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祭祀场所---天坛公园

北京
北京 beijing
经纬度:116.393525
39.969654
旅游评分:4.3分
旅行费用:¥20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10-21 22:35
游记浏览:7
游记目录:

行程:

积水潭地铁站2号线到雍和宫转5号线到天坛东门依次游览祈年殿、回音壁、圜丘,然后折回东门

景点:天坛

天坛是北京“天地日月”诸坛之首,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一座典型坛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每年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孟冬祀天。无论从架构、力学还是美学角度来看,天坛都是出类拔萃、举世无双的建筑杰作。现已辟为公园开放,昔日的皇家坛庙现已成为北京市区富有特色的旅游公园。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占地273公顷,面积占整个崇文区的1/4。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有垣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有斋宫、圜丘坛、祈年殿、长廊、万寿亭、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和古柏等名胜古迹。




长廊

俗称72连房,位于祈年殿东面,共72间,为曲尺形连檐通脊式一面暖房,北面砖砌,南面辟大窗门。祭馔牲俎要经过有屋顶的长廊送至祈年殿,长廊西端至祈年殿一段没有屋顶,祭祀时要搭棚帐,因此这段路面有搭棚帐时用的柱穴。长廊东端有宰牲亭,长廊中部北面有神库5间,神库西面为神厨。神库门前有井,称甘泉井,水味清甜,祭天的供馔和糕点全用此水调制。





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   


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  



























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12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12时辰以及周天星宿。





皇乾殿亦称祈谷坛寝宫,位于祈年殿北面,为存放皇天上帝神牌之处。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天库,原为6间黄琉璃瓦顶;嘉靖二十四年(1545)重建,改为5间,命名皇乾殿;清乾隆时又改覆蓝瓦。现为5间,座于汉白玉石栏围护的台基上。




















燔柴炉,是以绿琉璃砌筑的巨大圆形砖炉。祀天大典开始时,先置一刳净牛犊于炉上,用松枝、苇把燔烧,以迎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祀典礼成,皇天上帝神案上所列一应供品和祝帛均恭运炉内焚化,皇帝也需一旁恭立、目视,称“望燎”。

燎炉是用于焚化供品的铁炉,这里的八座燎炉位于燔柴炉东北方,分别焚化祭祀配位即清朝前八代皇帝神位前所陈放的供品







九龙柏

天坛内有松柏万余株,其中树龄在300~600年以上的约有2,600多株。相传于1,420年所植的九龙柏,高10米,胸径1.2米,树干表面凹凸花纹似群龙绕柱。

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座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






皇穹宇 皇穹宇是供奉圜丘祭祀正位配位神版的场所,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殿高19.2米,直径15.6米,单檐蓝琉璃筒瓦圆形攒尖顶,鎏金宝顶,崇基石栏,东西南三面有台阶各十四级,南面丹墀为二龙戏珠浮雕。





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东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



回音壁

亦称传声墙。为皇穹宇外的圆形围墙。墙外和墙顶覆琉璃瓦,墙高3.72米,周长193.2米,内径61.5米,墙内壁为磨砖对缝砌成,弧度十分规则,表面及其光滑。若两个人分别在东西配殿后面北而立,一人挨墙说话,一人贴耳于墙细听,无论说话者声音如何小,对方都可清晰地听到。










皇穹宇由环转十六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gong,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gong和藻井跨度在我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





三音石为皇穹宇前石陛下甬道的第三块石板,会产生“人间私语天闻若雷”的回音现象。若人站在此石板上,敞开殿门,将全殿门窗紧闭,并使殿门到正北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然后面对殿门说话,就可听到两、三声回音,声音非常洪亮,站在殿外任何方向都可听到。




圜丘位于天坛的最南端,外面有二层圆形围墙,中间是三层圆形石坛,上层地面四周环砌台面石,中心一块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18块,依次往外每圈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







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




七星石位于祈年殿东南、长廊正南面广场的草地上,仿北斗七星排列,共八块顽石,石面刻云纹图案,建于明嘉靖年间。

七星石在长廊东端的广场上,有八块巨石。传 说明代建都北京时想寻找一祭天场所,一天夜里, 天门大开,北斗七星落于此地,于是在此建天坛祀 天。其实这些石头极为普通,明嘉靖九年( 1530 年),有一道士说这里太空旷,不利于皇位和皇寿,就设七石镇在这里。清朝又在东北方加一石 头,表示不忘祖籍。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