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下)】三个人顺利会师迎来晴空 圣索菲亚教堂 -犹太新会堂 -犹太总会堂 -犹太中学旧址 -鞑靼寺 -中央大街 -防洪纪念塔

黑龙江
黑龙江 heilongjiang
经纬度:126.53411
45.833943
旅游评分:4.5分
旅行费用:¥50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10-19 14:53
游记浏览:16

 

【第四站】圣索菲亚大教堂

 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又称为·索菲亚教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1912年改建成砖木结构教堂。1923年9月,·索菲亚教堂易地现址进行第二次重建,由俄罗斯建筑师克亚西科夫设计,历时九年,1932年落成。 

我们从兆麟街下车,才转了一个弯,索菲亚便这么与我们不期而遇了,同时不期而遇的,还有漫步在雨中悠然自得的汪汪同学。三个人胜利会师,好像一下子就安稳了许多。

来过索菲亚的童鞋们大都反应说索菲亚没有想象中的大,她就好像一个大房子一样躲在了耸立连绵的高楼之中,显得格外渺小。

其实是我们被太多高大的建筑洗脑了,仿佛只有高大的建筑才是好的才是美的,却忘了在精密中寻找专属于她的美丽味道。



在雨水洗涤下的索菲亚

似乎是怜悯我们三个冒着大雨来仰望索菲亚的美,到了教堂才不过十几分钟,雨便停歇了,我们便终于有了和她合影的机会。周围的行人也逐渐多了起来,似乎还有穿着学士服来和她照毕业像的,不得不说,索菲亚也算得上是哈尔滨的标志了吧!












绕着教堂飞翔的白鸽。

 

·索菲亚教堂内部现现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开发时间是8:00——17:00,门票20元,学生票10元。我们到索菲亚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开放时间,就只能在外面转转,据说里面早已经不再是教堂那一排排椅子了,不过还有穹顶可以观赏。

 

【第五站】犹太新会堂、犹太总会堂、犹太中学旧址、鞑靼寺

之所以把这几个教堂遗址放在一起来写,是因为他们都坐落在通江街上,前后距离也不过六七百米,从·索菲亚教堂出发,沿着教堂和曼哈顿商场中间的路向西走,途中可以路过中央大街,步行大概十几分钟就可以抵达通江街,找到这几个教堂了。

到了中央大街的时候小停顿了一会儿,那两个小孩趁着我处理正事的时候吸引了一大堆人,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没人光顾的街道小摆设,只要她们俩靠近,一定有人争着抢着去照相,这是诅咒么?

刚刚临近通江街,就可以看见眼前这栋建筑——犹太新会堂了。




坐落在街头一角的犹太新会堂

 

哈尔滨犹太新会堂,位于道里区经纬街162号。哈尔滨犹太新会堂之所以被称为新会堂,是相对通江街犹太中心老会堂而言的。新会堂希伯来语称“别依斯-加麦尔德罗什”,是犹太教哈西德教派会堂。这座教堂为砖石结构,建于1918年。犹太新会堂是由著名的犹太建筑设计师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设计的。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并没有进去,只是在外面转了转,据说会堂内可以参观“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展”,了解20世纪中叶犹太人在哈尔滨生产生活的历史。
沿着通江街走过去,大概三四百米就可以看见犹太总会堂。



哈尔滨犹太总会堂(又称老会堂),老会堂位于现在的通江街上,当初被称为犹太总会堂。建于1907年,1909年1月落成。设计师是Н•А•卡兹-吉列。1931年6月,这座会堂毁于大火。很快,犹太人成立了总会堂修复委员会,重新修建了老会堂,并于当年年底竣工。
这栋建筑曾经作为青年旅馆向旅客开放,2014年哈尔滨政府对其进行了修缮,成为市民开办音乐会、结婚典礼、认识犹太文化的新文化场所。

再往前走一点点,就可以看见哈尔滨犹太中学旧址。



哈尔滨犹太中学,位于道里区通江街86号,1917年10月1日奠基,1918年12月落成并开学。这是远东地区的第一所犹太中学。 犹太中学的图纸是著名的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工程师无偿设计的。其二楼尖券型窗、嵌有大卫之盾六角星的窗棂、圆拱形门廊、女儿墙上的塔柱、屋顶的圆状穹隆美仑美奂,极具犹太建筑之风格。
这儿曾经是哈尔滨朝鲜族第二中学旧址,现在变成了一所音乐学校,我们经过时虽然已经六点多钟,里面仍然有许多爱好音乐的孩子在上课。
再往前走大约三五百米,鞑靼清真寺就藏在一片绿荫之中。







鞑靼清真寺又名土耳其清真寺,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108号。始建于1901年,1906年竣工。1922年为纪念鞑靼人祖先信奉伊斯兰教1000周年,由居住在中国、日本、朝鲜的鞑靼人捐款重建,1937年10月15日落成。该清真寺最初的教徒主要是土耳其人和来自俄国的依特尔人,这些伊斯兰教徒在俄国被称为鞑靼人,所以把这座清真寺称为鞑靼清真寺。据说该寺是北方地区唯一的鞑靼族清真寺
现在的鞑靼寺并没有对外开放,而是退隐在林立的建筑之后,若不仔细寻觅,很可能就会错过。不知道为什么,看见那高高的望月楼,我总会觉得里面仿佛能走出一个香妃一样的异国女子,遥遥地望着家乡。
 
【美食】

从通江街逛完,天已经有些许的黑了,我们三个也已经累坏了饿瘪了,因为都是东北人,并没有准备在哈尔滨品尝什么太地道的东北菜,也没想在这吃那些略显昂贵的俄式西餐,就只是找了些游记中推荐过的小店。
马家馆在很多游记中都出现过,走到大安街就可以看到,门面虽然是在地上,餐馆却是在地下,这种从上下两层的风格似乎在哈尔滨很常见。






味道不错,几乎每一样菜都很合我们三只馋猫的胃口,推荐左上的凉皮,麻酱很香,里面还有油炸土豆丝做配菜,双段里的虾仁也很饱满,和照片上一样诱人。
 
【第六站】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
吃饱喝足的时候天已经彻底黑了,中央大街仍然是一片人山人海,夜晚的中央大街上有很多表演的艺人,让原本就热闹非凡的大街更多了两分艺术气息。


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建设城市,来自关内及邻省的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
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中央大街铺上了方块石。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铸,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的小面包,据说当时一块方石的价格就值一个银元,可以说真的是用黄金铺成的。


这就是那传说中一银元一块的面包石。
 
中央大街两旁是各色的商铺,既有一些哈尔滨老字号如华梅西餐厅、马迭尔宾馆等等,也有一些现代的牌子如劳力士之类,当然还少不了各色的俄罗斯风情小店,售卖一些纪念品或食物。
 



马迭尔雪糕,奶味很浓郁,就是化的太快了。
 
沿着中央大街一路向北走,就能看到被光束环绕的防洪纪念塔防洪纪念塔是为纪念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设计师为巴吉斯、李光耀、兹耶列夫。



防洪纪念塔招猫逗狗了一阵,小伙伴们用尽了最后一点电量,转过一个弯不过五分钟就回到我们住的宾馆了。
【本段花销】
车费:全部步行,0元
晚餐:107元/3人
马迭尔冰棍:5元/根
宾馆:210元/3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