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派的“根据地”:南越王墓博物馆

广东
广东 guangdong
经纬度:113.244409
23.150889
旅游评分:4.6分
旅行费用:¥2000元
景区类型 :27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7-01-17 07:11
游记浏览:5

  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西汉南越王墓已开辟为博物馆。







   我们去的时候,前厅很多部分都在整修。一楼有影厅放介绍片,可以全面了解整座大墓。二楼有个个人收藏家捐赠的瓷枕特展(可惜不能照相)。很多稀奇古怪的瓷枕,古人真的在这上面睡觉吗?我想应该是他们已经无聊到连枕头都要拿出来做个摆设吧。

   过了前厅往后一拐弯,就能看到一个玻璃罩。那底下就是西汉南越王墓了。

   整个博物馆最独特的就是大墓本身。人人都可以下到墓室里,虽然物品已经搬空,但几千年前的死亡气息仍然被隐隐压抑在低矮、狭小的墓室里,一丝冷酷血腥的味道在鼻翼间徘徊。

















   尤其是,每个小墓室,包括墓道、东耳室、东侧室、西侧室,都有人殉。身份有卫兵、太监总管、乐伎、妻妾,据说多半是被击砸后脑致死的。很小的古墓里,居然有15具人殉。每一步,似乎都会踏中在墓中千年而不去的幽魂。

   南越王墓共发现15具人殉。前空1具,身份是“景巷令”;东耳室1具与乐器同出,可能是乐伎;东侧室有4具“夫人”;西侧室有7具与厨房用具同出,可能是厨师或杂役奴仆;墓道中有2具,其中1具置于斜坡尽头处,可能是卫兵,另1具在外藏椁中,可能是车夫。

   我国发掘的西汉陵墓中,只有南越王墓有活人殉葬的现象,应是南越国偏居岭南,仍保留奴隶制社会人殉习俗的缘故。

   在墓门处有一个小小的墓门复原模型。聪明的古人,为了永久封死墓门,在墓门后的地上埋了一根翘起的木条,当门从里向外关拢时,木条顺从地与地齐平,而当门关死时,木条翘起,抵住了墓门。很简单的设计,但极其方便好使。



   出了大墓,背后就是墓中出土文物陈列展了。





   南越王墓有一件文物被称为“镇墓之宝”——“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在传世或发掘出土秦汉印章中,未见一枚皇帝印玺,只有文献记载。但是文献讲的帝印,是白玉质印、螭虎钮印,印文是“皇帝行玺”或“天子行玺”;而南越国赵昧这枚帝印却是金质印、蟠龙钮印,印文是“文帝行玺”。 这是金印的独特之处,是南越国自铸、生前实用之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玺”金印外,还有“泰子”(泰同太)金印和“右夫人玺”金印,但不是龙钮,而是龟钮。“泰子”金印也是首次发现,在传世印玺中未曾见过。





  看完了金印,墓里还有大量玉璧、玉佩,甚至全国唯一一件的丝缕玉衣。墓主把国家最好的都带到了自己的坟墓里。但这样他遗留下的也不过是一副残骸。

   玉衣是汉代特有的丧葬殓服,东汉灭亡以后,未发现有玉衣。玉衣是有等级规定的,有金缕、银缕、铜缕玉衣,诸侯王多用金缕,也有用银缕的。南越王墓出土的丝缕玉衣为首次发现,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件。整件玉衣全长1.73米,共用玉片2291块。用朱红色丝带粘贴,构成多重几何形纹样,色彩鲜艳夺目。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银盒特别引人注目,那闪闪发光的花瓣显得尤为突出。这个呈扁球形银盒,通高12厘米,腹径14.9厘米,重572.6克。出土时在主棺室,盒内有十盒药丸。从造型、纹饰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艺特点看,与中国传统的器具风格迥异,但与古波斯帝国时期(公元前550~330年)遗物相似。经化学分析和专家们研究,认为是波斯产品,银盒里的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药。因此,银盒并非南越国制造,而是海外舶来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南越王墓出土各种玉璧56件,仅主棺室就有47件 ,说明墓主对玉壁的喜爱。这些玉壁中比较突出的有大玉璧、透雕重圈二龙衔环璧、透雕龙纹玉璧、透雕龙凤涡纹玉璧、鲁首玉璧、双连玉璧等。特别是主棺室出土的一件大玉璧,直径达33.4厘米,是墓中所出土玉璧中最大的一件,雕刻精致,纹饰古朴庄重,颇有帝王之气。大玉璧是我国已知考古发掘出土玉璧中体形最大、龙纹饰最多的一块,被称为“璧中之王”。

   

   此外,还有太多精美的玉佩、兵器、金饰、日常用具。真不敢相信是从那个那么狭小的墓室里发掘出来的。古代皇帝都过得什么生活啊……

   总之,在广州大吃大喝之余,南越王墓还是很值得一去的。 (介绍资料多出自百度百科)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