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兰州风中凌乱 五泉山 -甘肃省博物馆

临夏
临夏 linxia
经纬度:103.249456
35.610253
旅游评分:4.2分
旅行费用:¥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8-07 14:03
游记浏览:31

    宁夏的行程结束了,又回归到独立模式。

    和小伙伴分离还是些许难过,夜宿火车闷热一宿。

    和兰州相克嘛,前几天骄阳似火,一来就变天。一下火车感觉天很阴,想着才清晨日头还未上来,气温算是突降不过还能接受。

    原本计划先去博物馆,但天尚早,博物馆未开门,那就先去火车站旁的五泉山逛逛吧。

    五泉山是新晋的国宝,公园是免费的,6点过原本认为冷清,结果晨练的老人超多,活动方式千奇百怪,超热闹。

    五泉山在唐,宋时代这里就建有寺庙,后毁于兵火。有建筑一万多平方米,其中崇庆寺、嘛尼寺、卧佛殿、地藏寺等多系明清时代建筑。五泉山的“铜接引佛”,“泰和铁钟”是公园的“镇山之宝”。

    五泉山据说有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眼清澈甘美的泉水而得名。相传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霍去病征西,曾驻兵于此,士卒疲渴,霍去病手著马鞭,连击五下,鞭响泉涌,遂成五泉。

    五泉山环境确实不错,我也希望能够将五泉集齐,可惜无奈于天,五泉山正在维修,基本的景点都围起来不允许参观,难过啊。

蝴蝶厅
    浚源寺,又名崇宁寺,始建于元朝,历代有维修,至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由济尔出面发动信众损资重建大雄宝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的修整。

   金刚殿,该殿是浚源寺中最古老的建筑。现殿里供奉的是一尊兰州地区现存的最大铸造佛像———铜接引佛。

    这尊铜接引佛铸造于明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比金刚殿的建造还要早,系青铜铸造,分三节接成。下围2.65米,座为铸铁,高0.65米,重达1万多公斤,通高1丈6尺,是取佛经“佛陀丈六金身”的意思。原置于兰州庆阳路的接引寺内(旧址在今庆阳路小学内,由明肃王命工匠修建,明代宗景泰五年重修),解放前因佛寺塌毁,铜佛也破碎成片,混于残垣断瓦之间,直到1953年才由市政府将碎片铆接成型,重新镀金后放置在了现在的位置。

    铜佛站在铁铸的莲花宝座上,铸造精美,衣褶飞动,栩栩如生,面部神态敦厚,怡静庄重。左手当胸托莲台,右手下垂。接引佛安置在五泉山的那年秋天,正值达赖和班禅取道兰州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游览五泉山时,给接引佛献了哈达。


     嘛呢寺,五泉山的一处密宗寺庙。其旁边就是兰州动物园,难道动物园都要挨着古寺吗。

     继续向上,来到第一处泉眼——惠泉。

     惠泉,所寻第一泉。泉圆形,四周绿树掩映,芳草环绕,泉水清澈见底,味甘甜,宜于烹茶,且有灌溉之利,非常实惠,故名“惠泉”。

     看到惠泉,心咯噔了一下,此处正在大修,根本无法窥视其原貌,找寻五泉的任务遭受打击。后来的打击更大,也许是新晋国宝,几乎的建筑都在大修,只有以后再来“消灭了”。

    惠泉以上几乎就是不停的吃闭门羹,加之天气又差,其实逛得欲望也大打折扣。

    文昌宫依旧是闭门,不过俯瞰兰州,市容尽收眼底还是很不错。

    掬月泉和其它几眼泉迥然不同,说它是泉,其实更象井,泉水聚在一眼井样的深洞中,距地面深约1.6米。每逢月夜,月影直投泉心,如掬月盘中,“掬月”雅名由此而来。

   摸子泉,在掬月泉旁。内有摸子洞,到洞最里面之后,再下5级台阶,就到了泉边。泉为方形,水深0.4米。以前寺内僧人在泉中置石子和瓦片,说求子者摸到石子生男,摸到瓦片生女。常有信男善女钻进洞中,用手在泉水中摸索,摸着石头则得男,摸着瓦片则生女。只可惜没开门。


   千佛阁它修筑在东龙口的飞瀑上面,气势雄伟壮观,地形险要惊人,为五泉山最高的建筑物。犹如敦煌莫高窟,东长廊凌空而下,显得相当震撼,远眺上面似乎还有佛像,只可惜依旧无法参观。

    千佛阁崖壁下有许多人在此处接泉水,不知是喝还是怎么的,水质是很好吗?

    继续向下来到八卦台,发现许多九节鞭爱好者在刷鞭子,第一次现场观赏还是相当激动地。

    八卦台旁就是此行能看到的最后一处泉眼——蒙泉,还和四川有点小关系。

    蒙泉泉长1.8米,深入地表1.4米,水深0.4米。五泉山的水都有一点咸味,惟有蒙泉清纯甘洌,用蒙泉泡茶,茶味正而香浓。四川名山蒙山之巅产茶,茶清而香,用蒙泉泡茶,茶味可与蒙顶茶媲美,故名蒙泉。此泉清中叶被山洪淤塞,1955年疏通。


    下山途中,遇一座四角亭,名曰“猛醒”,兰州最早的金石文物之一泰和铁钟便悬于此。

    泰和铁钟铸于金泰和二年(泰和为金章宗完颜瞡年号,即南宋宁宗赵扩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距今800多年),泰和铁钟高2.60米,呈八角形,口径1.65米,口围5.30米,重万斤,钟的上方铸有佛号颂辞,下方是布施者的姓名,中间是150字的铭文。这些文字至今还是非常清晰,其中有一段铸钟文曰:“仙闻生喜,鬼闻停凶,击破地狱,救苦无穷。”泰和铁钟的“原籍”不是五泉山,原置于华林山古峰寺,寺毁后又置于市内普照寺。

    1939年2月23日,日军飞机三次轰炸兰州,把位于现兰园一带的普照寺夷为平地。当时普照寺已有1300年的历史,普照寺被炸毁后,只有泰和铁钟安然无恙,得以保全。解放后,于1954年移至五泉山,建猛醒亭以铭国耻。

中山纪念堂

万源阁

    五泉山下即公交车站,有直达博物馆的车,屁颠屁颠的前往。朋友之前来过兰州,办理了公交卡作为纪念,借用此卡,超方便的。

    到达甘肃博物馆天气骤变下起大雨,措不及防,长袖和雨伞都寄存在火车站。好在逛博物馆,暂不用担心。

    对甘肃博物馆的了解仅仅知道是马踏飞燕的所在地,来后才知道甘博太牛了。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展品超丰富而且有5个展馆都是当年全国十佳优秀展厅,确实布展特别有特色,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彩陶区各种炫纹让人炫目;佛教展示区,将甘肃几大佛教圣地,几乎搬到展厅,就是未去景点也有个浅显的了解;丝路的展厅是甘博最大也是甘博最重量级的展览了,汇集了超多的文物,好些国宝,当然包括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和中国邮政的标志。而且不光只是文物还有许多生物化石,真算的上综合博物馆。博物馆无线覆盖,重量展品都可扫二维码听讲解,蛮方便。反正甘博是一定要来之地。

    到博物馆领票,发现身后来了一群旅游团,抢先几步先行进入精华展厅。

    第一参观彩陶博物馆,门口发现展厅居然是05-06全国精品陈列,一进入就眼前一亮。

    甘肃不愧是“彩陶之乡”,真的太精美壮观,许多书上所见跃然眼前。

    甘肃是中国彩陶的发祥地,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彩陶文化持续时间最长、类型最为众多、器型最为丰富、制作最为精致、图案最为绚丽、艺术价值极高的地区。“甘肃彩陶”展厅中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青铜时代诸文化彩陶交相辉映。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的天水市的秦安县,坐落于渭河流域河谷的台地和山地上。 这个遗址是甘肃先民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间生活过的一个村落遗址,总面积有110万平方米。  这个遗址是1958年被发现的,考古工作者在1978年到1984年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的总揭露面积为1.37万平方米。就是在这个遗址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彩陶,同时还出土了我国最早的旱地农作物粟和油菜籽、文字的雏形、图画、最早的宫殿式建筑和混凝土地面。

大地湾村落遗址

    大地湾遗址房屋的地面,它用特殊的方法分五层加工而成,距今在地下已经埋藏5000年了,专家曾对它进行了抗压能力的实验,发现它至今每平方厘米的抗压能力是120公斤,相当于我们今天的100号水泥,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早的类似于混凝土的地板。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应该是最熟悉的彩陶了,在我国的历史书籍中多见它的照片。它征集于大地湾地区,距今7000年到6500年之间,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典型的代表作,若不是破损绝对就是国宝级的文物。


【国宝级文物】鲵鱼纹彩陶瓶

    甘肃博物馆的16件国宝级文物之一,也是彩陶馆里唯一的一件国宝,距今5500多年仰韶文化中期的“鲵鱼纹彩陶瓶”。有学者认为瓶子上的花纹是龙的最初形象。

【马家窑彩陶】

     马家窑彩陶距今5000年到4000年之间,因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命名。她是我国最美的彩陶,被称之为彩陶之冠。马家窑彩陶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场三个类型。马家窑彩陶的器型主要以盆、钵、碗及饮食器为主到半山类型时储藏瓮、罐、瓶逐渐增多,器型的线条更加流畅各部分的比例更加匀称。马家窑彩陶的纹饰经历了由最初马家窑写实的水波纹到半山时期的抽象装饰纹再到马场时期四大圈纹的演变过程。



【半山类型】





【马场类型】


【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的广河县齐家平遗址而得名,距今4000年到3700年之间。  齐家文化时期我国已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在齐家平遗址除了发掘出陶器以外还出土了青铜器的斧、刀、镰、锥、铜镜等。齐家文化的陶器多素陶,器型小,质地细腻。彩陶已显衰落的迹象,所出土的彩陶以红褐色为主,纹饰简单,以菱形网格纹和三角纹及两纹的变化纹为主,图案简单而疏朗。




    众所周知,甘肃作为西域到中原的“咽喉”与“门户”,也是佛教内地传播的必经之地。我国四大石窟敦煌和麦积山都在甘肃,可见其地位。

    佛教展示区,进门就表现了修建石窟的场景,内部将甘肃几大佛教圣地敦煌、麦积山、炳灵寺和甘南藏传佛教几乎搬到展厅,就是未去景点也有个浅显的了解。















    当发现甘肃博物馆内有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厅,觉得很惊讶,一般都会放在专门的自然博物馆,可见甘博很综合,从另一方面表明甘肃没有自然博物馆吗?

    展厅是以地球生命演化史为主线,陈列展出了大量甘肃境内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包括地球厅、海洋动物厅、恐龙厅,黄河古象厅四个分展厅。分别介绍了地球与生命进化和地质时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发现的各类古生物化石,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和相关知识。

    喜欢古生物的同学应该很喜欢这个展厅,我是还好啦,就当普及知识。

    展厅内有两个体量很大的化石很吸引人分别是马门溪龙、黄河古象,只可惜都是复制品。



    黄河古象又名剑齿象,它那长长的象牙有3米多长,身高4米,身长8米。这座黄河古象的骨架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象化石,也是亚洲发现的最大象化石。只可惜古象化石原件标本现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展出。

    这头黄河古象是1973年甘肃省合水县板桥乡的几位农民在挖掘沙土时发现的,他们先发现了一节洁白的象牙,立即向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挖掘下,化石终于全部露出:除尾巴没有找到外,这头大象的骨架很完整,它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


    鹦鹉嘴龙是一类分布于亚洲早白垩世地层中的鸟臀类恐龙,最早发现于蒙古国境内。它是鸟臀类恐龙中一支特殊类型的小型恐龙,用两足行走,体长约1米左右,故称作鹦鹉嘴龙。我国最早发现和记述鹦鹉嘴龙的地区是甘肃省,1931年杨钟健根据在河西发现的材料,建立了两个新品种:奥氏和丁氏鹦鹉嘴龙。




    叶菊石。2005年李膺副省长率卫生部和甘肃省政府代表团赴马达加斯加,出席中国医疗队赴马达加斯加30周年庆典活动时,马达加斯加总理西拉赠送给李膺的礼品。

   海百合化石。海百合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已经生存了5亿年,在2亿3千万年前,海洋里到处都生长着海生棘皮动物海百合,由于海百合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如今,人们只能在深海里见到它们美丽的身影。

    华光礁I号沉船对于我的印象还比较深刻,当年好像还现场直播过,对于那一片谜一样的大海蕴藏的宝藏一直很向往。

    最近在看盗墓笔记,刚好看到倒海斗,一幕幕又浮上眼前,确实水中之物都附着珊瑚,不好清洗,不过更有历史韵味。



   甘博最最精华展厅就是“甘肃丝绸之路文明”。

   甘肃是古代中国通向西方的门户,也是东西方交往的主干道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甘肃留下了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谱写出辉煌的古代文明。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陈列分为四个单元,展示了丝绸之路从前奏、开拓、繁荣到绵延发展的历程。此展厅有好多国宝级文物,当然最著名的便是中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和中国邮政标志——驿使图。


    蚕纹双连陶罐:出土于临洮马家坪,属齐家文化泥制红陶器,大约距今4000年左右,在两个罐体的腹部,分别采用阴线条刻有蚕体6条,每罐三条,能明显看出吞头、嘴 眼。这些蚕纹很可能是人工家养蚕,表明中国养蚕的悠久历史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就已懂得了养蚕缫丝。

   三足红陶鸟形器:广河齐家坪出土,高12厘米,属齐家文化类型,器物质地以红陶泥制。器型鸟头较小,但特征明显。(嘴部、眼睛等)尾部呈器口,鸟型腹部容腔饱满,以三足相托,给人以敦厚稳健之感。此器物与波斯古文化的鸟形陶器有诸多相似,这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三狼纽盖彩陶鼎独具特色,深深打上游牧文化的烙印,陶鼎还是第一次看到。

   西周的“阝爰”伯铜提梁卣,呈圆筒形,带动带盖,在方棱扁条式提梁面上饰凤纹,在提梁与卤身结合的两端铸有牛首,形象生动逼真。器形很精美,不过感觉好像暖水瓶啊。

    人头形铜钩戟:是我国古代独有的一种多功能长柄武器,可勾可刺可横砍,是杀伤力很强的兵器。刃部铸成形象奇特的人头形,深目浓眉,披发卷须,大耳巨鼻,嘴唇突出,腮部有线条粗而深的唇形纹饰,这一形象显然非华夏人相貌,据考证分析,可能是当时对西周王朝威胁最大的猃狁(xian yun)人。






    战国鼎形铜灯:铜灯的灯盏为反扣的器盖,从器腹两侧伸起的两个活动支架将铜盖托起,盖内可燃油点灯。这件铜灯,作战时携带方便,放下支架,合闭于器腹上,器盖上的一对宽嘴鸭首,扣住活动支架,在鼎内装满燃油时,由于器物制做得严丝合缝,油不易漏出,是一件实用和美观相结合的匠心独具的精品。


   对于甘博最重要的一个便是武威雷台汉墓,因为出土了甘博镇馆之宝,中旅游标志,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马踏飞燕。

国宝级文物】铜奔马和成组车马俑

    马踏飞燕的力学结构就不在累述,飞燕却一直看不出,原来鸟是回过头来的怪不得不怎么看得出来。既然面对如此国宝一定要好好参观,可谓四面八方都不放过,发现正面的马还蛮憨的吗。

   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河西走马、大宛马、蒙古马等马种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的对侧步的特征,使凉州骏马遨游丝路,势凌万里的不凡气质,通过巧妙的构思经营。精练的艺术造型和卓越的铸铜工艺完美地体现出来。

   铜车马仪仗队:是由38匹铜马,一头铜牛,14辆铜车,17件的手持矛与戟的武士俑和28件奴婢组成,它是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象这样成批、成组、精致的铜质车马俑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




    木独角兽:磨嘴子汉墓出土。长57厘米,为汉代木雕中的代表作品,代表它通常放在墓门前用来镇墓,辟邪,独角兽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又被称为“獬豸”,国内考古学家认为可能与犀牛有关。
    甘博另一大为世人所知的文物便是中国邮政标志——“驿使图”。

    “驿使图”出土于嘉峪关魏晋墓,当然此景点也是计划参观的点。

    画面是一个邮驿使骑在红鬃马上,头戴进贤冠,身穿右襟宽袖衣,足登长靴,左手举木牍文书,驿骑四蹄腾空,信使则稳坐马背,反衬出驿马速度的快捷与信使业务的熟练,特别是传说图中的驿使脸上五官独独缺少了嘴巴,意在表明昔日驿传的保密性,这种真实而又写意的手法,对后世中国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2年8月25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中“驿使图”为邮票图案专门单独发行J85《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小型张一枚。原国家邮政储汇局于1994年起发行首款全国通存通兑银行借记卡性质的储蓄绿卡,卡面又选用"驿使图","驿使图"已然成为中国邮政的logo。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最早见于史册记载并颇有影响的一处早期石窟,按我国石窟寺开凿先后顺序,天梯山石窟居第二位,稍晚于莫高窟,始建于北凉时期,1959年甘肃修建黄羊水库,即将淹没这些宝贵的文物,出于对他们的尊重和保护,专家把他们都请进了甘肃省博物馆

【国宝级文物】唐代彩绘一佛二菩萨

    唐代彩绘一佛二菩萨  主尊坐佛,全跌坐,阴刻波线纹肉髻,丰颐秀目,低垂下视的双眼和紧闭的双唇,流露出庄重深思的神情。右手结禅定印,左手肤膝,也表现出恬静的心境。身着圆领通肩大衣,衣纹为梯形线条流畅,表现出质地柔软厚重,造像比例适当,体态雍容宽松。右侧菩萨:天梯山石窟菩萨大多体形高大,体态丰满,肌肤莹润,亭亭玉立。是唐代所谓“丰肌秀骨”的典型。

【国宝级文物】五重舍利宝函

   五重舍利宝函,1964年出土于甘肃泾川的一座唐代大云寺塔基地室。共5件,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琉璃舍利瓶组成,大小相隔套装在一起。最外层为石函,由质地坚硬的灰色大理石制成,方形履斗形,顶上正中方格内写“大周泾川大云寺舍利之函一十四粒”。第二层为铜匣,通体鎏金,间刻忍冬纹,盖顶嵌一银质莲花,十二瓣,莲花中心镶一桃形银珠。正面挂鎏金铜锁钥。第三层银椁,覆瓦盖式,通体忍冬。两侧各安两圆环,底座呈长方形,四面有勾栏一周,空间镶嵌菱形花纹,第四层金棺,棺盖及棺身用金片、珍珠、绿松石镶嵌成大莲花,周围又饰以金片组成的小莲花。金棺内有一檀香木小隔板,一琉璃瓶装舍利十三粒,形如米粒,质似珍珠。瓶上盖古铜色丝质小帕。

   我是没有看到五个,很多文物都拿出去展览了,



    金书西夏文佛经:定西。用泥金抄写在紫青纸上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现存八页,该经保存完好,色泽如新,书法精美,是西夏时期的作品。宋代的经书汉文佛经也不多见。所以,这件金书西夏文佛经是中国古代佛经中的精品。
    摩竭纹铜镜 (金):带翼的龙头鱼身纹是金代铜镜上流行的纹样,源自印度的巨鱼摩竭纹演化的样式,这件鱼龙变化镜却是绝无仅有的珍品。

【国宝级文物】玻璃莲花托盏

   玻璃莲花托盏,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这套盏托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工艺精湛,是至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盏。

【国宝级文物】天祝铜牦牛

    这是我国第一件以牦牛为造型的青铜器,风格写真,造型质朴,冶炼技术高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藏族艺术瑰宝。


一楼展厅看到小朋友的画作,感觉彩陶画的最入心

    离开甘博,天气确实有些冷,不过雨已停。纵观大街就只有我一个穿短袖的,寒风中瑟瑟发抖。还是决定先去兰州市博物馆,此处为xx,也是一个文物。

    买衣服未果,风中凌乱。

    公交前往xx,著名的牛肉面就在此处,想着暖暖身子。

    结果一下车就瓢泼大雨,冒雨前行,店子已经关门,无奈旁的牛肉粉丝店解决午饭,好歹先暖下。雨就没停的意思,只有在旁的著名甜品尝尝——xx。

    雨依旧没有停的趋势,只有主动出击,步行街就在下方,冒雨买衣服。

    买了件皮肤风衣,顿时暖和起来。

    大雨下起也去不成其他地方,就赶回车站吧。

    兰州的交通是要有多糟糕有多糟糕,本来修地铁又加上下雨双重打击。好不容易等到车,光走一站就花了将近半小时,原本优哉游哉,猛然发现坐反车了,冒雨又重新赶,一路想着绝对要错过车,上天太眷顾我,居然还是赶上了,谢天谢地。

    由于大雨来袭,一天就逛了两地,被雨淋得稀里哗啦,还坐车还坐反,一天是有多霉啊。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