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篇】在城市间遍寻历史的影子 圣索菲亚教堂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尼埃拉依教堂 -东正教圣母守护教堂 -哈尔滨天主教堂 -伊维尔教堂

黑龙江
黑龙江 heilongjiang
经纬度:126.53411
45.833943
旅游评分:4.5分
旅行费用:¥5000元
景区类型 :1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10-29 03:26
游记浏览:8

哈尔滨特别行程推荐一:你可以在城市间穿梭,文艺范儿十足的用脚步去遍寻历史痕迹,用教堂搭建哈尔滨印象!


推荐理由:不需要计算你的年龄,不需要了解你的职业,无论你回去用来研究、回忆、装逼……只要你有一颗文艺的心,这条路就适合你!

 

 

    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中国东北地区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哈尔滨的名片会有很多款式:

也许你拿到的是上面印着冰雪艺术珍品的“冰城”款,

也许你青睐的是上面画着欧亚大陆桥的“东方小巴黎”款,

也许你珍藏的是那款有造型奇妙的俄罗斯木屋的,被冠以东方莫斯科”的……

而我收到的,却是上面用一座座教堂勾勒出的神圣的充满神秘的“教堂之城”!

    

    100多年以前,当异域的物质与文明沿着铁路与河道向这里弥散的时候,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随着来自30多个国家各种肤色的探险家们,沿着中东铁路切入到这片寂静的荒原腹地,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诞生了这座“教堂之城”。

哈尔滨当时共有54所教堂:圣·尼古拉教堂、圣·索菲亚教堂、圣·伊伯维尔教堂、圣·阿列谢耶夫教堂、圣母安息教堂、圣母报喜教堂等等,每到祈祷的时刻,整个城市沉浸在教堂和寺庙或清脆或嗡颤的钟声中……

    岁月蹉跎,光阴荏苒,如今已经听不见在整个城市上空蔓延回响的祈祷声和钟声,只有那些拜占庭式的、哥特式的、鞑靼式的和巴洛克式的建筑们,在娓娓诉说着那段辉煌的过去,让我们从以下图片中来重温那场历史的饕餮盛宴……

1.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原来叫做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最早是设在公主岭的随军教堂,日俄战后迁哈尔滨,几易其址,1912年在此建木结构教堂。教堂街由此得名,为木结构的教堂。1935年5月动工,同年10月落成砖石结构。设计师为尤.符.斯米尔诺夫,施工和监工人卡尔贝舍夫。

     这是一座俄罗斯巴洛克式教堂建筑的经典之作。教堂内有圣画家萨得罗基尼的圣画和圣母像。原来属于东正教堂,1980年转给天主教会,现名为圣母无染原罪教堂。至今,这里依然有许多俄国人旧地重游,络绎不绝地来此参观。现经对周围环境的修建绿化,已经成为闹市中一个清静去处,成为哈尔滨别具一格的景点。

     现在的阿列克谢耶夫教堂,与索菲亚大教堂起名,应该是哈尔滨保存最好的教堂之一,同时也是哈尔滨最著名的大教堂。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没有索菲亚教堂好,所以很少有人走很远的路程专门来看他。更多的时候,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成为果戈里大街的一隅,静静的看着这座城市的兴衰。


    最爱暮光中的阿列克谢耶夫大教堂,当金黄中带着昏暗的光线照射在钟楼上,仰头望去教堂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面是金色中闪耀的神圣,一面是昏暗中流淌的祥和;放下目光看着教堂周围嬉戏着的成长着的儿童,和那些运动着的用生命续写辉煌的老人,一切都变得惬意起来。和你深爱着的女孩并肩而坐吧,静静的,静静的……不需要言语!用心去感受这份平静,领悟这份人生的真谛。

2.尼埃拉依教堂

    尼埃拉依教堂是1914年由德国人倡议筹建,1916年10月由中东铁路局和民间捐助建成。建筑师弗奥罗布设计、当时仅供德国侨民和各国领事馆的教徒使用。教堂规模小巧合理、解放后,辟为基督教堂,沿用至今。

    这座教堂是一座带有北欧风格的哥特式砖木结构的教堂。为基督教德国路德会教堂,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楼采用帐篷式屋面,哥特式尖拱高窗,礼拜堂采用陡坡屋面,红色墙面点缀着白石线脚,绿色屋顶,色彩艳丽。

    这个教堂目前还在使用中,我们去的时候正好赶上教友们聚会,整体流程要两个小时的样子,由于时间紧张,我只能选择遗憾的走开!

3.圣母守护教堂

    圣母守护教堂,又叫做圣母帡幪教堂,是一座乌克兰教堂。这里始建于1922年。原为木结构大教堂。1930年重建为现在砖石结构的教堂。至今这里还存有1899年在莫斯科浇铸的重达 2600 公斤大钟。建筑呈拜占廷式建筑风格,4个六面体小塔上的4个小穹隆烘托着中间耸起的巨大的穹顶,大穹顶鼓座有12洞花窗,入口处上方的钟楼又起一处小穹顶,错落有致,凝重庄严。1984年政府重新修缮开放。
    这座教堂其实就在尼埃拉依教堂旁边,两者仅一路之隔。最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个教堂呢。先后去过两次都发现大门紧锁,不知道这里是否还对外开放。

4.天主教堂

    在圣母守护教堂对面的一座天主教堂。由于隔着一条马路,所以未能去近前详细了解。本来以为回来万能的互联网能够给我一些答案,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仍然没有找到合适他的注释说明。

    这座教堂就这么矗立在现代化的城市间,左右两侧都是现代版的楼宇。远远望去竟然觉得有点格格不入。也许这就是教堂之城的魅力吧。

5.伊维尔教堂

    伊维尔教堂建于1908年,巴洛克式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位于军官街(现道里霁虹街)工厂胡同7-4。原为俄国外阿穆尔军区的军用教堂。设计师为K.X.德尼索夫。砖木结构,俄罗斯建筑风格。

    伊维尔教堂平面呈希腊十字形,西侧为主入口,上方为钟楼,东侧为圣坛。屋顶上方大型鼓座托起大洋葱头穹顶,四周分布结构相同的4个小洋葱头装饰,钟楼上方仍有鼓座,上方也耸立着一个洋葱头穹顶!所有的洋葱头都在文革时期被拆除了!


    现在的伊维尔教堂,残破的外衣已经无法为他遮风挡雨,密闭的门窗也锁紧了他的心房。夕阳下的一切都只能用残破和悲凉来形容。好在这里已经成为周围孩子玩耍的天堂,孩子们在这里尽情的玩着只属于他们的游戏,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命。

   当世人都在膜拜索菲亚教堂的雄伟辉煌时,谁又知道离不到2公里的地方还有这么一座教堂,被现代化的楼宇所掩盖,被周围饲养场特有的气息所环绕。也许这就是他的命运,时间已经鉴证了他的辉煌,接下来平淡也许更适合他!

不管辉煌与否

我就在这里

曾经的岁月不是永恒

永恒的只有那颗平静的心!

6.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入驻哈尔滨,为军中宗教仪式需要,建立了一座木结构简易教堂,该师团撤离后,师团长将教堂捐赠给当地的俄罗斯东正教徒。之后俄国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六万卢布,重新整修。东正教海参崴和堪察加地区大主教为教堂落成举行祝圣仪式1912年,在木墙外加砌砖墙,形成砖木结构,教堂愈加辉煌壮观。1922年,东正教哈尔滨大主教区的教徒已达三十万人,原索菲亚教堂已不能满足需要,遂另辟新址再建教堂。1923年9月27日,索菲亚教堂在现在的地址上举行奠基典礼,历时九年,与1932年1月25日建成。至此,索菲亚教堂成为哈尔滨及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东正教徒奉为圣地,也曾经是哈尔滨的精神圣地。

    该教堂是由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主持设计。样体为砖石结构,建筑平面呈希腊十字方式布置。建筑面积721平方米。整个教堂分成四层,高度53.35米。它深受拜占庭建筑建筑艺术影响、有着俄罗斯式的穹顶,罗马风格的拱券高窗宏,以及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有机组合。特别是1997年的修整,使索菲亚教堂成为哈尔滨建筑艺术风景中一个亮点、每当黄昏来临,夕阳辉映在高耸的穹顶上,鸽群如云、乐音如水漫步在索菲亚广场上,颇有心旷神怡之感。圣·索菲亚教堂现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

    这里就先放上两张圣·索菲亚教堂夜晚的景色,来应应景。

    我想也许是圣·索菲亚教堂太有名了,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这里最不缺少的就是络绎的游客。虽然这里是最大的,这里是最美的,但商业化的气息却让我找不到上面几座教堂留给的震撼和沉淀。 圣·索菲亚教堂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拥有华丽外边的躯壳。或者说对于更多的人来说, 圣·索菲亚教堂只是来过哈尔滨的代名词吧。


    在失落的负能量充满我的躯体的时候,一个转折点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现在的圣·索菲亚教堂内部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博物馆”是可以参观的。20元的门票拯救了我!

    走进教堂,我瞬间就被里面的辉煌雄伟所打动了。也许只有从内部才能看到真正的圣·索菲亚教堂。雕梁画壁,圆顶苍穹,岁月用自己都用的方法在这里书写了自己的历史。


突然很想拍窗,总觉得窗就像这座教堂的眼睛,指引着我们什么……
他们就这么三两成群的站着,俯视着往来的游人,俯视着岁月的变迁。

是不是这才是我心里的圣·索菲亚呢?


一个屋檐下的两个色彩世界。

一位老人在用心的看着

也许他只是来自远方的朝拜者

正用自己日渐昏花的双眼凝望着这段历史

也许他就是这座百年之城的原住民
用自己满头的白发见证着一幅幅老照片的落幕
每一幅画面都牵挂着一份回忆

这一刻

时间凝住的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切

 

我曾经想过利用两天的时间遍寻哈尔滨,去寻觅那些隐于市的逐渐残破的教堂;

我也试着用一切可以用的地图软件去搜索教堂的踪影;

我甚至疯狂的打算租一辆出租车专门去做这件事情;

但是我失败了,除了上面找到的六座教堂,我只打听到了现在位于伏尔加庄园内按照原比例结构重建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剩下的便难寻其踪了。

其实这座城市里还是有很多教堂保留了下来,只是时间不允许了,我想下次有机会的话我会用更多的时间去填补这份空白!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