民说,古街刚刚发生过火灾,又一古屋消失了,可如今,这条古街依旧没有任何消防设施,居民说自己所住是贫民区,如此下去,再不用多久,这条古街,可能就真的要全部消失了。
古街人取暖用的传统工具,下面可以放炭火盆的木箱,有大有小,可以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坐在上面取暖。 设计十分巧妙,只是炭火的方面,让人有些揪心。
古街上电线如蜘蛛网一般,把仅有的旧址网在里面。
古街墙上,比我们先来的游客,留下心里的叹惜。
离开黄甲街,沿河边漫步,不远就是天后宫,介绍说,这里原是福建客民会馆,乾隆时候由福建客民所建,至今已有250多年,是内陆最大的妈祖庙。芷江天后宫坐西朝东,南北建有耳室,中间三进: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筑结构基本保存完整。有点奇怪哦,芷江这地方,抗日时的军事要地,被小日本轰炸那么多次,风雨桥和妈祖庙,居然保存这么好。真应该相信妈祖娘娘在保佑,这里也是我们此行唯一买票参观的地方了。
天后宫门坊上的每一块图案,都有他的不同的定置。
才知道,原来妈祖是道教的一支。
离开天后宫,从芷江的另一坐桥回到东岸。也 就是刚刚在桥上看到的那一排吊脚楼下。
桥头下,有老太太正在洗漱,一位大妈也在洗衣服,看墙边的告示,这里夏天肯定还是个大众的游泳场所。
吊脚楼内的小街,估计在夏季是很繁华的,只是冬天原因,游客很少,星星点点也是像我们这样不会停留的,许多的小店都还在休息中。
吊脚楼的外测是一条沿河的乘凉小道,、撇开楼内侧的繁华,幽静闲致。
沿小道回到龙津桥头,摸一摸镇水的大牛,给我们新的一年也粘上许多“牛”气。
芷江小镇,即古朴亦繁华,一点也不缺少现代气息,穿过熙熙攘攘的步行街,我们寻找到一辆公汽,也是那种城郊巴士一样的,可以直接到受降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