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建水 建水(水井 -玉皇阁)——团山——昆明(官渡)

喜洲
喜洲 xizhou
经纬度:100.13720803313
25.856047541667
旅游评分:4.1分
旅行费用:¥15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4-5小时
游记入库:2016-10-06 20:46
游记浏览:7
游记目录:

    每次旅行我都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牛晚,争取多看点东西。此次也一样,逛古城,还是要清晨人少时最佳,何况最重要的古井都还没看到。

  清晨一个人逛古街,空气清新,人又少,好清爽啊。

      顺道路过指林寺,又参观了下。

      前面以介绍了指林寺的地位,现在介绍个传说。

      据碑刻记载,早在宋代大理国统治此地时期,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常见一只鹿出没其间。一天,有人逐鹿至林中,鹿忽不知去向,只有一异人前来,指着森林对众人说:“鹿居此久矣,汝辈为何取它?”言毕,亦复不见。众人皆惊诧,以为遇到神人仙鹿,便立小庙,绘塑神像以祀。许愿求神者认为灵验,香火日盛。到了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7),郡人何昌明于此大兴土木,请来中原工匠,改建为一殿二塔,绘塑佛、菩萨、大士之像,栖住持,每日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成为参禅拜佛之所。并取前述异人事,书“指林寺”匾悬于门楣。因而,碑刻称:“寺始于宋,成于元,而兴于今。”

      明清时期,指林寺内又增建了天王殿、地藏殿、藏经阁、准提阁、环翠亭等,“幡幢杂沓,鼓钟振扬,为一郡瞻依之所”,“有十方大禅刹之风”,而成为滇南的著名禅寺。明代学者、状元杨升庵谪滇期间,曾应建水归里进士叶瑞之邀,寓居小桂湖泮,并“游颜洞,栖指林”,作有《指林寺》诗一首:“梵音妙音海潮音,前心后心皆此心。试询禅伯元无语,白水青岑环指林。”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板井就在大板井附近,可惜不知在哪,一打听,老乡并不知道小板井,只知道小节井,可见小板井只是外界的称呼,本地人不用。沿路直走就可以找到了。

     小板井又叫渊泉,坐落于西城外小节处,俗称“小节井”。《云南通志》记载因“井水甘洌,四时不绝”。其水质、水味与大板井(溥博泉)相似,但水温却比溥博泉低,因而有“小节井前喝凉水,一点一滴凉心头”之说,被列为建水凉水井之首。

     小板井中放养著金魚,很奇妙。由於金鱼对水质非常的敏感,因此当水质变坏的時候,鱼儿会首先死去,以此警告人们井水已不再适合饮用。其次,因为井水流动性小,容易滋长细菌,而金鱼可以吞食水中的微生物,起到了进化水质的作用。古人真聪明,这样既美观又实用。

    井旁有个小池塘,一大早人们打井水在此清洗蔬菜,岸上的人在一旁洗衣服,每个人都很自觉,最后都会打井水把路面冲洗干净,很不错。只有大家保护环境,环境才会回报人们啊。

    同样讨了口水喝,确是蛮凉。


      建水东井真不好找,在车水马龙的道街旁,很隐蔽,不注意根本发现不了。

      东井即醴泉,坐落于东正路太史巷北侧,据乾隆《重修东井碑》载:“东井创于建城之初,载于《郡志》曰‘醴泉’,俗名‘水井殿’。出水旺盛,味甘洌”。其名典出《礼记.礼运》载:“天降甘露,地出醴泉”。是建水城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古井,距今已有734的历史。

      井栏由两块巨石凿合为圆形,高0.53米,厚0.14米,沿口直径0.82米。接口处熔生铁灌入锁定。周遭墻壁內嵌有历朝历代重修的碑文。



     在朝阳门城楼向东南眺望看见一座白色的佛塔,那就是建水玉皇阁的崇文塔,为了找他可不容易,他并没有开发游览,兜了几个圈子,终于在建水县粮油购销公司的院子里找到。

     建水玉皇阁位于城东,桂林街中段,为道教建筑,因中殿供奉玉皇大帝塑像而得名。

     玉皇阁始建于公元1573年-1620年(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47年(永历丁亥年)被焚毁。公元1655年(永历甲午年)重建。公元1730年(清雍正八年)重修正殿。

     建筑坐西朝东,为二进三殿的四合院,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前殿(山门)、牌坊、中殿(凌宵殿)、后殿等建筑。 后来,白马寺(又称观音寺)并入其间,玉皇阁遂成佛道两教寺观。建筑布局也随之扩大为三进四殿。总占地面积约4600平方米,到现在只剩下正殿、后殿和崇文塔。玉皇阁应该是一直作为粮仓使用,墙上的毛主席语录还在,木匾额被用作了门板,正殿前搭起了水泥台阶,可惜之极啊。

      崇文塔原名白塔。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更名为崇文塔。公元1799年(清嘉庆四年)因暴雨倾圮损坏,公元1826年(清道光六年)重建。高20余米,为17级密檐式砖砌实心佛塔。现在是云南省级文物。





    骑车没多久就到达团山,村外有一大片荷花塘,很是舒服,周围环境又好,住在这蛮爽啊。

    其实早年团山村并不存在,直到明洪武年间,江西鄱阳县一位名叫张福的商人,把生意做到了临安(建水),在此安家,繁衍子孙,方成为巨族。建水许多像朱家和张家一样的巨族都是靠挖锡矿发家致富的,其中和穿越团山建水的寸轨密不可分。

  团山村如今保留有东、南、北三座寨门,其中一座名为"锁翠楼",街道用大青石板铺就,各户人家气宇轩昂的大门是主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斗拱飞檐高高挑起指向云天。团山民居的布局和装饰与江南民居有相似之处。所有建筑一律坐西朝东,屋面为青瓦,白灰粉饰外墙,青砖作墙裙,每座房屋都以天井为核心,大门多在主体建筑一侧,通过形状不一的过道,到达主体院落,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平面布局包揽了云南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等主要形式


    张氏宗祠坐落在村中央称“四方街”的小广场旁,也就是俗称的家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门前一棵大榕书树是众多古村落的典型特征,其建筑不算特别,却是族人议事和祭祖的场所。宗祠正堂的门框上悬挂有一幅再明白不过的对联“张姓始祖,发籍江西鄱阳许义寨,先辈正宗;氏族兴旺,迁移云南建水团山村,后氏立祠”横批“百忍家风”将一个团山村的古今及内涵作一清晰表白。 每家每户的院门口都有这么一个镶嵌进去的门柱。这一家的柱子上雕刻着麒麟和凤凰。




   “皇恩府”算是团山等级较高的建筑,毕竟受到朝廷的敕封。

    据介绍,房屋建盖者叫张树元,出生不久就丧父。年轻的母亲朱氏遭受沉重打击;精神支柱倒了,失去了生活依靠,她痛苦万分。封建社会妇女受“三从四德”礼教枷锁制约,不可改嫁。要活命,要抚养婴儿,只有下地劳动。一个十分年轻的寡妇,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力要维持包括公婆在内四口人的生活实在够辛苦。但贤慧的朱氏却任劳任怨,起早贪黑到地里干活。辛苦一天,夜里还纺纱织布给全家人做衣服。她积年累月含辛茹苦支撑着家庭,以美德孝敬公婆、抚育后代,平时与邻里和睦相处,颇受众人的同情与尊敬。

  年幼的张树元长到懂事时,看到母亲太苦了,就随寨里人到个旧矿山背土荒,换取一点微薄酬金帮补家庭。就这样年复一年,张树元从幼年干到成年,以矿为家,勤俭度日,一直干到40多岁,终于积攒了大笔钱,回家来建盖房屋,报答母亲。

  张树元和其他人一样,盖起了三坊一照壁与四合院五天井组合的宅院。后院为三间六耳房;三间厅附后山转角楼。房屋建于清光绪末年,占地面积1885平方米,建筑面积863平方米,平面布局由两大天井、六小天井、六个过道和二进院落组成,主体建筑计有37个房间,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前院花厅是接待客人的地方,请工匠雕刻图案装饰,精致高雅;廊檐上的“八仙供寿”图案创意新颖;窄长的枋板上有9个近6寸的人物浮雕,八仙分列两侧向寿星祝寿。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身份特征分明,脚踏祥云瑞雾翩翩而来,显出神奇梦幻的境界。

  朱氏没有想到儿子如此争气,人到中年还能盖起这样阔绰的宅院。她年已花甲,深知儿子一生的劳苦也不亚于自己,疼爱与幸福交融的感情注满心窝。寨里人看到张树元一家苦尽甜来,丰衣足食,都很钦佩和敬重。因朱氏毕生勤劳,扶孤立业,到老来人丁兴旺,儿孙满堂,人人赞不绝口,名扬四方。县官知道后,也深受感动。为表彰朱氏为人美德,临安知县呈文禀报上一级官府,禀文一直转呈至朝廷,被清朝廷授予“皇恩旌表”匾额,以表彰朱氏恪守当时奉行的封建礼教,并准许在大道上建立“节孝坊”,以昭彰其美德。








    “秀才府”,是清末时的秀才李贵明兄弟两人所建。清末,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市场上锡的需求量猛增,本已考上秀才的李贵明、李贵谷两兄弟投笔从商,在建水开设了天吉昌商号,后来又把商号的分号开到了蒙自、开元、昆明等地。他们将个旧出产的大锡运到香港、上海等地出口,再从香港买回各种货物回本地销售,赚得盆满钵满。

    从秀才到儒商的李家兄弟把自己的府第造得雕梁画栋,精雕细刻丝毫不差江南的。其中最精美的是东院的绣楼。绣楼是当年李家小姐的闺房,秀楼的楼顶建成了 “转棚顶”,楼内藏了不少书画,露台上还有张“美人靠”,应该是当年深闺中的李家小姐经常倚栏远眺的地方。

    据说当年团山一带有土匪垂涎村里的财富,经常伺机打劫。村里大户人家的院墙也因此修得高。为防范土匪,“秀才府”的围墙与原来的寨墙相连,墙上还留有方型小窗口,便于打击土匪。村里老人回忆,团山人靠着村寨军事化的格局和高墙曾多次打败前来抢掠的土匪。。


      团山村司马第,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占地面积1024平方米,建筑面积710平方米,计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20间,房屋布局由“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组成二进院落,为团山民居中唯一不姓张的典型外姓民居建筑。“司马”为官名,西周始置,与司徒、司工并称“三有司”。为朝廷大臣,常统率六师或八师出征。







     北寨门位居团山村西北部。因此处山清树碧,流水淙淙,取名为“锁翠楼”。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占地面积59平方米,建筑面积106平方米,建筑形制采用三层牌楼式单孔拱形大门结构,其屋檐、窗棂的雕刻较为细致。门楼上亦设有枪眼,为团山民居的北部防御工事。

     团山村原本很安静很漂亮,可惜原本保护力度不行,现在创4A又过度开发,拆了很多,为何中国的开发就是毁坏呢。

     原路返回,快到建水远眺文笔塔,可惜没时间了,就没去。

     回建水还了车子,想到还没吃正宗的烤豆腐还蛮遗憾。来到网路热推的勺粉老店没想到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烤豆腐那人就在这里营业。不过味道我还是不喜欢。   



    原本对这次建水之行很满意,按原本计划当晚到达昆明,23:00赶火车去大理。五点就去车站赶车,5点6点7点的车都没了,无奈只有坐9点的夜班,火车也只有改签。汽车还是卧铺,真心折磨,第一次体验,忘永不再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