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天> 古与今,雅与俗,从杜甫草堂和武侯祠到锦里(一) 成都 -杜甫草堂

资阳
资阳 ziyang
经纬度:104.628744
30.15093
旅游评分:4.1分
旅行费用:¥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7-28 13:43
游记浏览:18

   今天下午5点的飞机去九寨沟,所以可以利用白天的时间去参观杜甫草堂,武侯祠和锦里。在下榻的凯宾斯基饭店吃过丰盛的中西合璧自助早餐,我们即驱车前往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的杜甫草堂。停车场内虽然拥挤,但也不难找到停车位置,可能是我们来得较早的缘故吧。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当年他来到成都时,觉得这里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建了“成都草堂”。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来向当地的社会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300亩。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

    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史堂内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出诗史堂,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

    “水槛”与 “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

    再向前,就是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的“茅屋景区”了。一看到茅屋顶,眼前立刻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情节。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







成都图片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