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4:泉州 清源山 -晚晴室 -承天寺 -蟳埔街道

晋江
晋江 jinjiang
经纬度:118.556926
24.787913
旅游评分:4.1分
旅行费用:¥4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8-07 03:58
游记浏览:8

泉州是弘一法师最后驻锡之地,泉州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寻访那些与大师有关的遗址遗迹。当天行程的几个主要目的地都与大师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晚晴室是大师圆寂之所,承天寺是大师荼毗之地,而清源山则是大师灵骨舍利安放地之一。

清源山和开元寺,可称是泉州最为著名的两个景点。清源山位于泉州市北部,几乎可以算作市区的一部分,距离华侨大厦只有5公里的距离。吃完早饭出发,不到九点就已到山门,门票55块,这在5A级景区中可是相当便宜的了。

循路而行,入口不远处就到了老君岩。老君岩老君造像,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雕,为宋代雕刻作品。石像造型朴拙,而又自然生动,与四周环境浑然一体,雕刻刀法流畅,细节之处刻画细腻,显示出了极高超的技艺水准。老君双目平视,似乎在讲说着什么,只能靠各位用心体会了,而这也恰如《道德经》中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注意到老子左耳上的小洞了吗?《老子内传》记载,老子”耳有三漏“,不知道是不是指左右耳加在一起呢?

而关于此造像由来,民间有不少附会的传说,而《泉州府志》则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更显神秘。现老君岩景点内新修了”西出函谷关“、”孔子问礼于老子“、道德经等石刻,环境优雅。













继续向前,经振衣亭、石中居、千手岩、泉窟观瀑(投降,实际上是一处”泉窟“,一处”观瀑“两处题刻)行至弥陀岩。弥陀岩下为寺庙,庙门前有施琅(随从将士)所植莲雾一株,树龄已300余年;上为石窟,窟内有元代阿弥陀佛立像石刻。



原计划一直爬到清源天湖,可始料未及的是这山爬起来还是挺费劲的,走到将军岩后,估计继续上行后面的计划会大受影响,只得掉头下山。这里提醒一下自驾游的朋友,清源山停车场很多,在清源天湖附近还有一个,这样合理安排路线,车腿结合可以省很多力气(但不知道车进景区怎么收费的)。

从山门到环岛的道路旁是清源山各景点的图片,一路走过去,发现自己到过的景点少之又少,不免有些郁闷,只能怪自己计划做得不好,等下次有机会再补课吧。

打车到北门街牌坊前,进巷口七拐八拐过了一所高职之后来到泉州市第三医院。三院所在地原为温陵养老院,现仍保存着弘一法师圆寂之所晚晴室,不过业已改作办公之用。另存小山丛竹书院牌坊,”小山丛竹“匾额为朱子所书。



从三院出来,北门街对面就是华侨新村,这是一片建国初期为安置归侨侨眷建设的花园别墅区,现在很多已改成小资意味很浓的咖啡馆,环境优雅,闹中取静。午餐就在此解决。原计划饭后参观一下此地一泉州木偶头手工艺坊,想象中这是一处开放式的民间手工艺展示场所,没想到大门紧锁,看室内只是一普通民居,不免扫兴。行前曾了解了一下泉州当地的民间文化,如南音、高甲戏、木偶戏等,但时间安排上阴差阳错,一个也没能看成,成为此行一大遗憾。在此向同样有兴趣的朋友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南音在新门街芳草园附近有一泉州南音艺苑,每周五晚七点半有定期演出;泉山路(清源山脚下)有锦绣庄木偶艺术馆,但目前除接待团体游客外已无日常演出;泉州高甲戏剧团在侨乡体育馆对面海交馆旁,演出地点不详。如有机会,可以欣赏一下当地的民间艺术。

午饭后乘车前往承天寺。承天寺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又称月台寺,始建于五代南唐年间,北宋真宗年间赐名承天寺,历代高僧辈出。庙宇建筑规模宏大,气象森严。承天寺在文革期间曾遭严重破坏,后于85年由原寺僧新加坡宏船法师发愿筹资原址重修,现寺内建有宏船法师纪念堂及其师会泉长老塔院。寺内还有闽国铸钱遗址等文物古迹。而拜访承天寺的最主要目的则是寻访弘一法师化身之地。









不到四点从承天寺出来,打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蟳埔街道。蟳埔村位于泉州丰海路旁,随着城市化进程,现已改名街道。这里是泉州很有特色的一个渔村,当地居民多为阿拉伯穆斯林后裔。当地两个最为主要的特点一是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的蟳埔女,服饰艳丽,盘头插花;二是当地建筑多以海蛎壳为材料,称为”蚵壳厝“。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服饰已基本上只能在上了年纪的妇女身上见到,而蚵壳厝多已年久失修,倾颓残败了。不过当地一些新的建筑尽管以砖石为主,却仍保留了蚵壳为墙的做法,倒也别具一格。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