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锁佤山

雾锁佤山
雾锁佤山
雾锁佤山
雾锁佤山
出发地:北京
目的地: 佤山
入库时间:2016-08-20 08:06
游记浏览:23
旅行天数:1
游览景点:[""]
出发时间:2011-05-20
旅游简介:在云南西南边疆的大山深处,生活着一个 黑黑的民族佤族,它象一颗黑珍珠在 群山中奕奕闪烁,人称东方印地安人,就 在那片鲜有外人涉足的土地,那里的人们 过着怎样的生活?来吧,让鼓声把你带进 入这神秘的世界...
旅行花费:0
游览月份:5
游记目录:
旅行游记

1 前序

                    在云南西南边疆的大山深处,生活着一个
                    黑黑的民族------佤族,它象一颗黑珍珠在
                    群山中奕奕闪烁,人称东方印地安人,就
                    在那片鲜有外人涉足的土地,那里的人们
                    过着怎样的生活?来吧,让鼓声把你带进
                    入这神秘的世界。

        司岗就是石头洞的意思,“司岗里”意为人从石头洞里出来。上面这首佤族的创世歌中也明确说明佤族人世代相传自己是石头洞里走出来的。有意思的是佤族先民在很早就有一种对傣族和汉族等兄弟民族的和谐认知,歌谣中就说到最初佤族和很多兄弟民族都困在司岗里,同时被解救出来。据说岩洞被小米雀啄开后,蜘蛛和佤族先从岩洞里出来,汉族跟随在其后,拉祜族继之,然后是傣族。
        另外还有个有意思的故事,相传很早以前,佤族、傣族、汉族是一母所生的三兄弟,母亲告诉三人,遥远的东方有位智慧老人,他有一种叫做文字的东西,随便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而这种文字要写在既软又薄的东西上。所以老大准备了既软又薄的牛皮,老二准备了布匹,老三准备了做雨伞的纸。三兄弟不畏艰难,一直向东,终于找到了智慧老人,学到了文字,并且将它们记录在牛皮、布匹和纸上。返回的路上三兄弟迷路走散,老大走西南方,粮尽力乏,只好将牛皮烤来吃了,佤族因此没有文字;老二走南方,遇到大雨,布匹被淋湿,文字模糊不清,形状如同蝌蚪,就是今天傣族的文字;老三走北方,有了智慧老人教授的文字,就是今天汉族的汉字。



        木鼓是佤族人民祖辈相传的通天神器,被视为佤民族繁衍的源头。在佤族的传说中曾经记载:开天辟地的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所有的生命,是木依吉神用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得以繁衍、壮大直至流传至今。从此,远古时期的阿佤人便将木槽制作成类似女阴形式,并能安放神灵木依吉灵魂的木鼓。木鼓声一响,天神木依吉和谷神司欧布就能知道人们的诉求。按照佤族传说,木鼓房会有一大一小两个木鼓,互为母子(也有说互为公母,大为母,小为公)。

        木鼓是在一段两米多长的大树干上,使用十分简陋的手工工具,通过一条宽3-5厘米,长110厘米的狭窄深槽中,把直径50-80厘米的圆木镂空,并要在槽的中段两侧留一对“蜂巢”,“蜂巢”左右和下端的的边沿镂空,是“蜂巢”呈悬空状态。沧源一带制作过木鼓的老人都说木鼓像女阴,关于制作木鼓发出声音,佤族史诗司岗里有个传说:佤族的女首领安木拐不知道怎么凿木鼓声音才会大,常为此事烦恼。有天晚上她做了个梦,梦见木依吉笑眯眯拍了拍她的肚皮,肚子立即发出咚咚的响声,声音很大,把她给震醒了。安木拐霎时明白了,第二天,她指着自己的下身说:“以后你们就按照它的样子凿吧”。后来凿出的木鼓,果然声音很大,传得很远。

        佤族人高兴时要敲响木鼓庆祝,有灾害战争时要敲响木鼓示警,宗教活动要敲响木鼓与神灵交流,木鼓作为佤族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延存至今。


        翁丁佤寨的翁丁,在佤语中的意思就是云雾缭绕的地方,又有高山白云湖之灵秀的意思。翁丁佤寨现在已经开发成了一个生态旅游的项目,虽然有人工修饰的痕迹,但是基本还是能比较好的展现出一直以来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


        在古老的习俗里,每逢春天需要播种插秧的季节,他们就会到仇人的山寨去猎取人头,用来祭祀谷神,祈祷丰收。黝黑的皮肤,勇猛剽悍,能歌善舞,由于地处边陲大山,与外界隔绝,以至于新中国成立之时,阿佤山的佤族村寨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平均主义的思想在饮食上表现得尤其充分。“有饭大家吃,有酒大家喝”是普遍的饮食原则,剽牛、杀猪或者猎得大型猎物,一律是人人均得一份,有外人在场的话也可以分得一份。沧源解放后,由于佤族特殊的社会形态,中共云南省委于1956年提出了“直接过渡”的政策,即直接由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政策也同时覆盖了云南西部边疆的包括独龙族、怒族、傈僳族、布朗族、拉祜族等处于较原始社会状态的少数民族。由原始社会直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种何等巨大的冲击。如今50多年过去了,经历了多年外界文化冲击的佤族社会,现在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通往寨门的土路掩映在树荫之中,树下每个几米远就可以看到丫杈造型的牛角桩,上面挂着惨白的牛头。佤族人有剽牛传统,而且每剽一头牛就要栽一个新的牛角桩,牛头悬挂其上,时间长了,村子就遍布挂着牛头的牛角桩了。
        传统的佤族社会是以窝郎(寨主)、头人、魔巴三个特殊社会群体为支柱,以氏族部落为基础的自然社会。窝郎是最早的政治领袖,是从建寨最早的一姓人中选举出来的,是部落的领袖,所以也可以称为寨主。魔巴是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和做鬼的人,是精神领袖,头人负责管理日常村寨事物,是类似现代行政职能部门的领导。佤王因为带领佤族人民抵抗外来侵略而受到佤族人民的爱戴,这样看来,应该是类似头人的概念,打仗的时候,估计还是要头人来带领。

        每年的6--10月间,是这里的雨季,整个寨子在雨雾中忽隐忽现。走进寨门,正对着的就是佤王府,王府是一栋比较大的两层木质建筑。一个老人在这里看守,后来才知道他就是佤寨的魔巴,也就是巫师。 坐在火塘边的魔巴给我倒了一杯苦茶,按照佤族传统,先要倒一部分茶在地上敬鬼神。佤族人有喝生水、饮苦茶、喝水酒的传统。一个小小的茶罐里,满满的塞满了茶叶,一次只能倒出一小杯茶水,非常苦,但很解渴、提神。更有甚者,有些佤族人还喜欢把茶叶熬成稀稠的糊状茶汤来喝,喝苦茶,是佤族人民吃苦耐劳的一种民族精神的反映。
        魔巴,佤族民间巫师的名称。佤族人说:没有魔巴,我们就不会生活。魔巴在佤族社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文化核心作用,大型的宗教祭祀活动如猎头祭谷、拉木鼓、砍牛尾巴、剽牛等少不了魔巴,狩猎、盖房、打仗要魔巴看鸡卦来决定,生病了要请魔巴做鬼,而且佤族社会中,魔巴享有对“木依理”(佤族社会行为规范和习惯)的解释权,某种意义上来说,魔巴是佤族社会的最核心部分。
        然而魔巴作为一种特有的宗教文化现象,他们和传统的宗教专业人士是有区别的,宗教活动只是他们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在宗教活动之外,他们是普通人,没有任何特权,在人人平等、人人劳动的佤族社会,他们也是普通的劳动者。

        在佤王府对面的空地上,还有一个造型奇特的女神图腾柱。旁边的老师告诉我们改桩是佤族女神崇拜“梅依吉”的化身标志,是以木刻记事的方式对司岗里创世史诗的部分传承和释然。图腾柱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头部,有高举的双手、眼、鼻、口;二是颈部,没有图案;三是身部,有很多图案符号。圆点代表天上的星星,解释了佤族分星星肉吃和分家族的故事,斜纹代表着山川和河流,解释了司岗里传说中河流的行程,燕尾形符号代表了火神燕子,牙形图案代表果实和丰收;三角形符号代表着不熄的火塘,最下端横和竖的条纹代表着能和天神对话的木鼓。



        翁丁村建寨几百年,用来磊地基的石头被干枯的苔藓蒙上了一层岁月的痕迹,旁边绽放着鲜艳的三角梅,与背后金黄的茅草屋相映衬,让人感到一种无比的宁静。


        透过树林间隙,可以看到山坡上的佤族梯田,这是农耕文明的真实写意。现在的佤族已经基本实现了温饱,不再需要延续过去的那些野蛮的习俗了。当然随之而消失了,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习俗。

        随着时光的流失,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仍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佤族遗风,已流去了许多,一些传统活动已成为今天欢庆的节目。

 

 

                                  如果你要做一只远飞的鸟,

你就没有栖息的树,所以只能一直飞,一直飞.....。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