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环省游(一)广元市(3)《剑门关》(下)(剑阁县)

剑阁
剑阁 jiange
经纬度:105.525258
32.288487
旅游评分:4.0分
旅行费用:¥0元
景区类型 :20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7-26 21:34
游记浏览:30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


历代官府多次在剑门关关隘修建关楼,均毁于战火,明朝时又重新建造,清时几经修复,使关楼更加雄壮美观,可惜这样一座历时数百年的巍峨建筑却于1935年修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
    1966年,郭沫若、于立群夫妇来到剑门,郭老即兴题诗一首:“剑门天失险,如砥坦途通。秦道栈无迹,汉砖土欲融。群山齿尽黑,万砾色皆红。主席思潮壮,人民天下雄。”于立群也挥笔写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条幅。


远远地就能看到剑门关的关楼, 这也就是真正的剑门关的“咽喉”所在。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在两座山峰之间,这个唯一的峡谷开口的地方,一座雄关扼守住咽喉要道,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992年重修的关楼,在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严重受损,2009年剑阁县在清代关楼的原址上,仿照明代关楼重新修建。关楼高19.61米、
宽18.3米、深17.7米,全木结构,气势恢宏。


关楼设在山崖最窄处,一边紧切绝壁、另一边留仅容剑溪通过的深壑。唐代诗人岑参对此雄关赞道:“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云飞不到顶,鸟去难过壁”。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这个关楼被毁,是黑龙江省援建的,黑龙江省对口支援是剑阁县,黑龙江省籍身份证可以免费游览《剑门关》和《翠云廊》2个景区,我们作为黑龙江大庆人来到这里,感到无比自豪,也可说是为这里的建设,尽了我们的微薄之力 。



站在关楼上往南(成都方向)俯瞰,是蜀国故都,天府之国的四川。


站在关楼上往北(陕西方向)俯瞰,是富庶美丽的八百里秦川,剑门关处在秦入蜀的咽喉之地。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


过关楼往南,游道右边的这尊雕塑叫孔明立关。据《寰宇记》记载,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设立了剑门关,架设了飞梁阁道,在出歧山伐魏时,也多次往来于剑门关,从此剑门关成为历代军事要塞。


诸葛亮(
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散文家发明家山东省沂南县人。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湖北襄阳城。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封丞相。223年刘备死后,刘禅继位蜀汉皇帝,诸葛亮受封爵武乡侯,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实际领导者。
    
建兴12年(234年)在五丈原(宝鸡岐山)逝世。辞世后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孔明立关像南,有尊雕塑是蜀汉先主刘备。刘备在成都定都以后,于建安二十二年(217)设立了剑阁县,隶属于剑门关,加强了对剑阁的防守,不仅如此,还以剑阁为中心,将汉中到成都的一千多里连成了一个整体,保证了从成都至梓潼,穿剑阁过葭萌、白水,到陕西勉县阳安关、汉中这条剑阁道的安全和畅通,为以后诸葛亮出祁山、姜维北伐中原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据资料记载,刘备在称帝之前,就四次往来于剑门关,加上《三国演义》第65回叙述的刘备在进军成都击刘璋途中,又返回葭萌关(昭化)看张飞和马超厮杀,共往返六次之多。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枭雄。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史称蜀或蜀汉,公元223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姜维泉:传说三国蜀汉之前,剑门关十年九旱。姜维镇守剑门关后,当地居民和三万余蜀国军队饮用水更加困难,亲自带领将士掘泉取水,石錾刚刚举起,突然闪出一道金光,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无论
旱,从未枯竭,当地人认为是神灵保佑姜维从天而降的神泉,故称其为姜维泉。


姜维(202-264),字伯约,甘肃甘谷人。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军。少年时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是曹魏天水郡功曹战死,姜维被任命为中郎。诸葛亮北伐时使用离间计,姜维投降蜀汉被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姜维守关塑像:公元263年9月,魏国伐蜀,汉中失守,大将军姜维自沓中撤兵,与廖化、张翼、董厥退守剑门关,列营守险3月,以3万之师拒魏将钟会13万大军,死死守住雄关天险,使魏兵久久难以攻克。然而,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占据成都,后主刘禅不战而降,并命令姜维向魏军投降,姜维设计诈降钟会。塑像中姜维拄剑而立,前面的三将或仰天长啸,或低头沉思,或悲愤欲绝。剑门关并没有失守,却失掉了坚守的意义。



直方大----碑刻语出《周易
坤卦六二爻辞,本状写大地山川平直、端方、正大的特征,在此盛赞剑门关山具有直方大的特性,又寓意为政应当具有大地一样平直、方正、辽阔的精神。此碑为民国时期四川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刘咸炘所书。



从蜀汉建兴五年(227)到景耀五年(262),为巩固政权,兴复汉室,蜀汉丞相诸葛亮和大将军姜维先后对魏国采取持续的十六次重大军事行动,史称北伐。227年春天,诸葛亮将大军进驻汉中,开始筹备北伐曹魏。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刘禅,陈述出师的原因,表明统一中原的希望。

诸葛亮在世时组织了五次北伐,第一次228年春天,第二次228年冬天,第三次229年春天,第四次231年春天,第五次234年春天(8月
诸葛亮去世)。238年到262年大将军姜维进行了11次北伐(264年姜维去世)。



蜀汉北伐行军图:
这是一组以三国为内容的花岗石浮雕。
第一幅反映的是三国蜀汉大军北伐时经过剑门关的行军情况,第二幅反映的是诸葛亮指挥千军万马过剑门,第三幅反映的是搬运粮草的情景,第四幅反映的是随军的乐伎演奏器乐,宣传鼓劲的情形。



第一关碑。此碑为雍正十二年(1734),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护送六世达赖喇嘛进藏,路过剑门时,被剑门关的雄险深深地折服所留墨宝。



果亲王,清朝世袭亲王。雍正元年(1723年),
康熙帝第十七子胤礼被封郡王(雍正六年(1728年)进亲王),封号果,死后谥号毅,未得世袭罔替,每次袭封需递降一级。一共传了八代十位。这位女士就是果亲王的后裔,没有封号。


剑门关四奇之三:-----《姜维神像》

姜维神像:在关楼西侧的在关口的峭壁上,矗立着一块巨型人头,当地人称为姜维神像,又称为武士头像。神像戴着头盔,高耸的鼻子,大大的眼睛,隆隆的眉毛,厚厚的嘴唇,神态庄重,气度非凡。那尊石像,传说是五丁开山时留下来镇守剑门雄关的神将,也有人说是姜维死后的化身。
    
在神像的右下方,还蹲着一只灵猴,灵猴面向雄关隘口,虎视眈眈,透着一股杀气。传说石猴是剑门山上的猴王,至今,剑门山上的猴子还经常到猴王脚下顶礼膜拜。



接近南门处有一座“牌坊”,上刻着“剑阁”二字。据考证,剑阁这个名称的得来,是与剑门关和古栈道分不开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建成了供人马通行的栈道,这种栈道又称“阁道”,又依据大、小剑山的山势,合并称“剑阁”,故最早的剑阁就是现在的剑门关,坊额上的文字记述的就是剑阁得名的缘由。


牌坊北面的楹联“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选自唐代诗人岑参《入剑门》中;另一侧楹联“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选自唐代诗人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中的联句;横梁上写道:“大小剑山奇峰如剑,北向壁立万仞,俨然城郭,豁然中断,天设险关为金牛道要冲,出入蜀咽喉,诸葛亮相蜀砌石立门于峭壁,凿孔架木而成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剑阁是故名焉。
     
 
牌坊上的主要浮雕图案以三国为内容,分别刻的是诸葛亮立关、姜维守关(南面)、刘备过关、张飞过关(北面),中间横梁上刻的是三国蜀汉军队行军图。


相传三国蜀汉景耀六年(263年),蜀国将领姜维兵败,退到剑门天险拒守,魏将钟会、邓艾极尽全力争夺这一要塞。由于连续征战,姜维营中兵士体力大减,马匹也因劳累疲惫不堪,难以再战,有人就向姜维献计,号令军中兵士磨制豆腐,以豆腐作为将士主食,以豆渣喂养军马。采用剑门黄豆磨制出来的豆腐不仅细嫩爽口,而且吃后气力倍增,姜维兵马很快恢复了体力,于是引兵杀出关去,终于杀退了钟会、邓艾大军。从此,剑门一带的百姓就有了磨制豆腐的习惯,豆腐的名声也逐渐远扬,成为了当地的特产。


四川有两地方豆腐最有名,一是乐山西坝豆腐,另一是剑门豆腐。豆腐起于西汉,盛于三国,千百年来,剑门人民创造了很多制作、烹调豆腐的方法,使之逐步形成了特色显著的地方名产。与其它地方的豆腐比较,它的突出特色有四:一是颜色雪白;二是质地细嫩;三是韧性极强,无论切块、拉条、开片、切丝都得心应手,随意成形,不碎不烂;四是味道鲜美。


剑门做豆腐,当地人从大、小剑山采集石料,精心打制出石磨,用石磨推、拐磨拐,磨出的豆渣少,点出的豆腐量多,加上当地特有的土酸菜水作卤水,吃起来柔滑水嫩口。在剑门关镇古朴的小街上吃饭,随便走进一家,菜单上全是豆腐菜品,一二百个菜名看得人眼花缭乱,没饱口福先饱眼福。俗话说:不吃剑门豆腐,枉游天下雄关。 


剑门豆腐的烹制工艺也与众不同,制作手段有烧、炒、蒸、炖、炸五十多种,能够做出两百多个品种的豆腐菜肴,如麻辣豆腐、锅贴豆腐、怀胎豆腐、熊掌豆腐、鸳鸯豆腐,排骨豆腐,凤凰豆腐,莲蓬豆腐,菊花豆腐,掌定乾坤豆腐等,近年来,又开发出数十款三国豆腐菜,如桃园三仁豆腐、周瑜水师、火烧赤壁豆腐、草船借箭豆腐,八卦阵豆腐,阿斗豆腐,张飞肘子豆腐,姜维豆腐,三顾茅庐豆腐,孔明点灯豆腐等等。
 


人少避免浪费,就点两样豆腐品尝,米饭2元一位随便吃,不如东北大米好吃,张飞豆腐25元,酸菜豆花18元,啤酒8元,共计55元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