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29上午:开元寺—少林寺—海交馆 开元寺 -少林寺 -海交馆

福建
福建 fujian
经纬度:119.292277
26.08036
旅游评分:4.7分
旅行费用:¥2000元
景区类型 :27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7-26 10:34
游记浏览:38

   原定4月30日姐们发起了一个免费当导游邀市民游泉州的活动,旅游局带头帮忙转发微博,个别纸媒还私信询问我活动当真不收费?大结局我和旅游局被阿SIR请喝茶了。说是正值泉州*港事件怕我们被**分子利用,要求个人或团体出游人数超过5人须向有关部门报备,敢情结伴出游成非*法集会了?但是游记已经开篇,为了不成烂尾楼,为了不让各位看官怀疑我是旅游局的临时工,姐们还是自行游历了泉州的主要景点。

   28日晚上约了儿时的玩伴无鱼,29号早上7点我家路口碰头,8点之前免票进入开元寺,8点过后门票10元,这里是开元寺历史文化街区。另:转发少林寺微博,29日可以免费去山房领徽章,所以行程又增加了少林寺久违滴春游,兴奋滴起了个大早。不过快递不给力啊,天使保证29号能收到百度小齐,还是木有收到。在我游玩结束后它才姗姗来迟~~~~(>_<)~~~~导致姐们母亲节这周又带着小齐走了一次过场。

   临出门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在我和无鱼决定放弃这次出游,我都换上睡衣决定睡回笼觉的时候,雨停了。哈哈~天公作美。百度百科介绍下泉州开元寺,然后上图。http://baike.baidu.com/view/114509.htm

泉州俗语:站着要像东西塔,躺下要像洛阳桥

    泉州开元寺,为黄守恭献地所建,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该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3年),改名开元寺。该寺名僧辈出,寺内有名闻中的东西二塔等景观。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亦是“泉州十八景”之一。正门弘一法师题写的“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评价。 每个月的农历廿六,开元寺勤佛,西街就会禁止车辆通行,直到12点过后才放行,小时候这天都会跟着大人大清早去开元寺盛碗素面吃,那时的日子真欢快啊~

    中国佛教寺院,位于福建泉州市西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占地逾7万平方米。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布置。从照壁“紫云屏”开始,进山门后为天王殿,殿后建拜亭,亭前布置一片非常宽敞的大石庭,称为拜庭。两翼建东西长廊,中央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初建于唐,毁于元,明朝时重修。殿坐北朝南,面阔九间,进深六间,殿前建有大月台,建筑式样具有明显的闽南地方特点。在东西长廊外侧各建有石塔一座,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最初都为木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西塔改筑石塔,高44.06米;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又将东塔改建成石塔,高48.24米。两座塔均用花岗岩砌筑,平面八角形,高五层,除某些细部外,外观相同。两塔塔身石雕倚柱、柱头、斗栱、枋额、檐口皆忠实模仿木塔的形式。


    开元寺位于鲤城区西街,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的大雄宝殿有86根大石柱,叫做百柱殿,相传建殿时有紫云飘绕盖地,故又称紫云大殿。 

    开元寺最有名的是它的双塔,东为“镇国塔”,西为“仁寿塔”,它们高40多米,是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塔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双塔历经风雨侵袭,仍屹然挺立,它是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也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其中东塔被列为1994年“中国古塔”邮票四图案之一。




  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平平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开元寺何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呢?开元寺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 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 。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 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 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 :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代印度和 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 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三年(公元 1019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 1108年)敦炤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 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 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 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 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 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钱百万緡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 ,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

TIP:泉州高铁站可乘坐209路公交到开元寺西塔下,泉州晋江机场可乘16路公交到终点站威远楼,下车往钟楼方向走到钟楼十字路口右拐西街,步行5分钟可到。另1路、2路公交有经过开元寺站点。

住宿推荐:旧馆驿位于泉州开元寺所在的西街一条较为偏僻的巷子里,由传统的砖石四合院改造的小客栈,可以和熟知泉州掌故的年青客栈守夜人聊天,看连绵不断的红屋顶延伸到天际。只是客栈的格局比较狭小。客栈有手绘泉州地图出售。
地址:泉州西街187号,价位:40—120元不等,电话:0595-22390817  15805992957
交通:新车站坐2路车开元寺站下,中心站40路车开元寺站下,从西街书店旁的小巷直入20米左转就是。若是找不到就拨打他们的电话,会有人去接。

    旅舍周边便是旧馆驿历史文化街区。网上找了张图,这家门脸有点意思,毛主席万岁。

    你知道泉州古城的“圆心”在哪里吗?藏在西街的井亭巷,名字就叫做定心塔,也叫城心塔。位于鲤城区西街井亭巷69号,始建年代无考,明万历元年1573重修,塔高约4.5米,楼阁式五层五檐,平面呈八角形,塔身红砖砌筑,外涂石灰,每层各错开设佛龛四个。下有花岗岩砌筑的塔座,依稀可见“南无阿弥陀”五字。改天专门去找找,先用罗密欧叔叔的图撑下场面。

    9:00开元寺出来,沿着西街可以经过一家百年老店#西街阿佛润饼#,清明时节你能看到顾客通宵达旦的排队买润饼,一年有九个月的淡季,阿佛仍坚守着闽南传统小吃。润饼莱是家乡菜,有润饼就有团聚的笑声。【亚佛春饼。百年老店】电视台纪录片《润饼老店》获得第13届中国电视外宣彩桥江短片一等奖!本片几年时间记录一个百年老店的酸甜苦辣兴衰发展,关注了一个传统小吃阿佛润饼店遭受的生存考验,让我们真实感受了小人物的人生际遇和坚守精神。

    继续前行,达到泉州影剧院,里面有家#西街螺仔芬#很有名。泉州影剧院的螺仔芬是最纯正的泉州特色田螺,他们是加锥螺,捞熟置凉后加入花生酱摇匀即可。据介绍,螺仔芬是位美丽姑娘的名字,只是现在她已年近70,目前店面已由她儿子管理。个人不太懂得吃田螺,总是吸不出田螺,所以网上找了陈英杰拍摄的图片。

    西街继续直走,到达钟楼,往东街方向,在东湖路侨乡体育馆与湖美大酒店之间那条路左拐前往泉州东禅少林寺。钟楼往中山北路方向,你会看到中山公园旁的威远楼(北鼓楼,谯楼)与钟楼遥相呼应。姐们个人很喜欢夜晚在钟楼附近吃蓝氏的黑米肉粽(花生酱、甜辣酱)、牛肉羹(姜丝、小葱),然后下一站坐在LE TEA二楼阳台上,吃着朱古力绿茶甜筒看着十字路口车流穿梭,俯看夜晚打灯的钟楼,犹如奥特曼一样富有喜感。LE TEA这个店原本是老记面线糊,现在搬到南俊巷新府口了,凑巧的是南俊巷那家斜对面也是一家LE TEA。

#LEA TEA#:推荐朱古力绿茶甜筒,5元

#面线糊配油条、菜果#是泉州的特色早餐。
泉州自助游图片

    泉州钟楼是1934年建设东西街十字路时建的标准钟楼,于次年完工。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具有欧洲风格。泉州钟楼与东西塔、谯楼等成为古城独特的景色,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目前,钟楼的钟由机械钟换上石英钟,钟楼还装上了节日灯,夜幕下的钟楼放射出新的光辉,更加灿烂夺目。

#蓝氏钟楼肉粽#推荐黑米肉粽(花生酱、甜辣酱)、牛肉羹(姜丝、小葱)

泉州少林寺,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也称南少林寺,位于泉州清源山余脉东岳山下。天坛之旁,南少林寺遗址仍依稀可辨。泉州南少林寺是一个庞大建筑群体,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伊斯兰墓地。现存的东禅少林寺仅是泉州南少林寺的一小部分。自唐龙朔元年(661)前后,“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清源山麓“,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诏焚少林寺”,一千一百年间,泉州少林寺经历了三兴三废的历程。 

TIP:刺桐北路,侨乡体育馆后面,过湖美酒店、再过铁路桥,然后左转上坡道,再左转,道路视线不佳,交叉路口要小心驾驶并提前鸣笛,最后岔口才有路标(路标河南省全省都有指向嵩山少林寺的路标)。

    这是我第二次来少林寺,第一次是前几年导游证年检,旅游局安排我们来参观,那时的少林寺还在恢复重建中。今天主要去春萌山房领“少林”徽章,阿鸿居士向我们展示了重庆西少林寺的规划图,吃了师傅自制的油柑,喝着师傅泡的茶,写下禅院寄语。







TIP:泉州市内乘坐41路公交车到侨乡体育馆站下车,再步行上山,也可打的前往。免门票。

    10:00原路返回至侨乡体育馆,斜对面刺桐饭店隔壁就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位于东湖街,再往前就是东湖公园。内容改天再补上。

TIP:交通线路:17路、19路、27路公交,开放时间:8:30~17:30

    百度百科简要介绍一下: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1959年创建,新馆于1991年建成。它的外型象一艘扬帆起航的大海船,内设有“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民俗文化陈列馆”和“中国古代船模馆”等四个展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泉州海交馆,是中国惟一反映航海交通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它以丰富而珍贵的海外交通文物,反映了中世纪的东方大港--刺桐港的发展历史,体现了泉州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讴歌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悠久而辉煌的海洋文明,是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泉州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及旅游参观的重要景点之一。

【天使在元代乔装穿越泉州】@刺桐之泪分享:它在1905年以前被砌于泉州府学前奏魁宫的西墙上,被称为“蕃丞相”。其实这是一方制作于元代的四翼天使石碑,一位长相很中国化的四翼男性天使,头带乌纱帽趺坐在道教的祥云上,背后长着基督教天使的翅膀,手持东正教标志的十字架,脚踏道教的祥云,有着伊斯兰教的尖拱式外形,几条随风舞动的飘带颇有佛教风!充分体现多元宗教文化的融合。

    下图印度教石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在泉州东门出土的古印度教寺庙——番婆寺遗存。海交馆部份是复制品,原件保存在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图中的两根石柱也是复制品,原件就在开元寺大殿后面,是郑芝龙重修开元寺时将他们用上的,据记载,泉州在元时曾拥有婆罗门教寺庙十多座,信众数万!

    11:30参观完海交馆,出来刚好午饭时间,街对面的龙潭饭店猪脚煲很出名,推荐。 

#龙潭饭店#:推荐猪脚煲(里面有芋头、香菇、蒜蓉)配青菜、白米饭,经典~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