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名寺】北京三大皇家庙宇之历代帝王庙

北京
北京 beijing
经纬度:116.393525
39.969654
旅游评分:4.3分
旅行费用:¥20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10-06 16:19
游记浏览:10
游记目录:

2012-05-06晴

 去年买的北京森林公园旅游年票》里就有北京历代帝王庙的门票,而且还是全免票的,主要是对这个博物馆没有任何概念,好像都没听说过,加上那本套票里自己感觉更值得去的地方已经排得足够满,所以就没去。今年选择去历代帝王庙也不是特意要去,而是因为它恰巧在白塔寺的旁边,仅隔一条街,一东一西,大约几分钟的路程。为了提高停车效率,所以去白塔寺的时候,顺路也就去了历代帝王庙。不去不知道,去了以后才发现太值得去了,太应该去了,真后悔没有早点去。今年的通票里门票只是半价,所以多掏了20元门票钱,如果去年去就不用额外掏钱了。

历代帝王庙不仅建筑尽显皇家气势,可以近距离了解明清两代帝王祭祀三皇五帝及先皇的礼制,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突然茅塞顿开,这就是中国的靖国神社,只是现在的政府不提倡祭祀先人而已。

 历代帝王庙于洪武六年(1373年)开始兴建于钦天山(在今南京市)的南边,是明朝祭祀历代著名帝王的地方。正殿五间,中祀三皇,东为五帝及周武王、汉光武帝、唐太宗,西为夏禹、商汤、周文王及汉高祖、宋太祖、元世祖,后曾增隋文帝。并以历代名臣三十七人,从祀于庙内东西庑。永乐年间,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后没有修建北京帝王庙,直至明嘉靖十年(1531年)才开始在北京修建帝王庙,其原址为保安寺,于嘉靖十一年建成,定名为景德崇圣之殿。中奉三皇(伏羲、神农、轩辕)、五帝(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东奉五帝及汉高祖、汉光武帝,西奉夏禹、商汤、周武及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共十五帝王,从祀名臣三十二位。

 北京历代帝王庙号称北京“三大皇家庙宇”之一,与太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孔庙齐名。最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确定祭祀的帝王是18位,清朝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定为25位,康、雍、乾三代皇帝对历代帝王庙都非常重视,几经调整,最后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正殿为景德崇圣殿,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九开间,规格仅次于故宫太和殿。历代帝王庙坐北朝南,最南侧有一影壁,与山门隔街相望。大门两边有八字墙,下有汉白玉石台阶。钟楼在东侧门之北,景德门在大门正北。配殿东西各7间,东西配殿南侧各一座燎炉。中轴线上依次为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景德崇圣殿和祭器库都是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后是祭器库,正殿两侧有四座御碑亭和东西配殿。 

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间,在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民国成立后停止祭祀。

 
这是影壁,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已有47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绿琉璃筒瓦,硬山调大脊。东西长32.4米,南北厚1.35米,高约5.6米。影壁正中有琉璃团花,四角饰有琉璃岔角。1954年,由于道路(阜成门内大街)改造,拆除了大庙的牌楼和门前三座石桥,原本浑为一体的建筑群被切割为两个部分,影壁孤零零地留在街南,它的“隐避”功能也就丧失贻尽了。



庙门及石碑。 东、西下马碑均立于清代,位于历代帝王庙门前东侧和西侧。用"满、汉、蒙" 三种文字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警示所有官员,从庙前经过必须下马步行,以示对历代帝王庙的尊敬。1999年复立。 在“文革”期间,下马碑曾被砸断,埋于地下。1999年10月,两块下马碑被有关部门掘出,之后按原貌恢复。碑体上的裂痕又添了几分沧桑感。



步入历代帝王庙第一道大门之后,就能见到景德崇圣门。景德崇圣门原本叫景德门,“崇圣”二字是乾隆皇帝后加上去的,用以表明他不忘祖业、尊崇先代帝王的圣德。 景德崇圣门按照朝廷的礼制,平常必须紧锁,唯有当朝皇帝来帝王庙亲祭历代帝王时才能打开,它是专供皇帝出入的。


景德崇圣殿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是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九间(51米),进深五间(27米),重檐庑殿顶,金丝楠木柱,地面墁金砖,为"九五之尊"的皇家建筑。清雍正、乾隆时期曾大修,更换成黄琉璃瓦顶,重绘金龙彩画。到清乾隆时期,殿内供奉主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188人的牌位。殿前月台,东西27米,南北15.5米,东、南、西三面有石护栏,南面三出陛,中为云山纹御路,东、西各出一陛。






东南碑亭建于清雍正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雍正、乾隆“父子碑”,碑阳为雍正十一年(1733)《历代帝王庙碑》碑文,满汉合文,碑阴为乾隆五十年(1785)《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文,汉文。. 趺座高1.37米(宽2.06米),碑身高4.13米(宽1.92,厚0.745米),碑额高2.03米(宽2.08米,厚0.89米),通高7.53米。



东碑亭建于清乾隆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乾隆五十年(1785)《祭历代帝王庙礼成恭记》碑,通高7.54米,满汉合文。

















西碑亭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无字碑”,趺座高1.41米(宽2.19米,厚4.77米),碑身高4.20米(宽1.93米,厚),碑额高2.22米(宽2.23米,厚1.07米,龙首突出0.38米),通高7.83米。



西南碑亭建于清乾隆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乾隆二十九年(1764)御制碑,碑阳为《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满汉合文,碑阴为《历代帝王庙瞻礼诗》文,汉文。趺高1.23米(宽1.73,厚3.80米),碑身高3米(宽1.605,厚0.54米),碑额高1.77米(宽1.78米,厚0.63米),通高6米。


西配殿。



东配殿。


祭器库,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后带廊步。存放祭祀物品场所。2003年复建。


东燎炉,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用于焚烧祭祀历代帝王的祝文、神帛等。2004年复建。

西燎炉,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用于焚烧祭祀历代文臣武将的神帛。





关帝庙于清代增建,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带前廊。用于专门祭祀关羽。为历代帝王庙中特有的“庙中庙”,可以看出关羽在历代帝王心中的地位。2003年复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