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龙门石窟

河南
河南 henan
经纬度:113.650219
34.753763
旅游评分:4.4分
旅行费用:¥20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8-10 09:03
游记浏览:14

龙门石窟

1.    通:从关林火车站下车坐961元(龙门大道太康路口下车不动换乘)→811.5元(到总站)=2.5/人,总共40分钟路程。出租,三轮都有,出租不打表10/人到龙门石窟,我觉得还是做公交方便,省钱,也挺快捷的,道济到站就问,如果没有人,他就不停车了。只有关林火车站需要等10分钟,其他的都没等多少时间车就来了,车很多的。有快车和慢车之分,上车问他一下。

2.注意事项:门口有卖菜饼的,第一家3元,往里面走就2元了。园区里面积较大,游玩时间较长,需要准备点零食。

3.游玩时间:4个小时,还一直走着,没停留,感觉就是气势恢宏,值得去。

4.门票:120

5.游玩路线:大门→西山的七大窟→东山石窟博物馆→香山寺→白园→出门回到下车点等53(快车11站)→小吃街

  

 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今天,我们就来到了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古称“伊阙”,东西山矗立两岸,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据说隋炀帝杨广登山时,远远望见了伊阙,就说,这不就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不是不知道,只是在等陛下您说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而建,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石窟,就是石壁上开凿或天然形成的石洞,以前用来藏身或藏东西,后来因其质地坚硬,不宜风化、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雕刻,就用来做佛教用地。

千百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盗凿、毁损等原因,龙门石窟遭受了较严重的破坏。据统计,被严重破坏的洞窟有96个,佛、菩萨、弟子头像被盗262尊,毁坏其它各类造像1063尊,毁坏浮雕、碑刻40多处。面对这些被破坏得千疮百孔的石窟雕像,无不令人心痛、惋惜、倍感遗憾。可是卢舍那大佛及其身边的菩萨、天王、力士还能基本完好,这要感谢附近的居民,用生命对抗日本的三光政策,阻止偷盗者的破坏。龙门石窟即是龙门人的骄傲也是贫穷的根源,因为龙门石窟特殊的地位,国家关停了所有影响、污染、破坏佛像的工厂、矿场,就连铁路公路也都搬迁,当地居民只能靠种田和摆摊生活。不过,龙门人提起石窟大佛,依旧倍感骄傲。

景区入口这座大桥是龙门桥,1960年动工修建,1962年建成通车,全长303米,它是仿河北赵州桥而建,是一座三孔空腹式石拱桥,桥上的“龙门”二字是陈毅元帅题写的。龙门大桥原是一座公路桥,但为了减少来往车辆对石窟所造成的粉尘、噪音、震动的危害,20034月龙门景区实行了封闭运营,也对龙门大桥实行了美化、亮化,使这座原本车水马龙的公路桥变成了一座游人如织的观赏桥。1995年焦枝铁路复线洛阳龙门段建成通车,龙门隧道向保护区外迁移700米,从而减少了火车震动对龙门石窟文物的影响。前方就是龙门石窟的北大门,它是仿汉代的双阙建筑,上面“龙门石窟”四个字是郭沫若先生的笔迹。洛阳龙门石窟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它位于洛阳市新城区六公里处,这里是两山夹一水的地形,河以东是香山,河以西的是龙门山,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面对旅游图介绍:

龙门石窟大大小小的佛龛有2100多个,石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分布在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艺术家们把佛的庄严肃穆,供养人的虔诚宁静,表现的淋漓尽致。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又因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所以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古阳洞、宾阳三洞、莲花洞、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等。 

一、(在潜溪寺) 

  这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清代时洞外修建有木构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称“斋拔(fú)堂”。窟内洞顶有一朵潜刻大莲花,洞内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迦叶,苦行第一,阿难,多闻第一)、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 

二、(在宾阳洞) 

  我们通过潜溪寺后,在路旁右侧有一敞口石龛,上面写“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草书石匾。这是北宋一个仕途落魄,以隐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赏识的道士写的。我们看过石匾,南行数十步,进入一座幽静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传说是取吕洞宾,号纯阳的最后两字命名的其实是出自《尧典》“寅宾日出四个字,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此洞建造用时最长24年,用工802366个,却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的。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别呢?请大家跟我来,我先从宾阳中洞给各位讲。 

  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窟顶为一朵浅浮雕的莲花。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他原是古印度国的一位王子,与我国孔子大约生活在同一时代,比孔子要年长12岁。他在29岁的时候出家修行,经过六年,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由于当时北魏社会崇尚以瘦为美,所以,洞中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时期的平直刀法。释迦摩尼结跏跌坐(两脚交结,脚背挨着左右股上),褒衣带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叫说法印,各种手势代表佛的不同身份。本尊坐前有两只昂首挺胸、姿态雄健的石狮。胸毛左右分别向后披,这是北魏雕刻狮子的特征。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眯眼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南北两壁还各有造像一铸,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带袈裟,立于莲花宝座上。可惜的是,两菩萨的头像已经被盗,现收藏于日本博物馆。

在宾阳洞诸像的后壁上,雕饰着众菩萨、弟子闻法浮雕像。窟顶做穹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能歌善舞、满身香气的美丽仙人即飞天。尊为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在它左边是过去世燃灯佛,右边是未来世佛弥勒佛。其实在洞中有两幅壁画可谓精美绝伦,就是在洞口内壁两侧,原各有一副大型浮雕分别是《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展现当时宫廷佛事活动的场面,可惜这两处浮雕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走,现存美国博物馆。

  宾阳南洞是魏王李泰为生母长孙皇后祈冥福而作。在宾阳中洞外南侧,有依崖镌刻的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阙佛龛之碑》,此碑文已严重腐蚀,难辨其文。宾阳南洞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

宾阳南洞原为北魏雕凿,由于宫廷发生内乱而止。故半途而废。该洞是北魏至初唐的过渡洞。该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高8米多,脸型稍长、嘴唇厚大、颈有横纹、胸部隆起。木尊两侧侍立二弟子,其中左侧的摩诃迦叶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严谨持重、深谙世故。他是释迦摩尼的第一弟子,称苦行第一,右侧为阿难,称多闻第一,释迦左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璎珞厚重,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洞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150余个佛龛。

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左右两侧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

 摩崖三佛龛地处西窟,凿造于武周时期,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题材,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但是这组造像却展示了,一块石头变成一个顶礼膜拜的神佛的制作过程。

三、(摩崖三佛龛)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即弥勒),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虽然这组造像是半成品,却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四、(前往万佛洞) 

  我们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即可看到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莲花藻井周围刻“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云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两个题记互为补充,说明发愿造像的原因。大监为宫中的女官。因该洞为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则天,因洞雕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万佛洞” 

  该洞主佛是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莲花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这种手势说明阿弥陀佛在向弟子说法,故称“说法印”。莲花座中间雕刻四个赤膊、筋肌突起、体态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崖壁上雕刻有54朵莲花,每枝上坐一菩萨,姿态生动、富于变化、造型别致、独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唐代宫廷的乐队。或吹、或弹、或舞,彷佛会奏出优美的旋律。将唐朝宫廷中的舞乐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真可谓工匠们的神工之处。 

  以前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是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盗。现存于美国博物馆内。 

五、(在莲花洞) 

这里为什么叫“莲花洞”呢?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这不多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释迦高6米(为立佛)。两侧为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其左的伽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显示着艰辛跋涉、风尘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执锡杖,这是龙门石窟造像中所独有的。莲花洞南北两壁上方有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确实为龙门一绝。

洞口北侧上方有一块平面下凹的碑记,上刻两个大字“伊阙”,说明龙门的原称。 

六、(往奉先寺) 

  在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卢舍那其实就是大日如来,就是释迦摩尼佛,因为佛有三身,报身,应身,法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报身长期修行获得之身;应身超度众生显现之身。卢舍那是报身佛,意思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 

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要数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了。奉先卢舍那大佛,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为什么不零不整偏偏是17.14米呢?其中暗藏不少玄机:因为7是佛的数字,天的数字,佛语有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看,这17.14米,包含了一个10,意十全十美,而14拆开正好是两个7,再加上第一个7,就有三个7了,拥有三个7的卢舍那大佛就是无限大、无限尊崇,功德圆满了!您看,她的嘴角微微上翘,目光下垂,略作俯视态,两道弯眉如钩似月,满脸的笑意,一派慈眉善目的神韵。无论您从哪个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会和您有所交流,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他是唐高宗武则天亲自任命督办的。为此,武则天还捐出脂粉钱二万贯。而当地更是传说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的化身。一般说来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这却女性化,这是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需要,别出心裁,破天荒将卢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妇女特有的形象。可见卢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

另外大家看卢舍那两侧站立的二弟子,左为迦叶,严谨庄重,饱经风霜;右为阿难,聪明温顺,擅长记忆。他们的旁边分别站立的是菩萨、天王、力士以及供养天人,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个奉先寺造像主次分明,既注重形式美,又注重准确表达思想内容,与自然混合,夺人心魄。

七、(在古阳洞)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造像最集中的一窟。这里的造像,由北魏前期粗旷、雄健、挺实变为清秀、美丽、开始摆脱前期的作风。面部表情刻画也由严峻变得比较温和,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阳洞的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造像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及雕刻艺术的最珍贵资料。魏碑中《龙门二十品》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所以千百年来为书法家所称道。 

八、药方洞 

药方洞开凿于北魏时期,唐代在窟门壁面上刻有140多种传统的中医药方,所以得名药方洞。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药材在农村都能找到。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

九、香山寺  

香山寺与东山石窟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与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龙门东山又叫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这1400多年的历史中它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修复。其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香山寺的再兴竭尽了全力。约在金人南侵后,香山寺因久无僧居而变得荒芜了 。到了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学政汤佑曾、知府张尹、知县吴微等出资对香山寺进行了第四次修复。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历到中岳封禅,至洛阳巡游龙门香山寺,感怀赋诗:“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自古才华地,当秋罕跸间。”并在寺院后建御碑亭。由此可见香山寺在众多寺庙中的地位。如今,为了实施“旅游强市”战略,拓展龙门石窟景区的观光项目,丰富香山寺的文化内涵,提升香山寺的旅游品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洛阳市委,市政府及龙门石窟管理局于2003年上半年对香山寺进行了第五次改造。该改造工程从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历时100天,创造了我国寺院建设速度之最。新香山寺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保留、保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 

香山寺-蒋宋别墅  

1936年,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辰,地方政府选择此地,建了一幢两层小楼,被称为蒋宋别墅。1936年的“豪华别墅”,在三十年后一度成为杨成武将军的软禁之所。1968年的3月底,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将军,因受林彪集团迫害,被秘密关押在香山寺。将军和家人在小楼内度过了失去自由的几个春秋。200748牡丹花会期间,龙门石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在香山寺举办了“绒马征程------杨成武将军事迹展”。

十、白园  

位于东山(香山)北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眠之地。白园布局合理,体现“墓如其人,园如其人”融地方特色与自然为一体,古朴典雅,曲径通幽。园内主要景点为青谷区、墓体区、诗廊区等十余处,白园自建成开放以来,为龙门景区增添了新的景观。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