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度: | 113.650219 34.753763 |
旅游评分: | 4.4分 |
旅行费用: | ¥2000元 |
景区类型 : | 1 |
游玩天数: |
喧闹的少林与宁静的龙门
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 夜宿洛阳商务酒店
今天是这次旅行的第二天,行程非常紧凑。我们游览了河南省最著名的两大景点——嵩山少林寺和洛阳龙门石窟,还有埋葬关羽首级的关林。
吃过早饭,我们就乘车赶往位于登封的嵩山少林寺。嵩山是“五岳”中的“中岳”,自古以来就是名山,女皇武则天曾经十次登嵩山,并在嵩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但近些年来,我们一提起嵩山,大多会想起少林寺,想起少林武术。
说起少林武术的扬名,还要归功与金庸的武峡小说和电影《少林寺》。很多人因为看了小说和电影中出神入化的功夫,对少林寺充满着向往。在我们前往少林寺的路上,就发现了许多“少林武校”。据说,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些武校学习武功,梦想学成后成为李连杰和释小龙那样的明星,但绝大多数的人最终可能只能获得一份保安的工作。
当我们到达少林寺时,这里已经有许多游客了。由于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少林寺的收入相当可观。少林寺的方丈已经坐上了豪华的宝马车,配上了秘书,每个和尚都有手机。少林寺景区也修得十分气派。
我们在少林寺的参观一共有三部分。首先是参观武术表演,这也是最吸引游客的节目。表演厅大门一打开,所有的人都往里面涌。我们还算好,有座位。更多的人要站在过道上看。
令人遗憾的是,表演并不如我们想象的精彩。除了武艺展示比较眩目以外,乏善可陈。“枪刺喉咙”,“针穿玻璃”等少林寺著名的硬气功表演早已被揭伪大师揭秘过。而传说中的“童子功”(软气功)实际上与杂技无异,而水平比专业的杂技团差了不少。其实,所谓的少林武功是被影视、文学作品神化了的,这些年的水平又下降了不少,只是成为了某些人招揽生意的工具罢了。
接下来是参观少林寺院。山门门额上悬挂着清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 “少林寺”匾额。少林寺最初只是一座普通的寺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32年后,印度名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宗。以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修行的禅法称为“壁观”,就是面对墙壁静坐。由于长时间盘膝而坐,极易疲劳,僧人们就习武锻炼,以解除身体的困倦。因此传说少林拳是达摩创造的。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扬名海内。这是后来闻名天下的少林武术的开端。
少林寺有三件宝,第一件是《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它记述了历史中“十三棍僧旧唐王”的故事。在唐朝初年,少林寺和尚惠场、昙宗、志坚等13人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助战解围,立下了汗马功劳。唐太宗李世民后来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特别允许少林寺和尚练僧兵,开杀戒,吃酒肉。少林寺至今一直保留的武僧团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石碑上用楷书书写了表彰决定,仅有的两个草书“世民”是李世民亲笔题写的。
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成驰名中外的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宋代,少林武术又有很大提高,寺僧多达2000余人。在明朝,少林寺到达鼎盛时期,从清朝开始衰落。在上世纪初的军阀混战中,少林寺的主体建筑被付之一炬,现在这里的建筑都是后来重修的。穿过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方丈室,我们来到了少林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千佛殿。少林寺“三宝”中的另外两件就在这里。一件是往昔寺僧练拳习武时的脚坑遗迹。脚坑分布方圆不大,呈一条线状,这是僧人刻苦练功的见证。另一件是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壁画画面规模宏大,人物众多,线条清晰动人,为明代壁画珍品。
出了寺院,再往前走,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少林寺塔林。塔林就是埋葬自唐朝以来的少林寺僧人的地方,佛教界有名望。有地位的和尚死后,把他们的骨灰或尸骨放入地宫,上面造塔,以示功德。少林寺塔林共有塔200多座。其中既有埋葬一位高僧的独立塔,也有埋葬多位僧人的公共塔。塔的高低、大小和层数的多少,主要根据僧人们生前对佛学造诣的深浅、威望高低、功德大小来决定的。导游分别带我们看了塔林中最古老、最大、最小、最完整、最新的几座塔。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最新的一座塔,它是埋葬不久前去世的一位少林寺住持的。和其他的砖塔不同,这座塔由水泥砌成,上面还雕刻了小汽车、笔记本电脑、飞机等现代化用品,可以说反映了少林寺如今的商业化。而少林寺最小的塔,是埋葬练童子功而夭折的小僧人的,让人看了不禁一阵辛酸。两座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座体现了繁华喧闹,另一座则记述了一段悲惨往事,只可惜现在人们大概都只看到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
很多人游览了少林寺都会感到很兴奋,但我却感觉很平淡。可能是因为我天生对武功、武侠不感兴趣,也可能因为如今少林寺的过度商业化让我感到有点厌恶。
离开少林寺,我们又前往“十三朝古都”洛阳,洛阳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它曾是夏、商和西周的都城之一,此后又先后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在此建都,时间总长达1500年,所以洛阳又有“千年帝都”的称号。司马光曾有“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诗句,体现了洛阳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洛阳虽然是十三朝古都,但由于曾在此建都的夏、商离我们现在的时代太过遥远,其它在这里建都的朝代在历史上地位又不太高,所以洛阳并不像西安那样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但是这里仍不乏重要的名胜古迹,比如我们下午参观的关林和“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到达洛阳后,我们先参观关林。关林据说是埋葬三国时期著名将领,“武圣”关羽首级的地方。说到关羽,相信在中国没有多少人不认识他了。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被作者描绘成了一个忠义威武,勇猛驰骋的战神。他“桃园三结义”,“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的事迹不断被人传诵。而他最终败走麦城,宁死不屈的结局也让人扼腕叹息。在他死后的千百年里,被尊崇儒家的帝王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成为“忠、义、仁、勇”的象征。他被授予无数的封号。到了清朝,关羽的封号陆续加成“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羽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多达24字,可见人们对他的尊敬。
说是关林,实际上这里也是一片建筑群,由大门、钟楼、鼓楼、大殿、舞楼等组成。由于这里古柏参天,所以像林子一样。来到这里游客们大多会在仿造的青龙偃月刀前留影。据导游介绍,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所用的兵器和张飞一样,都是丈八长矛,但无数的传说已经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很难了解关羽的本来面目了。建筑群的最后就是关羽的墓冢,这是一个上面种满青草和树木的大土堆。在这里,不时会有景区里的人卖香火,说是拜了关帝就可以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据说,做生意的人大多都会拜关羽这位武将,而不是商人的始祖“陶朱公”范蠡,这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在关林的参观非常简短,因为我们接下来要参观它附近的一个重要景点——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美丽的伊水河畔,是与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它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开凿,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和我以前看过的大同云冈石窟以北魏石刻为主不同,龙门石窟既有云冈石窟北魏风格的延续和发展,又有许多唐朝风格的石刻,艺术风格更加多样。在参观之前,导游就介绍了辨别北魏和唐朝石刻的方法。如果是比较清瘦俊逸的就是北魏时期开凿的石刻。而唐朝人以丰满为美,所以他们开凿的石刻大多丰满端庄。
不知是不是因为我们来到这里时已经比较晚了,龙门石窟里的游客明显比少林寺少很多。整个景区非常宁静,非常适合我们参观。
我们首先来到了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后的第一个大石窟。所谓寺,就是这里曾经有过保护石窟的建筑。虽然木结构建筑早已不在,但石窟内壁上仍可看到打桩的痕迹。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面额丰满,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一看就是唐代的造像。
过了潜溪寺,在路旁右侧有一个石龛,正壁上嵌有一块宋代著名的道教神仙陈抟写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草书石匾,这也是陈抟留下来的极其罕见的笔迹。再往前走,就来到了著名的宾阳三洞。这三个洞窟正好反映了北魏和唐朝石刻艺术的不同。宾阳中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正壁雕有主佛释迦牟尼坐像,他左右是迦叶、阿难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南北壁均有一立佛二菩萨。这里所有的佛、菩萨像均体态修长,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是北魏晚期风行的“秀骨轻像”的典型代表。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时期,唐朝初年完成,也尚保留了北魏的遗风。
古代开凿石窟,大多为皇室行为,因此也与当时皇室和朝廷的政治背景息息相关,宾阳南洞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原为北魏雕凿,由于宫廷发生内乱而止。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的太子承乾与魏王泰为夺得储位进行了激烈的斗争,魏王泰为其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在这里开窟造像,以博得父皇喜爱。所以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面容也比较丰满。由于是“政绩工程”,仓促完工,所以艺术价值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我们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就来到了万佛洞。它是武则天“造佛运动”的产物。这个洞窟的石壁上密密麻麻地雕刻了一万五千多个小佛像,让我不禁想起了云冈石窟18窟的“千佛袈裟”。除了做工精美的主佛,在南北壁上雕有唐代宫廷的乐伎和舞伎。乐伎手执有瑟、竺、拔、笛子、西腰鼓等乐器,神态各异。
我们继续往前走,就到了莲花洞。莲花洞最著名的不是里面的佛像,而是洞顶雕刻的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图案。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得如此精美,即使在龙门石窟中也不多见。据说,人民大会堂顶的彩灯图案的设计也来源于此。
参观完这么多的洞窟后,总算来到了龙门石窟的最精华部分——奉先寺。正如“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标志,20号窟大佛是云冈石窟的标志一样,奉先寺的主佛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的标志。如果不看这尊大佛,就不算来到了龙门石窟。奉先寺是唐高宗李治创建的,皇后武则天曾助施脂粉钱两万贯。它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唐代雕刻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的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北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主佛卢舍那大佛高17米,面部刻画极其细腻,面相丰圆,庄严典雅,眉若弯月,双目俯视。更神奇的是从正面观看,大佛神情严肃、庄重,但从侧面观看,大佛的嘴角似乎露出一丝微笑,真是造像中的极品。据说,大佛是以武则天为原形刻画的,目的是为了抬高武则天和女性的地位,为她今后称帝做准备。而大佛的确有许多女性化的色彩,似乎印证了这一点。而大佛身边的造像也是艺术珍品,阿难文静温顺而又朴实的形象,菩萨端庄华丽而又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又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雄强而又暴躁的性格,地神那无所畏惧的反抗精神,无一不是形象生动,各具情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总体来说,我觉得龙门石窟在规模上,尤其在大佛的数量上不及云冈石窟,但是奉先寺单个石窟的艺术价值要超过云冈石窟中的任何一个。由于地处中原,龙门石窟在近代遭受外来侵略者破坏比云冈石窟严重。许多外来侵略者把石窟造像中最为精美的头部砍下,盗往国外。而难以避免的风化问题又成为龙门石窟的又一重灾难。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石窟比起它的鼎盛时期要逊色不少。但是它所反映出的艺术多样性和中国古代佛教、政治文化仍使它无愧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
从龙门石窟出来,已经是晚上7点了。我们在导游的建议下去品尝了洛阳著名的水席。水席,来自民间,是洛阳一带特有的传统名吃。唐代武则天时,水席进入皇宫,成为宫廷宴席。它一共有24道菜,主料是当地出产的淀粉、莲菜、山药、萝卜、白菜。由于汤水丰富,加上上菜如行云流水一般,所以称为水席。水席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但我们却觉得味道比较一般,可能是对它以酸辣为主的口味不大适应吧。
今天一天的行程不可谓不丰富,明天我们将去西岳华山,开始在陕西省的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