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暴走嘉峪关 嘉峪关 -新城魏晋壁画墓

临夏
临夏 linxia
经纬度:103.249456
35.610253
旅游评分:4.2分
旅行费用:¥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8-07 14:04
游记浏览:25

   由于太过疲惫导致起的稍晚,整装出发前往嘉峪关关城

   到嘉峪关的汽车可谓是围城转了一圈,超慢的。

   原本想着这种重建的建筑也没太大的意思,一度都想放弃,不过幸好没这样做。

   嘉峪关作为甘肃唯一的5a也不是浪得虚名,完整的边防系统(当然后面重建)让人震撼,晴朗的天气远处的祁连山雪山分明不已。

   嘉峪关,又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东经98°17′、北纬39°47′,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现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
东闸门

天下雄关”碑

    “天下雄关”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土城墙

文昌阁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

关帝庙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 ,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离开关帝庙,便进入内城城墙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

    游击将军府,初建于明隆庆年间,是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据史料记载明代的芮宁是入住的第一位游击将军。

游击将军府


光化楼、柔远楼、嘉峪关楼
定城砖

    在嘉峪关流传一个歌颂古代工匠的传说。据说,明正德年间修嘉峪关时,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主管官员不信,便给易开占出难题,要求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预算必须准确无误。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管依言发砖,并发令:“如果多用或少用一块,都要砍掉你的脑壳,并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然而,那官员却发了十万块砖。工程竣工时,所备的砖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剩下一块城砖。易开占心里明白,如果这块砖无用武之地,他的脑袋是小事,却连累了众多工匠。于是,他灵机一动,将这最后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一位神仙梦中告诉我,那块砖是定城砖,要把它放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管一听,不敢再追究。

    这块砖仍放在会极门(西瓮城门)门楼檐台上,旅游者慕名都要来看一看这"最后一块砖",引起对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智慧的敬佩之情。



演武场

关城外的长城

关楼
很有型的垃圾桶





踏着车辙痕,回想当年盛景

嘉峪关门

嘉峪关楼

关外的祁连山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一座全面、系统地展示长城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

    这里能够很全面的感受我国长城的变迁,原本想着也不会有太多文物,不过有好些文物是故宫调拨的,还是很意外的。





   在兰州未曾尝到拉面,嘉峪关不要再错过。到了一家比较有名的店,态度依旧不好,依旧是没有牛肉的。


    嘉峪关出来,对于第一墩和悬臂长城没好大感觉,于是准备前往新城魏晋墓,这个墓超有来头,邮政的标志就是出土于这里,只不过路途太偏。

   询问包车价格居然100 太贵了,既然他就在新城乡,于是准备先坐车到新城在想办法前往。

   赶车到车站,班车是3点出发,不晓得赶得上不。询问司机他说比较悬,不过思前想后还是去吧,反正车票也退不了。

   嘉峪关出门的便是长城遗址,一路穿梭在村中,看到了许多原始长城,这种体验也是很难得,如果不是阴差阳错这辈子应该不会来此地感受另类长城。

   司机在岔路口停车,为我指明方向直走便是。此时4点过,生怕到达博物馆关门。路上搭了一段拖拉机,后又走了老长的路啊,虽然路途遥远,但是两旁柳树轻柔的抚慰还是让人舒心。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其实到达之前很大一片犹如废墟的地方已经是晋墓的保护范围。

   魏晋砖壁画墓,在近13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分布着魏晋时期的古墓葬一千余座,素有“地下画廊”之称。1972年~1979年期间,先后发掘了18座墓葬,其中9座为画像砖墓,9座为素砖墓。其中五号墓于1973年5月整体搬迁到甘肃省博物馆。目前正式对外开放2座,来时了解有一座因为淹水不开放了。

   我并未走博物馆的正门进入,在怎么也不会想到的地方找到了文保碑,简直太简陋了吧,进入密室,已有人参观,居然是来时火车上相遇之人,缘分啊。

   墓室很小,有点攒尖顶的意味,墓壁四周绘满壁画,画风是比较粗犷,西晋遗风轻叩千年的联系,每组壁画就像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了宴饮、狩猎等场景,虽然画作略显幼稚,但是寥寥几笔就将生活状态传神的展现,想着博物馆里的精品那幅邮驿图,真的很神奇。

 


   旁的博物馆陈列了未原址保存,价值没有太大的画砖、棺椁,和模拟的墓室,还蛮不错。







    回程搭了他们一截车到赶公交之地,又遇到相同的司机,缘分啊。

    感觉每次的出行总会出现特别考体力的景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