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遇乐山大佛 默然崇敬

四川
四川 sichuan
经纬度:103.957005
30.717825
旅游评分:4.7分
旅行费用:¥5000元
景区类型 :27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10-28 15:22
游记浏览:7

期遇乐山大佛默然崇敬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乐山归来,我所看到的乐山大佛,就和这句诗一样,你见不见他,他都坐在那里,不悲不喜,一坐就是上千年。他坐在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上,坐在乐山市城东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处,任天地变化、朝代更迭、世事变迁,他的情依然在那里,不来不去。

   乐山大佛这尊弥勒佛像,如今根本找不到一点现时弥勒佛的影子。“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无论我怎么变,我还是我,我是弥勒佛。形象的变化,也许只是历史一个小玩笑或者小游戏。

   乐山游,不仅是一次心理成长的历练。而且是一场美丽的相遇。

   来乐山主要是观赏大佛雄姿,与大佛融为一体的大佛寺和一旁的乌尤寺,依山傍水,风光甚是秀丽多姿。

行走路线:

北门—凌云寺—乐山大佛顶—海师洞—九曲栈道—乐山大佛脚—凌云栈道—麻浩鱼村—麻浩崖墓--濠上大桥—乌尤寺—南门—碑林—大佛—东门

   众所周知,这条路线也是乐山景区的A级路线。徒步乐山,一个来回,半天时间足够啦!另一条路线去往新建的东方佛都,看你的情况自愿安排。

   特别提醒:观大佛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坐船沿江远观大佛,角度不同,自然感受也不同。

   中午13:00  我们一进入乐山大佛北门,首先引入眼帘的长满青苔的石壁上刻着非常气魄的“佛”字,是苏轼的书法。右行是前往大佛和凌云寺的石级,有青苔的石级,如果穿着徒步鞋会感觉有点滑,所以一定要小心且慢行。当然游乐山也不必穿的太专业,很多女孩子都穿着高跟鞋。我觉得挺好,曼妙的身材加之鲜艳的裙衫,确实给乐山增添不少色彩。

    去乐山大佛要经过沿江大道,沿江的石壁上都有恢弘的题字和精美的雕刻,使你前行的道路不显得那么寂寞。

    中午13:20 我们到了凌云寺。

    凌云寺山门外有一副楹联:“看他怒目攒箸却具有一片慈心要人醒悟;到此清心涤虑请将万念消化与佛皈依”。正中为“凌云寺”三字匾额。

    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墙碧瓦,绿树掩映。天王殿前是参天古木楠树,殿外两侧分列着四座明清两代重修寺字的碑记。殿内正中塑像为弥勒坐像,露腹欢颜,俗称“大肚罗汉”。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攒眉怒目,威武雄壮。天王殿后为韦驮殿,供奉木雕装金的护法神韦驮。

    穿过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大雄宝殿,是僧众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今身、应身、报身),造型优美,神态庄重。两旁分列十八罗汉,神形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背面是新塑的净瓶观音,两边分列文殊、普贤、地藏和大势至四菩萨像。后面的殿堂都在维修,所以我们也没怎么细看。

    正好乐山大佛的头部就在凌云寺旁,绕过大佛来到大佛顶处的开阔处,这里有洞口塑有海师石像的“海师洞”,观景休息长廊及“浮玉亭”。 海师洞,洞深十余米,相传海通法师修造乐山大佛时曾住于此洞。据说洞内原有一尊海通塑像,不知何人何时所毁,现洞口所塑海师石像是近年所塑。

    乐山大佛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弥勒坐像,始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为唐代开元名僧海通和尚创建。海通和尚开凿大佛是因乐山是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合处,连年水患不断,因而大发慈悲,普渡众生而发起筹款,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修建大佛用于威镇江边,减煞水势。至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载。

    传说当年,贵州人海通和尚,离乡别家,来到乐山凌云山下当和尚。凌云山下乃三江汇聚之处,每当汛期,山洪暴发,洪水便似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常常毁坏农田,倾覆舟楫。 为了制服江水,海通和尚立志开凿一尊大佛来镇住水妖。海通和尚为了筹集资金,四处化斋,积少成多,经过数年努力,终于筹集足够的资金开凿大佛。开凿之日,万众瞩目,喜形于色,但地方官吏却趁机刁难,声称要收取建造和保护费,否则不让开工。海通和尚十分气愤,斩钉截铁地说:“你们可以拿走我的眼珠,但不能拿走佛财!”地方官吏面带嘲弄的神色说:“你要真给我们眼珠,我们就不要你的佛财!”海通和尚马上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盘接住,捧到官吏面前。地方官吏大吃一惊,吓得赶紧逃离现场。海通和尚忍住剧痛,一挥手,大佛立刻开凿。经过90年的努力,乐山大佛终于耸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流之处。

    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前后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通高71米,头宽10米,头项上可置圆桌。耳长7米,耳朵中间可站两条大汉。鼻子长5.6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肩宽28米 ,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可围坐百人以上,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为世界第一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        中午13:45 我们站在望峨台(唐嘉州刺史岑参名之),立台眺望,三峨凝黛,水自天来,心旷神怡。

    中午14:00 我们随人群下九曲栈道,九曲栈道建于唐代,盘旋九曲,狭窄险峻似“鸟道过”,沿道壁上镌刻有许多精美佛像,蔚为秀丽壮观。

    九曲栈道听说共有200多个台阶,长约500米,最宽处为1.45米,最窄的地方仅有0.6米。其实在栈道上排队依次而下的过程中无聊之时,可在栈道入口的平台上,可在行进途中,除了要先留意自己的脚下,欣赏巨佛的雄伟壮丽外,也可抽空看一看乐山市区全貌。

    乐山老城古时称“嘉州”,因青衣江在离市区不远处汇入岷江,再与大渡河交融在大佛脚下,因而自古大佛便与嘉州隔江相望,都称位于嘉州三江汇合处。

    从大佛顶和栈道上看乐山市区,可见滚滚而来的岷江和大渡河在会江门和肖公嘴处交汇,透过江边高高大楼间的间隔处,可遥望老城区和岷江上的观佛楼,上游不远处的游船码头,更远处的岷江大桥和大渡河大桥同样清晰入目。真是一副碧水绕绿城,青山迎碧水,绮丽风光的大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山水图。

    从大佛顶和栈道上看正面的“凤洲坝”,俗称的“观佛坝”,则为另一番情景,只见凤洲坝犹如漂浮在大渡河干流与支流间的一块烟雨溟濛的翡翠。真正要看大佛的全貌,除了乘船在江面上看外,凤洲坝就是唯一的最佳之处。怪不得,当地人会将凤洲坝叫为观佛坝。可是我们没时间去了。

更为奇特的是,在九曲栈道任何角度瞻仰大佛,大佛双眼都似凝望着你,神情和蔼温柔,可谓奇哉,怪哉也!不信的话,查阅照片便知。

    据史料记载,与古代的许多巨大佛像一样,乐山大佛建成之初,同时还建有13层的楼阁覆盖其上,时称“大佛阁”、“大像阁”,宋以后又称“凌云阁”、“天宁阁”。这座楼阁在当年可谓是超高的摩天大楼了。据范成大记载:“为楼十三层,自头面以及其足。”可惜这座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在几百年后毁于明代末年的战乱。

    今天的我们还能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据说那就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孔洞。据专家们考证,“大像阁”独到的排水体系对大佛防水渗透、冲刷,防风化和通风排湿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看来古人真是聪明,设计了一个“大佛阁”为其遮风避雨。

    好容易下到大佛脚下的临江平台,因此地地形狭窄,只能仰视大佛,更觉大佛高耸入云端,巍然屹立,抬头凝望大佛,大佛身材高大,我等如此渺小,却道是另一番心境。

苏辙的诗说:

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

舟人尽敛容,竟欲摸其拇。

我也想上去摸一摸大佛的大脚拇趾,可是此时能坐数十人的脚背,早已经不许人攀登。

    因还要到乌尤寺,我们从九曲栈道下到大佛脚边,就由进入对面的“天洞”走凌云栈道向东去,准备经碧津楼、麻浩渔村,看麻浩崖墓,过濠上大桥,再登乌尤寺。

    由天洞出来后,开始的凌云栈道还紧贴在江边不高处,有的地段还是隧道,只是在隔一段距离就开凿有采光和通风豁口。这些采光通风口设计和开凿得别有风格,要么是有简单桌椅的休息平台;要么是有护栏的观景平台和窗口。

    不知不觉间,凌云栈道已经暴露在一边为断壁巉岩,一边是临江深壑的地段,上行不久,就到了“碧津楼”。

    碧津楼位于凌云山后半山的山道上,宋代《碧津楼记》载:“碧”字取青衣江出碧玉;“津”字意为渡口,故名碧津楼。原楼已毁,今之碧津楼紧依凌云山,遥望乌尤寺,沿崖而建,兼具明清特色。木楼三层参差错落,依窗凭栏远眺,可见大江烟波浩淼,渔舟入云水,风光旖旎如画。

    碧津楼靠山壁处,有几个规模稍小的岩崖洞穴,有的前面还有半间借山势建盖而成的殿堂,看了一块说明碑刻,我也才知,这洞穴是普同塔,原为东汉的崖墓遗址,后用作僧人停尸体之用,洞内原塑有西方三圣,其意为接引众生往西方极乐世界,故名“普同塔”。

    碧津楼附近有岔路,左边上,是回登上凌云山山顶;右边下,则是可通我们今天最后要去的乌尤寺。

    我们从山道下来,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黑底白字的匾牌,上书“渔村”二字,由此进入渔村,才发现这里是过往游客喝茶、就餐和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地方。

    渔村位于大佛和乌尤寺所在两山之间,窄窄的青石板从两边的商铺前穿过,房屋基本全为一层,斗拱穿木结构的民居式建筑,镂花窗,青瓦房,青石板铺地,过街二层戏楼跨街而建,耸立在渔村中间。

    当地的村民在我们面前,极力推荐我们吃一种叫“三江鱼”的江鱼。 “三江鱼”,是一种当地岷江里的鱼,此鱼无鳞,棒槌模样,鱼身溜滑异常,要在脊背上穿上线绳才提得起来。我认为其实就是一种无鳞的鲤鱼。

    我们推说不想吃,只怕鱼不是江里野生的,而是人工养的,可是真的很饿了,毕竟已经快三点了,中午只吃了一些饼干。最后还是决定吃,也休息一会。讨价还价后,定下80元一条鱼,一鱼三吃。乐山豆腐很有名,所以来了个三江鱼头炖乐山豆腐。吃后觉得这鱼味道确实不错。

    饭后前行不远,我们来到“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 属汉代崖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麻浩是地名,崖墓指在山崖开凿洞穴而成的墓室。

    出麻浩崖墓不远,就是李冰开凿的麻浩河上的“濠上大桥”。

    乐山大佛景区的风景名胜主要集中在凌云、乌龙两座山上。而两山之间有一条世界上最早开凿的人工泄洪河——麻浩河,麻浩河是两千多年前秦蜀太守李冰为避嘉州(乐山)三江水患,而领导民众凿开凌云、乌尤二山连体处以减刹水势而修造的。横跨麻浩河,连接凌云、乌尤二山的交通要道是一座桥。

    据说没有濠上大桥之前,如果要登乌尤山观其胜景,只能靠舟楫,秋冬之季,河水枯竭,才能在窄狭的河床上搭建竹桥供人过河,这大概也是乌尤寺“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主要原因吧。

    现在这座造型独特的现代仿古“濠上大桥”,为钢筋混凝土三孔桥。桥面上有红瓦风雨廊桥为行人遮风挡阳,两头各有一座一大一小八角亭,靠岸边的大亭为八角双檐亭,出引桥与主孔桥的单檐小亭后,跨径比引桥大得多的主跨上无风雨廊桥,但高高隆起的弧形桥面却像红色彩虹飞越麻浩河水。

    过了濠上大桥,就进入乌尤山。乌尤山海拔444.84米,与海拔448米的凌云山相差无几。

乌尤山又称“离堆”,离堆是指其山与原山体相离,故名。它四面环水,孤峰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绿荫重叠。古人曾赞道:“何处飞来缥渺峰,独立江心江四曲。环水有山不见山,一丛云树插天绿。”

    提起乐山大佛,闻名遐迩,天下知名;提到乌尤寺则识得人便少。其实,乌尤寺的地位应与乐山大佛并列,不被人熟知,只是因其隐蔽在茂盛的林木,重叠绿荫中罢了。

    乌尤寺坐落在乌尤山山顶,原名正觉寺,创建于唐朝,北宋时改今名。乌尤山原与凌云山相连,蜀郡太守李冰治理沫水(大渡河),开凿江道于分洪,引部分江水直接从凌云山与乌尤山之间而下,从而使乌尤山成为水中孤岛,也称之为青衣别岛。山上除千年名刹乌尤寺外,还有旷怡亭、尔雅台、景云亭、结茅亭等名胜古迹。

    乌尤寺的殿宇共有七座,都在乌尤山头。它依山取势,布局巧妙,匠心独运,在我国寺庙园林建筑中别具一格,是我国汉传佛教寺院布局最精巧、完备的梵刹之一。且寺庙周围竹木扶疏,楼阁亭台错落其间,显得格外雅致清幽。

    乌尤寺内现存的建筑大多为清朝末年和近代所建,保存完整的殿宇有天王殿、弥陀殿、弥勒殿、大雄殿、如来殿、藏经楼、五百罗汉堂、观音殿、乌尤殿等。

    寺周围林木葱笼,尤显幽雅谧静。入寺门为天王殿,塑有四大天王像,穿过天王殿,迎面是弥陀殿。与所有的弥陀殿一样,正中供奉弥勒佛像,两侧分列着四大菩萨,后为韦驮像。

    再后是寺内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庄重雄伟。大殿的门窗壁板上雕刻着富有中国古典风味的花卉图案,精美别致。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文殊和普贤三尊佛像都高达约4米,听说是用香樟木精雕而成,全身贴金,衣纹潇洒自如,神态慈祥肃穆,具有唐代塑像风格。

    殿外左右是八角双檐的钟亭和鼓亭。

    大雄宝殿后为如来殿,殿正中供五尊如来像,代表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又称五方五佛。两旁为二十四尊护法天神木雕像和十八罗汉泥塑像,表情动作风趣幽默。

    如来殿右侧西廊尽头为观音殿。殿内观音菩萨像,高3米,造型优美,仪态万方。最后是罗汉堂。

    乌尤寺中,绿瓦红墙,掩映其间,景色秀丽。这里与别处不同之处,是乌尤寺的山门,这“寺门”开在了像安徽“徽”式民居的防火墙正中间,山门半圆形门眉上部正中横排有“乌尤寺”三个大字的匾额,匾额之上有竖排 “青衣别岛”四个大字的匾额,山门外侧有对联一副:“寺门高开洞庭野;苍崖半入云涛堆”,以上匾额对联都是黑底白字,镶嵌在墙体内,但字体不同。对联上端更外侧两边,也有横排镶嵌在墙内的白底黑字匾额各一块,右为 “慈云”,左为“法雨”。在石制门枋柱两侧还刻制有楹联一副:

古寺却回秦沫水;慈云常护汉青衣”。

    时间悄悄流逝,我们出了寺院,沿原路返回,回去的路上路过乐山碑林。

    出来东门,拿上行李,我们只好恋恋不舍的与乐山大佛和乌尤寺说声“再见”,然后坐车去峨眉山。

 

   2010年9月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