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临潼兵马俑 西安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陵

三门峡
三门峡 sanmenxia
经纬度:111.195635
34.803478
旅游评分:4.1分
旅行费用:¥8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7-29 14:00
游记浏览:10

第五篇临潼兵马俑

爱上青旅从七贤开始

       这几天在西安七贤国际青年旅舍过的非常开心,今天晚上就是在这里的最后一晚了,对这里非常怀念。青年旅舍就是旅行者的家,在这里大家从陌生到熟悉,都有着相同的爱好,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没有了国界之分。住青年旅舍之前还会担心会不会陌生人住在一起会尴尬,但当你亲身体验青年旅舍时,你会发现你之前的顾虑完全是多余。大家从五湖四海聚在一起就是缘分,大家也都成为了好朋友。

    在洛阳认识的贵州的黄同学、湖南的汤同学,在西安认识的北京上学的罗同学、广东湛江的朋友、重庆的张同学、香港的哥俩、上海的姐姐、北京的李同学、郑同学,福建的汤同学,新加坡的姐姐以及爬华山时认识的韩同学、徐同学等等,直到现在我们还保持着联系。还有那些没有记下联系方式的朋友们,与大家在一起的时光已经成为我这次旅行最美好的回忆。

    这次出来旅行仅仅跟两个德国人聊过天,不自信的英语口语已经成为我的心病,今后我会好好联系,大胆与外国人交谈,夺取了解国外的文化,为以后出国旅行打下基础。实在舍不得七贤这么美好的地方,在西安的清晨,我拿起相机,拍下这段美好的回忆。











华清宫骊山

       去华清池骊山兵马俑的公交车是有名的游5(306路),他太出名了以至于有不少冒充他们的公交车。经过黄同学的指点,我们要座正规的公交。正规的公交停靠在西安火车站东侧的停车场内,都是先上车再买票的。售票员穿着制服,看起来很正规。当我们抵达西安火车站时,就被不少人围住问我们去不去兵马俑,我们当然不予理睬。这是有个师傅过来说售票处在那边,如果觉得不合适再座他们的车。我一看,一个小房子模样的售票窗口,写着游5(306路)售票处,看起来就是正规的。我刚要走过去买票,莎莎姐叫住我说,不是上车后才买票吗?我恍然大悟,拒绝继续买票。这山寨的公交车能把售票处做的这么正规,难怪不少游人上了当。

    其实要说上当的游人我们还真遇见到了,就在我们从华清池兵马俑等车时,一对男女跟我们讲述了他们上当的经历。原来山寨公交车同样是把他们拉到景区,但是会强行要求在华清池骊山这边下车,他们会把车直接开到景区门口,劝使游客买票进入景区,他们自己会有回扣。这两位游客坚持不去华清池骊山,只好从景区下来再到这里等车。

     在一个小停车场里,我们座上了正规的公交车。如果华清池兵马俑两个景点都想参观的话,选择先在华清池下车是有原因的,因为从华清池下车的人会很多,这样再去兵马俑的时候车上会有座位的剩余,没有座位是不允许上车的。如果先去兵马俑再去华清池,从华清池回西安的车便不好等,因为大部分人都是从兵马俑直接回西安的,座位得不到保证。




      我对华清池骊山到不是很感兴趣,之前也听朋友说不太划算,我还记得在北京开往洛阳的火车上认识的刚从台湾回来的姐姐说,华清池就是一杨贵妃当年洗澡的水池子,没什么可看的。


      这个肉夹馍摊位的老板是秦皇岛人,来临潼这边做小买卖,我们体会到了生意人的艰辛,但也从他乐观向上的心态中看到了希望。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无论日子过得多么艰辛,我们都要坚持下去。

      没一小时,去骊山的莎莎便下来了。他感觉不太划算,以至于连缆车的票都没拿走,不过在山上能看到华清池的全景。再等了一会儿,珣爷和汤同学也回来了,他俩倒是觉得华清池太不错,出了杨贵妃洗澡的池子,还有西安事变的遗址。




感受兵马俑的气势

      兵马俑这里修的已经十分商业化了,进入兵马俑景区之前会有一条商业街,这里和龙门石窟前的商业街很相似。兵马俑共有三个坑,其中最雄伟壮观的就是一号坑。不过与进入兵马俑之前的兴奋相比,当真正看见兵马俑后我并没有体现出异常的兴奋。传说中的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秘。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档在过洞中。


      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动力、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

      秦俑的设计者为了再现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他们不仅仅在于追求单个陶俑的形体高大,而且是精心设计了一个由8000余件形体高大的俑群构成一组规模庞大的军阵体系。那数千名手执兵器的武士,数百匹曳车的战马,一列列、一行行,构成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阵容。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还有的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跨马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鶡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看着这些被挖掘出来的兵马俑,的确感受到秦朝军队的威武。但更加钦佩这些将兵马俑碎片复原的考古学者们,没有他们就没有后来的兵马俑的展出。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是不来秦俑就不算来过中国。可见秦始皇兵马俑在全中国乃至世界上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来这里的外国人非常非常多,他们见到兵马俑大多非常兴奋,也许这是他们与中华文明难得的接触机会。拿起相机,随手一拍就拍到许多老外的身影,这倒是我在兵马俑的又一个乐趣。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兵马俑内部是空心的,头和身子是后接上去的,每个俑的脸都是不一样的,据说每个人在兵马俑里都能找到与自己相似的面孔。在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
























秦始皇陵

      从兵马俑秦始皇陵有免费的摆渡车可以过去,这多亏一朋友告诉我的,要不然不仔细看票还真难发现这一点。兵马俑的门票已经包含秦始皇陵了,所以比起以前要贵些。秦始皇陵很大,他的陵墓更像是一座山。秦始皇陵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秘密,这座陵墓的设计匠心独运,现在有些建筑的设计施工都是采取陵墓的创意的。



      地质学家根据卫星拍照的图片看:从骄山到华山工好像一条龙,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众所周知,自古就有画龙点睛之说。秦始皇陵周边有不少陪葬坑,但是比起兵马俑又逊色不少。我饶有兴致的抓了一块土,也算是触摸到了秦朝的土啊!

      据史书所说“使水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来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绝非任意,必定是按设计图有计划地营造,纵观历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难想象其中的关联之处。具体设计蓝图如何,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关于秦始皇陵的秘密还有待解决。不过最让我们惊奇的是陵墓的山上是有小道通上去的,我们一行几人不理会工作人员的阻挠,硬是爬了上去,虽然感觉有些怪怪的,但我们在陵墓上还是发现了不少的惊喜啊!



回民街的离别

     明天就要彻底离开西安了,最后一晚依旧要去回民街,在西安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要去一次回民街,因为这里的东西实在是太好吃了。在回民街南侧的竹笆市街上有一家樊记肉夹馍,据朋友说这里的肉夹馍味道也不错。在排队等肉夹馍的时候,我又听见了特别亲切的声音,那就是来自北京的老乡啊。我的判断力还是不错的,认识了北服毕业的李同学,在她的介绍下我还认识了广东的王哥和一位北京来的传奇大帅哥,说他传奇是因为他之前刚刚在海南岛骑车环岛旅行,后来又去了拉萨,现在又到了西安。出来旅行发现原来比我感想敢做的人有这么多,走出来看看世界才发现自己有多么的渺小。



    樊记肉夹馍的汁要多一些,味道也十分不错。一直对肉夹馍不太感冒的汤同学也改变了她对肉夹馍的看法。后来我又尝到了鲜榨的石榴汁,又吃了一个镜糕。晚上最后一顿还是在贾三灌汤包吃的。

      回到青年旅舍,发现今晚的宿舍非常给力,内间住进来了四个女生,屋外的香港大哥说今天可以开party了,可人家女生比较含蓄,早早的就把门锁上睡觉了。但我还是不舍得睡觉,尽管明天就要爬华山,尽管我已经困得不行,我还是在酒吧和朋友聊了很长时间的天。好想时间再慢一些,我能再多回味回味西安的美好时光。

 

明信片

      受到汤同学的感染,我也写了不少明信片准备寄给大家。汤同学的明信片非常精致,每张都有她自己的印章。还有一个肉夹馍的明信片,她还特意滴上肉夹馍汁后寄给朋友。我简单写了几张,不过我更想把我旅途的照片制作成明信片再寄给朋友,这样也许会有特别的意义。



    早上起来我们到钟楼邮局投递了明信片后便来到了那位广东宿友推荐的柳巷面馆。这里的面非常好吃,料在下,面在上。与宽宽的裤带面不同的是,这里的面都是细细的条状,他家的料拌的非常好吃,一碗面下肚,还有一碗面汤。俗话说原汤化原食,这顿美味的午饭正是成为我在西安的最后一餐。



10 后记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