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西递 西递 -徽州文化博物馆 -屯溪老街 -安庆

安徽
安徽 anhui
经纬度:116.958443
32.446191
旅游评分:4.5分
旅行费用:¥2000元
景区类型 :27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8-10 15:57
游记浏览:21

看过一篇游记说过:宏村很美,但美的没有文化。在没看到西递之前,不是很理解,但在这里仔细的看过每一个房间、读过每一段故事后发现,相比宏村,西递的美更内敛,文化底蕴更深。两个都应该看下,是不一样的感受。
西递旧称西川,三条溪流由东而西穿村而过,因水得名;又因村西1.5公里处是古时驿站,又称"铺递所",西递之名由此而来。
和其他徽州村落相似,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由于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摘自百度)。

第一眼,冲入眼帘的是村口的一座牌楼,色黑似墨,与古村白色的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明后期,徽派石雕的选料,由石质粗不宜精雕的麻砾石,改为“黟县青”、“茶园石”这类质地坚硬、细腻的本地特产品种。特别是“黟县青”独有的遇水现黑的特色,独具风味。徽派石雕以神话传说和戏剧故事为主主题,技法高超,雕刻精美、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是除木雕外的又一徽州绝技!

中国牌坊的历史,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作为街坊村落中的“门”而存在。徽州的牌坊以数量众多、建造华美名誉中华。据说,徽州原有牌坊1000多座,经过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战乱损毁,现今尚存百余座。歙县的许国石坊和棠樾牌坊群可谓是徽州牌坊的代表作。
最初西递村也有大小牌坊13座,仅此一座被列为反面教材得以保留,其他全部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了。眼前这一座胡文光刺史牌楼,是胡氏家族为纪念其先辈而立,用以光耀门楣的功名坊。

村子只一条主街,村外一条溪水环绕,外边就是郁郁葱葱的青山。我们到的时候是下午,人很多,到处熙熙攘攘。和宏村一样,几十个人凑成一队,由导游带着逐一游览村内比较重要的几处房舍。不用怕掉队,不出10分钟就会有下一个团队续上。就这样断断续续、慢慢悠悠的看了大半个村子,主要听了胡氏家族的故事,还有与宏村的联系。
从西递嫁过去的胡重娘子,是宏村汪氏76世祖汪辛的妻。她主持了宏村的规划设计,备受村民敬仰和爱戴。做为“妇道人家”,她打破了女人不可以随便出入祠堂的传统,不仅主持修建了汪家祠堂,并在去世后,和其他汪氏先祖一样,她的巨幅画像被挂在祠堂上,可谓奇观。

祠堂、学堂、花园、住所,屋内的天井、风扇、地冷空调,更加华美的木雕,以及更大的村落,走起来更过瘾。
和路过的众多老房子一样,尚德堂已改成了餐馆。傍晚,在这里吃饭,用着老桌老椅,看着老的摆设、老的房子,仿佛空气也老了,饭菜也老了,人也老了,老到清、明、宋、唐,甚至汉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宏村、西递所在的黟县设县,同后来徽州的首府歙县成为当时仅有的两个县。
穿过千年的时光,以前的人,是否也曾在一个这样的时节,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诉说白天工作的辛苦、嬉笑邻里间的故事,或者一个孤独的徽州女人,边补衣服,边想着十几年经商在外的丈夫什么时候能回来。

说到徽州女人,我一直不太理解,这个群体怎么就成了一个特例。后面,看过徽州博物馆的介绍,才略懂一二。
徽州,自古不是产粮食的地方。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农耕用地急剧减少。没有了粮食,人便没了生路。于是,与富庶的晋商主动外出经商不同,来自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的徽州男人,被迫到外经商贸易。他们小本经营,常年辛苦打拼,通过茶、丝、纸、墨、木、瓷土、盐等贸易以及几乎形成垄断的典当业,慢慢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他们重商也重文,有“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高悬于履福堂。他们以儒学指导经商,讲诚信、能吃苦,立足大半个江南,曾有“无徽不镇”的说法。
《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他们常常拜别娶回家不久的妻子,外出经商,常年不归,有的甚至此生再未相见。妻子们在家照护老小,还要经营家庭,缝补、耕种、修缮、洗染,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庭,又只能一个人在夜半时分,强压内心的寂寞和无奈,隐忍着日复一日的无望的生活,哭到无泪,直至终老。有的最终换来一座牌坊,仅此而已。

牌坊有很多种,功名坊、孝义坊、科第坊、百岁坊、贞节坊等等。最有争议的,当属贞节牌坊。这一座牌坊,仿佛压在人头顶的一座大山,几乎碾碎了人性、磨灭了希望。让一个女人,以自己的痛苦换取家庭的“荣耀”,应该算得上封建道德观念中一个极端的体现吧。

两天下来,多少有些累了,晚饭吃了好久,之后又在外面一直转到天黑。回来后,倒头便睡,香得很、沉得很、美得很。

转天,天没亮,就被闹铃吵醒,当真不舍得离开被窝。外面黑锅底一样的天空,给了我一点赖床的时间。看古镇,一定要趁早。于是我打着手电,凭微弱的亮光找到村口的牌楼,在空旷的小广场等着天亮。

呼吸间,天渐亮起来。浓密的云层挡住太阳,却遮不住它的光芒。起初,四下里几乎伸手不见五指般漆黑,逐渐依稀能看到建筑的轮廓,能渐渐分辨出白色的墙、红色的灯笼。头顶上的云层薄厚不一。光线从薄的地方投射下来,让我可以借此望向远山,看到山腰间环绕的轻雾。风吹过,云朵悄然的移动,光线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眼前这座牌楼上卷腾的飞檐、突出的造像,隐隐呈现,最终连上面的字都清晰可见。
静静的感受由暗到明的过程,一边拍照,一边环顾,四下安静,没有其他人,只有我和这村庄以及天地、雨水,这个时候,我是他们的,他们是我的。

一直在下雨,雨滴绵密的砸在石板路上,耳边只有微弱的唰唰声。
陆续又有人出来了,都是拿着相机拍照的。大家分散在村子的各个角落,包括村边溪水外的小亭,甚至更远处半山腰上。这些安静的记录这里美景的人们,应该是和我一样,想要真正属于这里一次。

绕到后村,有一座窄窄的小桥。对面一个运垃圾的三轮车本要过桥,看到我在桥这边端着相机给老房子拍照,便马上停住,骑车的大哥下车对我说:没事,你慢慢拍,我们是文明村,肯定让游客拍满意了为止。之后,就走到一边,不再看我,生怕给我太多的压力。听完这番话,我受宠若惊起来。多少年,但凡旅游旺季,都少不了宰客欺客的消息。相比之下,这次到访景区里的村民们,还真的是很不错的,说话轻声细语,推销货物也不过吆喝几声,不会拉着你强卖。不得不说,他们自家住的老房子是景点,因此随时都有外人进来参观。他们便很早敞开大门,你照相便照相、参观便参观,想聊天,他也会跟着应和,很是舒服。

走来走去,几乎把村子绕了两、三遍,累了,回到尚德堂吃水饺。破五了,年就要过去了。

从西递回屯溪,本打算直接去屯溪老街,却在当地人的介绍下,去了徽州博物馆。这一去,收获不小。博物馆在去往机场的路上,新修建的,很大,免费参观,人不多,可以寄存包裹。在这里,可以通过徽商、徽州建筑、徽州文化、徽州艺术等几个主题,条理清晰的了解这一座古城。

最后,单独开辟了“徽州女人”这一主题,用几个故事展现了她们的悲苦和自强不息,承认她们给徽州的发展做出的不朽贡献,并针对这一历史现象,留下了思考的命题。

从博物馆出来,打车不方便,等了一会,出了“高价”才得以离开,这点有些不够方便。下车的地方是一座宋代的古桥,一边是商贾云集买纪念品的老街,另一边是据当地人讲汉代就有的街,新开发的,知名度还不够高。时间关系,我们只走了老街。

外地的游客、本地的居民,仿佛都在这儿聚齐了,摩肩接踵,商家一家挨一家,热闹非凡。街道边的建筑外观保持了明清风格,内部已经是现代化的装修。戴震故居隐于其中,看得人却不多。热闹和冷清,形成鲜明的对比。

下午,去安庆。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