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生活 上海蓬莱路 -文庙

浙江
浙江 zhejiang
经纬度:120.049188
29.284574
旅游评分:4.7分
旅行费用:¥7000元
景区类型 :27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11-08 05:02
游记浏览:8
游记目录:


《上海市井闲话》提到,百余年来,上海逐渐成了一个文化兼容的大都市。“上海人”是由上海本地人与常住上海的外省人,甚至外国人交融在一起构成的。上海文化正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结果,

其实,站在时代变革的尖峰,任何一个的国际大都会——如上海或香港,都难免“多元化”。不过此行,我主要关注的是上海繁华之下的市井生活。


吃在上海

还记得十年前,出差上海一周,暂住同事兼好友苏珊的公寓内。某天兴致来了,便扬言做一顿好饭菜,犒劳好友。打听到附近有一菜市,买回鸡蛋和鱼肉等,才了解到上海的菜价比深圳便宜太多。而且部分超市在每晚某时段之后,更有优惠价促销活动。这让我平添了几分对上海的好感——好一个丰俭宜人的宜居城市,上海并非如外表看起来高不可攀。而在深圳,二千块的月工资,正常消费之后,积攒不了多少钱。

现在的上海,依然宜居,聪明的上海市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的菜蓝子问题——人民能吃饱,这社会才太平。不过,上海人对生活的要求远不止于解决温饱问题,他们正兴高采烈地迈向小康,对吃的要求当然越来越高。

上海菜又叫本帮菜(沪菜),民国时期的本帮菜主要取用本地鱼虾蔬菜,以红烧、蒸煨、炸、糟、生煸见长,具有“浓、油、赤、酱”的特点,咸淡适口,口味稍甜。后来,上海菜不断吸收外地菜特别是苏锡菜的长处,即有清淡素雅,也有浓油赤酱的特点。如今,上海菜正朝着“清淡、健康、营养”的方面发展。

上海人讲究品质生活,除了自家桌上的几碟小菜,外面的小吃也是要变着花样换:南翔古猗园的小笼包子、城隍庙的小笼包子、吴江路的小杨生煎、包着纯肉的三鲜小馄饨,还有老虎脚爪、梅花糕、两面黄、油墩子、阳春面,以及小绍兴鸡粥和鲜得来排骨年糕等等,至于臭豆腐、粉丝汤、梨膏糖、五香豆平民小点等等更是数不尽数。 

所以,如若来了上海,只出入大饭店,而不尝尝上海小吃,那才着实遗憾。








住在上海

过去,上海有句的俗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什么意思呢?黄浦江以西为浦西地区,江东为浦东。几十年前,上海人心中的市中心是浦西的黄浦区和卢湾区,其他地方都属于农村,住那里的人是“乡下人”。为争做城里人,于是宁要浦西一张床。而今,上海浦西反倒成了上海老城,浦东则是新兴城区。而浦西的老西门——上海市区内曾经最繁华的地段,绝对的市中心,现在的兴旺程度不及七宝。

见识过金融中心陆家嘴的现代建筑物之后,应该再看看最具生活气息的弄堂。高楼大厦武康路上,巴金在弄堂里完成三部曲;重庆路高架之下依然健在的万宜坊有着上海最狭塞的弄堂,我的校友邹韬奋也曾生活在这里。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上海的弄堂等同于北京的胡同,两者都是比“街”更小的行路通道而已。

的确,弄堂(又名“里弄”)是许多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似城市的毛细血管伸向各小区内。旧上海,上百个单元组成的石库门一排排紧密地联体而立,组成一个庞大的房屋群体。石库门建筑的间隙,形成了一条条狭窄阴暗的通道——“弄堂”。
而北京的胡同是许许多多的有序排列的四合院之间的通道。为便于采光,讲究的四合院都坐北朝南,其排列结果,胡同多数成为东西走向。在较大胡同之间又有许多南北走向的小胡同。整座北京城,如同放大的四合院,整齐划一。


上海人精明,既然地小人多,那么就充利用上下空间吧。在上海的老居所内,一般会隔有小阁楼,或做卧床,或作储物层。楼梯下面的空间可存放单车,公共走道上有时也会晾满衣物。即使现在走在老城区内,依然能看到如此光景。




上海常态的街道场景。老人搬一把椅子,坐在街头晒晒太阳,打发时间。行人就是他们眼中流动的风景。





晾衣物是咱们中国人最常见的家务事,即使在上海的大街小弄里,也不例外——电线上,竹杆上,树枝上。在欧美国家,人们很少将衣物在临街处,或许是考虑到城市美观及个人隐私的缘故吧。



1 前序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