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堂】宣武门天主教堂

北京
北京 beijing
经纬度:116.393525
39.969654
旅游评分:4.3分
旅行费用:¥20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11-14 22:49
游记浏览:8
游记目录:

宣武门天主教堂座落于前门西大街141号,现在是北京教区主教座堂,北京天主教三自爱国协会就设在这里。在北京它是一座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天主堂,1996年宣武门天主教堂列名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地处京南,故称之为南堂。

明万历33年(1605年)利玛窦神父曾于该处建起第一座经堂,但规模很小,后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于1650年建造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

清顺治皇帝对汤若望和宣武门天主堂非常关注,曾24次亲临南堂,并赐有御制“通微佳境”匾,由此可见南堂在当时的政治地位。汤若望建成的南堂设施齐全,除了一般的宗教建筑之外还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等科学设施,为西方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康熙四十二年,宣武门天主堂重修工程开始,十年之后一座欧洲风格的高大建筑落成,这是北京城内继蚕池口天主教堂之后第二座欧洲风格的建筑。
康熙五十九年,北京发生地震,南堂建筑在地震中遭到损毁,次年葡萄牙国王斐迪南三世出资重建宣武门天主堂,重建的南堂采用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义和团彻底焚毁,光绪三十年(1904)用庚子赔款再次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多次修缮。

昨天去的时候正好刚做完礼拜,外国人特别多。 








利玛窦(Mathieu Ricci 1552—1610)是意大利耶稣会士。1853年,他由澳门入境并居住在广东肇庆,在此后的十余年中一直在韶州、南昌等地传教。1595年他初次准备晋京,随兵部侍郎石星从南昌出发,水陆兼行,于5月末抵达应天府(南京),但未获准前行,且无法定居南京,遂于半月后返回江西。三年后他再度北上,于1598年9月上旬抵靠通州,因未获得入京许可,又不得不返回南方。不过,这次他得以在南京安定下来,并在礼部尚书王忠铭的府邸度过1599年的元宵节。

一年后,利玛窦第三次北上, 16OO年7月下旬,利玛窦和西班牙教士庞迪我携仆数人抵达天津,在苦等了半年之后,他们终于接到晋京的圣旨,于1601年1月24日进入北京,先是下榻南城外一名太监家中,后移至专供外国使者居住的四夷馆。他这次获许晋京纯属巧合。据说是因为万历皇帝有一天忽然想起,有奏本称几个西夷要来进贡,贡物清单中有自鸣钟、西琴等物,他急于一睹这自鸣钟的模样,这才颁旨命利玛窦一行进京。而一见到自鸣钟,皇帝就着了迷。利玛窦被特许迁出四夷馆,在宣武门附近租住民房,并且每月可获一笔官银;因为只有他能修理自鸣钟。以后的十年,他得以安居北京,享受着传教的自由,直到1610年5月11日病逝,赐葬于阜成门外二里沟



教堂建筑为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三个高大的砖雕拱门并列,门四周雕刻有极其精美的砖雕,将整个教堂装点得豪华而庄严。


教堂磨砖对缝,十分精湛。精美的砖雕随处可见。







中西结合。



















































教堂对于外国人而言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场所。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