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青年(1) 太原 -柳巷

西藏
西藏 xizang
经纬度:91.11764
29.661051
旅游评分:4.8分
旅行费用:¥5000元
景区类型 :27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10-06 07:24
游记浏览:14
游记目录:

2014年08月31日~09月2日                  太原

旅行总是会出乎我的意料,比如刚出发的时候,我并没有想过可以吃到这么多美食,再比如这次和他的见面也是我没有想到过的。旅行途中我很少计划,也就谈不上计划外。
他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对任何事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学生时代显的有些格格不入。我们几乎没有交集,很少联系。后来我组织班里的一场晚会,请他当主持人。那一段时间我们经常在一起改稿子,编剧本,排练。因为上课没有时间,经常是在下课的时候整个策划组的人一起讨论。也就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开始慢慢的熟了起来。但还没有像我和我的这帮兄弟这样熟,熟到可以共喝一瓶水,可以抢着买单。
直到毕业我们也没有单独吃过一顿饭,只是相互留了个电话号码,加了微信。
几年来,我们很少联系。但我经常在朋友圈看到他发的各种状态,失恋,失业,找工作难等一大堆问题。时不时会感觉他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被打趴下了之后又卷土重来。
打通他电话的那一刻,我很侥幸。侥幸这么多年,他还没有换电话号码。接通他电话的那一刻,我很庆幸。庆幸我还算他的一位朋友。
“春儿,你在太原吗?我刚刚搭车到的太原。”          
“在呀,你这么快就太原了?你在什么位置”
“嘿嘿,遇见的好人多,就顺利了一些。我在火车站这,离你那远吗?”
“不远,等着我去接你。”
“好的,那实在太麻烦你了”
“切,麻烦啥。我这地方小,只要你不嫌弃我这就行。”
“有啥嫌弃的,有个地方躺就可以。”
“那行,你等我一会儿,我坐出租车过去。”
我的周围有几家小饭店,门口也摆满了座椅。旁边还有一家卖烤面筋的小摊,没看到有人买,看着一地的钎子心里合计应该是味道很好。点了五串面筋,一瓶太钢汽水。坐在那吃着面筋,等着春儿。
烤面筋的做法看似少,但讲究却挺多。把面筋串放在炭火上烤,均匀的翻动着。当面筋微微发焦时,刷上酱料,就大功告成。别看做法简单,想要口味好其实并不容易。首先是面筋需要劲道要有嚼劲,而不是软塌塌的。其次就是这火候很重要,火不能太急容易糊,也不能太弱不容易熟。最后就是这酱料,不能太咸更不能没有味道。这家的烤面筋味道一般,面筋特别劲道,或许这跟山西的面食有关。
喝着太钢,吃的面筋,也不觉得时间过的慢。

看到他走过来,我迎了上去拥抱他。他还是那个样子,几年来变化不太大。几句寒暄之后,就坐上出租车。
大概二十分钟左右,我们下了车。下车的地方正在修路,尘土飞扬。我们又走了大概十几分钟,走进一条胡同,随处可见“旅店”“出租”的字样,与灯红酒绿的招牌相互响应。往里走看见三层小楼,周围全部都是这样的建筑。跟火车站的前高楼大厦完全两个世界。
他见我一脸疑惑,就主动给我介绍起来。“这个地方叫城中村,顾名思义就是在城市中有农村。造成的主要原因就是有一些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跟不上城市高速发展的步伐,流离现代城市管理之外。虽说城中村的环境不好,条件也差。但是房价便宜,刚好适合我们这样刚毕业的大学生。”
他指着旁边跟我说:“这间是厕所,还算干净。另一间离我住的地方近,但是卫生比这还要差是旱厕,你可要做好心理准备。”
说话间的功夫,我们又拐进一条胡同。刚进胡同就有一股呛人的味道就迎面袭来,恶心我差点想吐。
走了二十米左右,面前是一栋三层小楼。他熟练的打开一道铁门,刚进门右转第一间就是他的房间。
这间屋子大概有十平米,水泥地面,一张单人床占去小一半的空间。一个床头柜放着电脑,旁边还有散落的零食。衣服被挂在窗边的一个衣架上,交错有序。门旁边有一个水桶,接着水龙头流出的水,那是给他提供生活用水的来源。如果把水桶拿开,刚好可以躺下一个人。
放下背包,套了件厚衣裳跟他出去吃晚饭。七拐八拐进了一条巷子,两侧都是各类面食的小餐馆根本看不过来。也如数家珍般的跟我讲着各家的特色,让我选择在哪家吃饭。在各种刀削面,合捞面,锅盖面的招牌中,我看到了一个招牌上写着“铁锅闷面”。这个面我没有见过,倒是想尝尝什么样的一个味道。
不大的餐厅,里面坐满了人。几乎每个人面前都摆着一个黑铁锅,或许这个就是铁锅焖面。介于他对这比较熟悉,就把点菜的机会让给他。他倒是不含糊,点了两道菜,两个铁锅焖面,还有两瓶啤酒。
他知道我的旅行自称为食游记,以吃为主,基本不玩。想带我多吃些太原的美食,也多逛逛一些有特色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小吃的种类也比较全。比如柳巷正在举办面食节,全国各地的面食都会汇聚在这里。还有这几年,特别火的平遥古城。他说的认真仔细,我听的天花乱坠。
服务员把两个大铁锅放到了我们的桌子上,打断了我的天马行空。

我仔细打量着这份铁锅焖面,黑铁锅直径大概有二十厘米。里面乘着金黄色的面条,还有几根扁豆,几块排骨。尝了口面,很劲道也挺入味。再尝了口排骨,肉不柴但挺咸。在春的建议下,我加了些陈醋。醋没有那么酸反而有种香味,将整碗面的口味都提高了不止一个档。

“这道菜叫栲姥姥?”
“没错,是叫栲栳栳。”
他给我解释是木字旁的,栳。不是女字旁的,姥。
我向春确定几遍,这菜名确实是土豆片栲栳栳。我让他给我讲这栲栳栳的来历,他只是说跟面筋差不多,然后跟炸酥的土豆片一起炒。见他说话底气不足的样子,也没继续追问。
后来我上网查了好多资料,才搞明白了这件事。原来这所谓的栲栳栳,其实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因它的形状很像“笆斗”,也叫“栳栳”。这栳栳是用竹条或柳条编织成的一种上下粗细一致的圆框,形状像斗。是农家专门用来打水或装东西的一种用具。
而这土豆片栲姥姥,是最经典的吃法,也是最平常的吃法。把土豆片炸酥,然后再和这栳栳一起炒,口感的确和炒面筋差不多。

相对于前两道菜,这道回锅肉我再熟悉不过了。家附近有一家川菜馆,招牌菜就是这肥而不腻,入口浓香的回锅肉。特别爱吃,基本每个星期都去吃,百吃不厌。后来我上大学,每次回来都要特别光顾他家。到现在也经常去吃,特别喜欢这个口味。虽说这道菜跟东北没什么关系,但我在看来也算是一道家乡菜,有着美好的回忆在里面。
可我看着眼前的这道菜,洋葱,木耳,怎么看都看不出来川菜的影子,更别提美好的回忆了。尝一口实在太一般了,虽说我没有那么挑剔。可是这也太玷污,我心里美好的回锅肉了吧。或许山西的回锅肉就是这个口味,毕竟跟四川还差个千八百公里呢。
结账的时候,他抢在我之前结账。跟我说:“我不管你这几天你这么请我,但这第一顿一定要我请你。”
我心里有点酸酸的,被他直言不讳所打动。我跟他真的没有熟到这样的程度,我来太原麻烦他,本来就是我欠他的人情。我理应请他吃饭,更何况我还跟他睡在一起。本来不大的地方,这回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或许到了该吃夜宵的时候,这条小巷比我们来的时候要热闹的多。
回到他的房间,我就开始整理起来。先把水桶拿到门外去,不然我就要搂着水桶睡了。在水泥地上铺上我随身带的防潮垫,然后钻进睡袋里。
刚刚好,可以躺下我。他躺在床上,离我很近。感觉特像是大学寝室那种上下铺,没聊几句就睡着了。
多亏防潮垫隔着冰凉的水泥地,不让我裹在睡袋里也觉得凉。虽说我备的是棉睡袋不及羽绒睡袋保暖性强,但也是棉睡袋中的加强版。厚度也比正常的要多出一倍来,以至于我没办法把睡袋装进背包中,只能外挂在外面。后来住青年旅社遇见的背包客,准备的都是羽绒睡袋,放在背包里面好生羡慕。既方便携带,又保暖。
睡的还算可以,谈不上舒服。只要有个地方躺,避风躲雨就够了。
第二天自然醒,一看表都快中午了。想起昨天吃饭的时候他说带我去柳巷,那里还在办美食节。赶紧卷起睡袋防潮垫,把水桶拿进来,用最快的速度洗漱。
刚出门就被迎面而来的厕所味呛的直反胃,本来挺美丽的心情,被搞的连吃早饭的心情都没有了。
做了一段公交车,到了特别繁华的商业街。跟城中村比起来,这里简直就是天堂。两地距离不超过二十公里,坐公交车也不过十几分钟。要不是亲眼所见,真的不可能想象到在省会级城市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他带我进了一家小吃城,装修有种田园气息。他很少来这样的地方吃饭,只来过一次这里,觉得味道不错,另外小吃也挺全的。我基本把他家招牌菜都点了一遍,特色菜也点的差不多。一来是想尝尝没吃过的菜,二来是想请他好好搓一顿,感谢他提供的小屋。
菜依次上齐,摆了一桌子。
口水鸡,湘西臭豆腐,热干面这些比较有名的小吃是必然会出现的,像鸡汁豆腐串,酥炸藕盒,珍味豆皮这些我虽然都没有吃过,但还是想尝尝。

有一段时间,对口水鸡已经到达着迷的程度,一个星期要吃五六次。还是家附近的那家川菜馆,口水鸡做的一流。鲜香嫩爽的白砍鸡,沾上这红殷殷的油泼辣子,咬上一口麻辣香嫩,麻到舌头发抖,辣到喷火。绝对是陪米饭的神器,吃掉一大碗米饭绝对是特容易的一件事。眼前的这一道口水鸡,鸡肉浸在红油中已经微微发红,几片菜叶,扔上几片泰椒段算是装饰吧。夹一片鸡肉沾上这红油,就连这鸡肉上淋的芝麻也觉得多余。吃不出来香嫩的感觉,只有微微的麻辣的刺激着舌尖。
喝了口水,漱了漱嘴。不太想让这劣质的麻油,破坏掉后面的好味道。

相对于口水鸡这道菜的口味更重,就是这湘西臭豆腐。我不想掩饰太多,曾经我特别喜欢吃这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它也曾经是我招待朋友的拿手好菜,所以很少去外面吃。知道它本身就不卫生,再加上电视上的报道,对它礼让三分。但是这份湘西臭豆腐,跟我之间吃过的臭豆腐完全是两种做法。加上花生碎和榨菜末,就连这臭豆干浸在酱汁中都显着是在微微散发着臭味。夹上一块臭豆腐沾上酱汁,一口下去没有浓郁的臭味,酱汁也不咸,配上这花生碎反而有一种独特的香味。还算很满意,毕竟这样的做法还是第一次吃。
虽说山西是面食之都,但原本刀削面中国十大面条之首的称号,却被这热干面无情的夺走。别看我是东北人,我对面条的爱远远超出我对馒头的爱。

这份热干面看着还不错,拌匀芝麻酱吃上一口。这味道是那么的熟悉,又吃了几口终于想起来了这个味道。
上大学的日子,学校的食堂有一家只卖热干面的档口,老板武汉人不只面做的好吃人也好,尤其跟我也聊得来。经常我们一口一口“青红帮”叫着,不好意思问他什么意思。那天上网一查,妈蛋!没吓死我。后来有一天,边吃着面边听他用武汉话跟我讲关于青红帮的故事。虽说我听不懂,但我吃面吃的认真,已经达到了添碗的地步。最后我也终于明白了,原来跟我们东北铁子是同样的意思,就是铁哥们。
现在我还特想着食堂里的这家热干面,是我吃过最正宗的一家没有之一。每根面条虽看似纤细,却根根劲道有力,色泽黄而油润。把芝麻酱拌匀,每根面条都裹满香醇浓郁的酱汁。虽说现在吃的这份热干面味道很接近食堂里的那家,但还是差一点。不知道差在那,或许是我太矫情。

鸡汁豆腐串,鸡精味道特别重,豆腐串硬邦邦的像是风干了好久。

看似金黄的酥炸藕盒,味道实在一般。

珍味豆皮跟这些比起来倒是比较特别的一道菜,煎脆的豆皮里面包着米饭。咬上一口酥脆掉渣的豆皮,配上软塌塌的米饭,算是绝配。
吃的饱饱的,看到春撑的直打嗝。
出了餐厅,又走了几条街道。路过一家老字号甜食店,因为刚刚吃过,准备一会儿逛完柳巷,再杀他个回马枪。
柳巷在山西地位就像中央大街在哈尔滨的地位,也如同中街在沈阳的地位。或许他们的故事足够精彩,但在柳巷的传说面前都暗无光色。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