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度: | 120.049188 29.284574 |
旅游评分: | 4.7分 |
旅行费用: | ¥7000元 |
景区类型 : | 27 |
游玩天数: |
地处全岛核心位置,是每个上岛游客必到之处,旺季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区域内有全岛第一大寺普济禅寺,历史悠久的海印池、妙庄严路、多宝塔,有可观海岛风景、海上日出的百步沙、朝阳洞。夜晚的香华街也是全岛少有夜间可以游览的景点。住宿、餐饮选择丰富。
上图摄于2014年1月的御碑亭,图为永寿桥。
【普济禅寺】
又名“前寺”,位于普陀山白华顶南、灵鹫峰下,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是普陀山中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普济寺后有一石,宛如三扇门板并竖,状如宝鸟,叫“灵鹫石”,又名“慈云石”,上刻明朝会稽人陶望龄的题词:“鹫岭慈云”。
普济禅寺可谓整个普陀山香火最盛的寺院,也是上岛之人必经之地。无论季节和天气,寺院中总是香烟缭绕,人声鼎沸。牛牛每次入普济禅寺,均快速进香后离去,不多做停留,所以拍摄的寺内照片极少,以后再行补充吧。
寺院周围的古树均由香客供养,树下立牌书供养人姓名。普济寺正门口的一颗树为“余秋雨、马兰供养”,有兴趣可以找找。
上图拍摄于2010年2月的海印池边。
圆通宝殿是普济寺的主殿,相当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殿内供奉观音菩萨。圆通即观音的代名词,其意是“不偏倚”,“无阻碍”,即圆满通达之意。圆通宝殿有“活大殿”之称,“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大殿匾额是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皇帝所赐。
殿前平台周有石雕栏板,台中有钢鼎炉,高约4米,上铸,“普济禅寺”、“千秋宝鼎”、“光绪辛丑(即1901年)冬月吉旦”等字样。
上图拍摄于2012年1月。
殿内正中端坐着高达8.8米的观音菩萨,是国内唯一的男身男像。在观音的正身像正下方的是绿渡母,两侧是观音32化身,而观音正身像的背后则是汉白玉制成的自在观音。据佛教说,观音是耳根通,她听到苦难的呼救声便能眼观,所以称为“观音”。她又名“观世音”,“光世音”,人们说因为观世音与李世民的世冲突,为了避讳改名为观音。
圆通宝殿的左边是文殊殿,求学业;右边是普贤殿,求事业。寺院西门处有一株600年树龄的香樟树,树上有松鼠居住。
常见松鼠在树干上接食游客抛甩的坚果,毫不惧人。牛牛每次路过这里,也总能见到几只松鼠。
『历史』
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像归国,遇狂风险浪阻隔,且有铁莲花围船,无法航行,只得上岸,与山民张氏在潮音洞建此院供奉观音。
后梁贞明年间(公元915—920年),扩大为寺。宋朝先后改名为“五台圆光寺”与“宝陀观音寺”,香火始盛。
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定为专供观音之寺院。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实行海禁,朱元璋命汤和进山烧殿毁佛。
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迎佛回山,重建寺院。
明孝宗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普陀山寺院再次被毁,宝陀观音寺也未能幸免。
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朝廷派太监张千来山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蜂下,并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寺院规模宏大,一时甲于东南。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该寺除大殿未毁外,其余均荡然无存。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扩建殿堂及用房,寺院因之规模宏大,前所未有。
『典故』
普济寺的正门是关着的,人们都是从东山门入内的。相传,清乾隆皇帝微服夜游普陀山,游至佛顶山,游兴起,忘了归程。返回普济寺时,寺院大门早已被关,乾隆皇帝要求开此门,却遭到拒绝。把门的小和尚说:“国有国法,寺有寺规。”乾隆只得遵守,经东山门入内。回宫后,乾隆下圣旨:从今以后,此门不能开。现在只有国家元首、寺院菩萨开光或方丈第一次进门时,正门才开。
上图摄于2014年1月。
【万寿御碑亭】
普济寺山门原为万寿亭,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倒塌。清康熙皇帝亲笔御书记述普陀山发展史文,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立碑竖于殿内,“万寿亭”因此改为“御碑殿”。亭中植有汉白玉御碑一尊,上镌雍正帝所书记载普济寺兴建和普陀山历史的御书。御碑亭、八角亭、普济寺古刹建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将海印池一分为二,隔为东西莲花池。原本这块碑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要被摧毁,只是当时有个人在碑上写了“毛主席万岁”五个字才被保留下来。后因普济寺扩大规模,把御碑殿圈入寺内,做正山门。
2014年1月,经过普济寺,正赶上寺中举行水陆法会,热闹非凡。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略称为“水陆会”,又称为“水陆道场”、“悲济会”,是汉传佛教的一种修持法,也是汉传佛教中最盛大且隆重的法会。水陆法会以上供十方诸佛、圣贤,无遮普施斋食为基础,救拔诸六道众生,并广设坛场,使与会众生得以其因缘与根器,至各坛听经闻法。
【海印池】
“海印”,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现一切之法。海印池面积约十五亩,始建于明代。又喻为海印定,比喻释加牟尼佛的心像澄清的水一样,至明至清。这个池又叫放生池。池周围设有古色古香的石雕栏。
上图拍摄与2014年11月。
池上筑有三座石桥,中间一座称平桥,北接普济寺中山门,中有八角亭,南衔御碑亭。
上图摄于2014年11月,为御碑亭顶部壁画。
池西一座为长堍桥,四隅镂有龙首,逢雨则有雨水从龙嘴喷出。
池东一座为永寿桥,系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所建,桥上石栏柱头刻有石狮子40座。
上图摄于2014年11月,当日恰逢周末,游客较多。
上图拍摄于2009年2月,应该算整篇游记中最早拍摄的几张照片之一了。
永寿桥前的林间藏有巨大的影壁,上书“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字超过一人高。
上图摄于2012年12月。
海印池东南角原有枝干横于步道之上,每次路过均要低头,今年去时,却不见此树了。上图拍摄于2010年2月。
【石碑坊】
在海印池南面,“观自在菩萨”照壁西面的妙庄严路上,建有一座四柱三门,花岗石雕凿的石碑坊,它高9米,宽12米。柱上横楣雕刻云纹与石葫芦。碑坊前有步行通道到普济寺,过去朝山者多把此坊进入普济寺作为正道。
坊里面侧立一石碑,上面写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说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凡官员到这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表示对观音大士的崇敬。
上图摄于2012年12月的石碑坊附近。
【天华禅院和百子堂】
天华堂原为静室,称青莲台。清咸丰年间僧福珍修建为庵,光绪二十五年(1899)毁于火灾。后徒月德修建,规制胜过旧庵,主殿大雄宝殿供奉释迦如来、文殊、普贤华严三圣和佛的十大弟子圣像。解放初修田、慧祥、静煜、静乾等8僧居住。“土改”后僧俗同住,1960年后由当地52户农民居住。
百子堂原是一所茅蓬,名为“六合庵”,清康熙初为心一禅师初创,取名“六合庵”,康熙未徒孙广博、续静等增建大悲阁,改名“柏子庵”。光绪二十七年(1901),僧极得建外山门。民国十二(1923)春,增建送子殿、楼房,改名百子堂。主殿大悲宝殿供奉千手千眼广大灵感观音大士和二十八部众。主佛像后壁,供奉冥阳救苦两利大愿地藏王菩萨宝像。送子楼恢复原貌供奉送子观音。送子楼楼下为“三宝佛殿”,天王殿供奉百子弥勒佛和童子仁王二位护法尊像。解放初正慧、静清、永斌等六僧居住此庵,“土改”后僧俗同住,1960年后由当地40户农民居住。
上图拍摄于2014年11月。
【多宝塔】
该塔建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系宣让王施钞千锭,命高僧孚中购太湖石建造,故又名“太子塔”。塔四面五层,高18米,双层塔座,三层塔身,有台无檐。
上图拍摄于2014年11月。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重修,1919年印光法师与住持了余、了清等请无为居士陈性良募捐补修,形成现在的造型。上三层四面均凿龛雕佛,第三层四周的观音三十二应身小像,其独特的宝箧印式造型为全国罕见。佛像的背景为十八罗汉,每层石台置石栏,石栏柱端刻有守护天神、狮子莲花等图案。
石塔底层基座平台较宽,顶层四角饰有蕉叶山花,四周栏下雕有四个龙头,雨天水从龙口流溢。
清晨时分,日出海上,站在塔院中闻听普济寺传来的悠扬钟声和百步沙海滩的澎湃潮响,两声互相应和,故得“宝塔闻钟”之美名。
上图拍摄于2009年2月,当年的多宝塔院旁还未建佛教博物馆。
【佛教博物馆】
佛教博物馆位于多宝塔东侧。总高10.8米,宽46米,进深45.2米,设有陈列室、接待室、会议室、售票室、门卫等用房。佛教博物馆不收门票,下午15:00闭馆。博物馆照片均拍摄于2014年11月。
从百步沙便可远眺佛教博物馆屋顶金凤。
博物馆一层大厅有翡翠观音像,此像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蔚长海设计雕刻,塑像高1.58米,厚35厘米,加上莲花台1.74米,总重800余公斤,历时三年半完成。此观音像通体由一整块翡翠玉雕成,底座莲花台由紫檀木雕刻而成。
【香华街】
香华街位于普济寺与洪阀山庄之间,长约300米,呈“T”字形。现主营旅游纪念品和特色海产干货。
上图拍摄于2014年1月。
上图拍摄于2012年1月,香华街背后的民居内,岛上居民自家晾晒的海产。
普陀山入夜后便少有游客活动,香华街算是岛上少有的几处夜间香客聚集的地方。下三张香华街照片均拍摄于2014年11月。
除了可以采购海产、观音饼之类的特产外,一些旅游景点常见的小商品也是随处可见。
【法华灵洞】
在几宝岭东天门下(几宝岭,因其形状像一个“几”字而得名),出洪筏房左拐登小径拾级而上,过古草茅篷(现为民房),便是普陀十二胜景之一的”法华灵洞’。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东南大柱”等题刻。以往牛牛并未留意此处景点,待来年前往一探。
【洗心亭】
息耒禅院往西,西天渡口对面为普陀山邮局,可寄送明信片。继续向下是普陀山政府,有洗心亭。
上图拍摄于2014年11月,洗心亭下的水潭倒影。
【百步沙】
百步沙位于宝塔东约百多米处海边,南北长600多米,东西宽200余米。与朝阳洞北的千步沙相对应,故名百步沙,又叫塔前沙。沙滩由花岗岩经海水冲刷上岸而形成。
上图拍摄与2012年12月。
上图拍摄于2009年2月,那年的初春似乎并不那么冷呢。
【师石】
百步沙中间有一小岩坡伸向海中,将百步沙一分为二,俗称“狮子尾巴”。
师石东南,有“师石亭”,也有人称其为“侍月亭”,与百步沙北端的六观亭,皆为观日出、聆潮音、赏明月、沐海风的好去处。
上图拍摄于2012年12月。
近沙滩靠水的地方有一块形状像圆台的巨石,名“师石”,由海水冲刷而成的。
上图拍摄于2012年12月。
“师石”二字,意谓此石能磨顽铁,能击怒涛,其精神可为人师。当代诗人季位东以《师石》为题作诗:“百步沙头石可师,回头是岸莫疑迟。涛声终古斜阳里,独立苍茫自咏诗”。
上图拍摄于2012年1月。
【仙人井】
几宝岭下、百步沙上,有一堵逶迤曲折的杏黄色围墙,里面有一口井,叫仙人井。
上图拍摄于2014年的仙人井,可惜近年来此井已经封闭填埋,只能看到周围的模样了。
墙内老树横卧,冠如华盖,荫蔽天日。上图拍摄于2014年11月的院墙内。
上图拍摄于2014年11月,树下有洞,上题“万福来朝”。
早些年仙人井尚未封闭,洞内共有大小佛像数十尊,总有老妇人在洞内诵经。井旁放一小盆,盛井水。凡进洞朝拜者,老妇人总会劝人喝上一口,沾些福气。据说此井深3米多,旱不减少,涝不微增,暑凉寒暖。相传秦安期生于此汲水制丸,又说西汉梅福、东晋葛洪也曾来此炼丹。这些都是传说中的羽客仙人,古称“仙人井”。
上图拍摄于2012年1月,仙人井围墙上。
【听雨】
仙人井外有一间民居,门牌为普济路350号。从未见其开门,门口有一石碑书“听雨”二字,姑且称之为听雨居。
上三张听雨居照片分别拍摄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和11月。
虽说不见听雨居开门,但每次路过,院落周围总是妆点的十分精致细腻。
上图拍摄于2012年1月听雨石碑背后的篱笆之上,每年冬天前往,总能看见这几簇红色的果子。
上两图拍摄于2014年11月,听雨居的门和篱笆外墙。
听雨居的对面,沿小路向下有一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或许也是我为何钟爱此地的原因吧。
【观日阁】
观日阁原为朝阳庵,民国初年被毁,1992年原址改建观日阁,又称朝阳阁,建于朝阳洞的上方,阁高18米,长宽各12米,阁内分上中下三层,设购物、休息、观海三个大厅,并设有茶室。
上图拍摄于2012年12月。
观日阁所在的几宝岭正好将百步沙和千步沙隔开,两面为沙一面为海,十分壮观。
上图拍摄于2012年12月。
上图拍摄于2014年11月,由观日阁沿小道下山,翻过礁石,可抵达千步沙最南端。
上图拍摄于2014年11月,沿观日阁旁的石阶向下,可达朝阳洞。
【朝阳洞】
在几宝岭上往东望,就是朝阳洞,此洞正位于观日阁下方。朝阳洞由于少有香客问津,路牌深埋于灌木之中,难以发觉。
下图拍摄于2014年11月。
早些年朝阳洞和仙人井一样,洞内供奉数十尊佛像,有老妇人常居于此诵经。如今洞内已是空无一物,整个岩壁一片焦黑。
上图拍摄于2010年2月。
沿朝阳洞再往下,可见巨石参差,积叠入海。每当晴天,清晨在此看日出,观海景,景色壮丽,“朝阳洞”因此得名,“朝阳涌日”也是普陀十二景之一。
上图均拍摄于2012年12月。
朝阳洞附近有一深洞,幽深无光,洞内空无一物,尽头便是法雨路和普济路相接处,但用铁门封闭,不知何用。上图拍摄于2012年1月,牛牛无意间发现此洞,带着手电筒入洞察看。
【大转弯】
由普济寺步行至法雨寺的木栈道,在普济路和法雨路的相交处有个大转弯,转角处有一镜,牛牛路过时总会顺手自拍一张。
罗列2010年2月、2012年1月、2012年12月和2014年1月在同一位置所拍摄的四张照片,现在看来也是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