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嵩山游——少林寺叁禅

河南
河南 henan
经纬度:113.650219
34.753763
旅游评分:4.4分
旅行费用:¥20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10-07 04:24
游记浏览:8

中岳嵩山游——少林寺叁禅

    河南有两座佛寺最有名,一个是号称“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另一个就是号称“天下第一名刹”的少林寺。

   佛教传入我国后,逐步分宗立派,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其中以禅宗、净土宗、密宗为最普遍。

   禅宗在中国很兴盛,我曾见到过许多寺庙,都叫某某禅寺。而少林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

   但现在少林寺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少林武术。特别是前些年拍了几部以少林和尚、少林武功为题材的武打影片后,少林寺就更出名了。

    我们下午五点从洛阳坐长途车,一个半小时后,便来到少林寺所在的登封市,在嵩山迎宾馆(登封市委招待所) 住下。第二天早晨,打出租车(30元,不打表)来到嵩山景区,下车后,先看到一尊威武的少林的塑像。武僧双手合掌,双目注视前方,像是在欢迎四方来客。

    往前走,来到景区外的大门广场,大门是一个新建的宏伟高大的三门四柱七檐的石牌楼,上书四个大字:嵩山少林。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背依五乳峰,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嵩山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各拥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就是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故名“少林”。

   少林寺的历史久远,南北朝时,天竺僧人菩提达摩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太和二十年(496),敕赐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以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的祖庭。   

   在大门外买了进景区的门票,100元/人,检票后进入嵩山景区。

    往前走,路两旁全是不同名字的少林武校。走不远,又看到一个三门四柱三檐的石牌坊,柱子和横梁上雕刻了许多龙,一看就知是一个老建筑。牌坊上正中书“天下第一名刹”,右侧书“禅宗祖庭”,左侧书“武林圣地”。中间的两根柱子上有一副楹联:

少室山下禅林静,

五乳峰前钟声悠。

牌坊背面也有一联:

九年面壁开禅祖,

五百僧兵留义地。

    过了牌坊来到少林寺前的山门广场。山门广场是由东西石牌坊、石狮、旗杆组成。广场上有密布的柏树林,使少林古刹显得更加神秘而古朴。

  广场东、西各有一明代石坊,为二柱单楼式石牌坊,东、西相对,成为山门前导区的东、西标志。东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枋上浮雕有“双凤朝阳”、“双狮绣球”等图案。东面额题“祖源谛本”四个大字。柱子上刻楹联,

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

心传言外,十方法教是祖元。

  西面题额“跋陀开创”四字。西坊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坊东面额题刻“大乘胜地”,楹联为:

心传古洞,严冬雪拥神光膝;

面壁高峰,静夜风闻子晋笙。

  坊西面题额为“嵩少禅林”,楹联为:

双双玉井,碧澄冷浸千秋月;

六六玄峰,翠耸光连万壑云。

   少林寺常住院寺院宏大。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

     山门为常住院大门,由正门与东、西二掖门组成。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单檐歇山顶清代建筑,上覆以琉璃瓦顶,它坐落在2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整体配置高低相衬,十分气派。一对高1.67米的清代石狮子,蹲在高1.75米的石雕须弥座上,威武精神,几百年来守护着少林古刹。

    门首正中悬清康熙御书的黑底金字“少林寺”匾额,中上方刻有“康熙御书之宝”御玺。更添一道辉煌的风景。    一进山门,便见弥勒佛供于佛龛之中,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人称“大肚佛”、“皆大欢喜佛”。神龛后面立有韦驮菩萨的雕像,手握天神杵,是少林寺的护院神。注意:少林寺里的韦驮菩萨手里的天神杵是朝下的。

    过了山门,中间路面高而平缓,两掖门内路面低而斜度较大,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形成大斜坡。中间之道为行人甬道,两侧以前走车马,故东、西道又称马道。

    在天王殿与山门间,有三株古银杏树,枝叶繁茂,盘根错节,成为寺内一大自然景观。其中一颗树上有许多小圆坑,导游说这是少林武僧练一指禅时留下的印记。

    古树之下,从东至西排列有四行古碑,东、西墙下两行,中路边沿又两行,形成一处露天小碑林。碑前树下,留下了古今文人的许多动人诗篇。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为《少林武功医宗秘笈》一书的题辞碑:“少林秘笈,国之瑰宝”。

    碑林东侧为“慈云堂” ,碑林西侧是西来堂也叫锤谱堂,里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

    经甬道穿过碑林后便来到天王殿,此殿原为少林寺山门,初建于元,明、清多次整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少林寺大修时,在此殿前另建一山门,原门改称天王殿。可惜1928年毁于兵火。现天王殿是是1982年在原址上,按原平面布局和结构重建的。新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加前、后廊。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上下层屋檐之间,悬挂由楚图南题的“天王殿”风字匾(又称竖匾)。殿内悬挂一块乾隆御笔牌匾上书:“天下第一祖庭”。门前半圆月台、柱顶石,均使用原有构件。

    殿前重塑了两座高大的佛教金刚护法神像,叫哼哈二将,威武雄壮。殿后塑有了分别代表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像,均栩栩如生。此处的四大天王脚下各踩着一个小人,这四个小人分别代表妖、魔、鬼、怪。

    穿过天王殿,其后是大雄宝殿。在大雄宝殿的两侧坐落着钟楼和鼓楼。东面钟楼,西面鼓楼,是寺院内“晨钟暮鼓”的场所。两座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原建筑于1928年被石友三焚毁。1996年按照两楼原先的样子重新复建,沉寂近70年的晨钟暮鼓,又重新在中原大地回荡。

    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围成了一个庭院,这个院落是寺里的中心院落。在院落之内,立有许多重要的名碑及碑楼。

    南边为唐代《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该碑背面为同年同月刻立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图中绘释、道、儒三教代表人物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的组合像。此碑表现了这一时期三教合流的思想倾向。旁边有《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又称《唐太宗赐少林寺教书》碑)、《赐少林寺田牒》碑。《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刻立于初唐(大约为696年,碑额有“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十四字,碑文就是李世民颁的“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碑上第三行有李世民草签的“世民”二字的亲笔签名,碑文为八分隶书,字体圆润,遒劲有力。内容是表彰少林寺武僧平定王世充的战功,记载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事迹。这也是日后电影《少林寺》的拍摄依据。

    在北边,另有一碑亭基址,其上立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刻立的《乾隆御书诗碑》。

    大雄宝殿在古代又称“三世佛殿”、“琉璃大殿”,通常居寺之正中部位,是全寺佛事活动中心。大殿1928年毁于兵火,1986年复建。新建的大雄宝殿是在原址上,完全按照原有柱子、墙体、佛台、前后门、月台等的位置和尺度,进行复原设计并建造的。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门匾“大雄宝殿”四字由赵朴初赐题。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神像。正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佛像端庄肃穆、耐人寻味。

    在其他的寺院里三世佛两侧为文殊、普贤两菩萨像有所不同,少林寺里两侧为菩提达摩像及紧那罗王像,具有明显的少林寺文化特色。

    东、西山墙边的神台上塑十八罗汉像,人物形象生动,姿态各异,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屏墙背后面悬塑观音像。

    大雄宝殿月台西侧是六祖殿;斋堂(原名香积厨),位于大雄宝殿之东;与斋堂相对称的建筑为库房,居大雄宝殿之西。

    穿过大雄宝殿之后,是藏经阁,这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殿前甬道有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铁钟一口,重约650公斤。藏经阁的东南面是禅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  

藏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为高僧讲经说法和贮存佛经典籍之所。此阁创建于元代至正(1341-1368年)年间。

    殿内原供达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经在内的5000余卷佛经图籍等。1928年,该殿被石友三焚烧,现藏经阁是依据毁前资料,于1992年在原址上重新设计建造的。

    殿外悬竖匾“蔵经阁”三字为赵朴初所书。赵老在写藏经阁的“藏”字时,特意少写了两笔,而写成“蔵”,以此纪念1928年藏经阁以及5000余卷佛经图籍被焚烧。此“蔵经阁”以非彼“藏经阁”。

    自藏经阁北上,登临高阶,两侧有垂花门楼及东、西掖门。过了垂花门,正面为方丈室。方丈室为方丈处理事务之所。该室初建年代约为明初,经历代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乾隆曾西渡洛水至少林寺,即宿于此,并赋诗一首:

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

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

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

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方丈室正西为方丈退居,坐北向南,面阔三间,出前廊,为硬山式建筑。方丈退居是离任后的方丈住所。退居室前有对联:

少室山下禅林静;

五乳峰前钟磬悠。

    东寮与西寮,在方丈院东、西两侧,为方丈院的东、西厢房,各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出前廊建筑,是常住执事僧起居和处理佛事活动的场所。

    绕过方丈室便来到立雪亭前,立雪亭原名“初祖殿”,又称达摩亭,是一座单檐庑殿式建筑,平而近方形,是寺内唯一的一座单檐庑殿式建筑。此殿虽小,但外形大方秀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相传是二祖慧可立候达摩、雪地断臂之所。殿外有一副对联

禅宗初祖天竺僧;

断臂求法立雪人。

    殿内悬有乾隆皇帝御题“雪印心珠”横匾。

    立雪亭东侧是文殊殿,西侧是普贤殿。

    立雪亭后面是寺内最后一座大殿千佛殿,又名毗卢阁,殿外上方悬挂 “西方圣人”竖匾;殿中供奉毗卢遮那(即法身佛)的佛像,佛龛上牌匾书“法印高提”。殿里面积达几百平方米,是寺内现存最大的殿宇。大殿的地面上有许多地方向下凹陷,据说是武僧练武时踩踏形成的。殿内墙壁上的壁画画着《五百罗汉朝毗卢》图。

    另外,千佛殿东侧有白衣殿,西侧有地藏殿。

    白衣殿内供有白衣大士铜像,两腿盘坐,二目微合,双手合十,端庄慈详,两侧侍立的是财神和龙女。白衣大士铜像仅为少林寺所有,白衣大士就是观音菩萨。

    出了山门,走不远就来到塔林。

   塔林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位于少林寺常住院西南280余米的山坡上,南临少溪河,依山傍水,风景独好。这里,座座古塔昂然耸立,千姿百态,形象各异,形似参天巨木,势如茂密森林,故有“塔林”之称。相传清代乾隆皇帝游历中岳时,曾派500名御林军数塔,结果花了大半天时间也没能查出一个准数,乾隆帝因而感慨说:“真乃塔林也。”

    塔是佛教产物,起源于古印度。梵文“塔”是坟墓的意思。中国建造佛塔时,印度佛塔已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除了坟墓塔外,还有建造的灵庙、石窟内的不同类型的塔。

    经考证,汉代佛教传入我国时,还无“塔”称。《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中也只有佛图、浮图之说。晋人葛洪《字苑》中首见“塔”字。此字结构甚妙,音意结合,既采用了梵文佛字的音韵,又用“土”作偏旁,以表示埋葬佛骨的土冢之意。但后人沿用“浮图”者屡见不鲜。国内不少砖石塔额、塔铭文中自称“浮图”,而不称“塔”。

   少林寺塔林现存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古塔228座,现代塔两座,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少林寺砖石塔建筑群。少林寺的这一古塔建筑群,无论是规模、数量,还是在塔体建筑本身及其体现的价值上,在全国同类建筑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塔林中的座座古塔,从大到小,从砖到石,从平面方形到六角形、八角形、圆形,从楼(亭)阁式到密檐式、喇嘛式,从单檐式到多檐式等等,昭示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建筑文明,展示了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走进塔林,犹如进入建筑艺术的殿宇。塔林中,各种古塔荟萃一堂,可以说是古塔的展览会。由于这些塔都是各个时代修筑的,它们表现了各个时代不同风格的工程技术特点。因此也可以说,塔林是各个时代塔的标本。

 

二零一一年四月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