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度: | 98.824184 31.210139 |
旅游评分: | 3.7分 |
旅行费用: | ¥0元 |
景区类型 : | 1 |
游玩天数: |
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等盛名。
德格印经院建于公元1729年,位居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以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各教派兼容并蓄著称于世。德格印经院创始人丹巴泽仁虽信奉红教,但他井不排斥其他教派的经典。这些印版中,有经文,有史籍,有画版,储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这使它超过其他几个印经院,形成特色。目前,在全国藏区发现的七部极为珍贵的《格萨尔王传》木刻本中,有六部为德格刻本。
印经院构造独特,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靠大门一侧为一楼一底,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有致,系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院内分藏版库、纸库、晒经楼、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及佛殿、经堂等。藏版库大小共6间,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印书操作也在其中。
个人感觉,这尊祖师像,侧耳倾听,不似藏传佛教造像祖师像都正襟危坐,很有汉地十八罗汉造像的风格。
走进印经院昏暗的楼道,偶有阳光从藏式结构的顶射了下来,工匠们快速地印着经文,机械地重复着。精美的壁画和经架上数以几十万计的木刻经版看得我瞠目结舌,这世界上,这便是绝无仅有的了。
图书馆界有句名言,“天堂便是图书馆般模样”。在我眼里,德格印经院无疑是天堂中的天堂了。走进昏暗的码放经版的库房,一股厚重而又陈年的酥油味混合着油墨香,扑面而来,这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天堂的味道。藏版库中排列着整齐的版架,书版分门别类地插满了版架,每版有一手柄,这是“德格巴尔康”的特色之一。全院有书版21.75万块,每块刻两面。大、中、小版平均若每面各以600个音节计算,其字数总计约2.6亿字,规模宏大。
最初搜集书稿时,在司徒•却吉穷乃帮助下,派出大批有学问的人到西藏的桑耶、钦普、纳塘、夏鲁、萨迦、拉萨、阿里等地遍寻手抄本或木刻印本,然后延请著名学者曲格旺曲等人认真分类校勘定稿。定稿后,由精于藏文(楷体)书法的数十人缮写书版,并由几位学者核审;然后由数百名经过培训、挑选出来的能工巧匠刻版,再由学者校对。经过4次反复校对,确认无误后,又经过对经版的复杂细致的防腐、防裂等技术处理,一块经版才算制作完毕。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规定十分细致、严密,完成的经版字迹清晰准确,经久不变。
这些印版在今天仍在使用着,德格人像百年前的先辈那样,继续承担着历史所赋予的责任。这里的匠人仍在采用最传统的印刷方式:印刷时,一人来回奔走取送书版,另两人相对而坐,书版署于两人之间,一人用擦板蘸墨涂版,一人放纸,用磙筒一滚、揭下,一页书当即印成。根据熟练程度和印书份数多寡,每天每组印700至1000多页不等。印好的书页晾晒在各组固定区域的绳子上,干后收起,交给巴仲,由巴本《印经院总管)等3人进行最后一次检视校对,质量合格的,才能送齐书室理齐、磨平,四周涂上红色,捆扎起来,即为成品。
由于气候关系,每年印经时间只有半年,从藏历三月十五日至九月二十日:在此期间,人们可到印经院朝拜书版,称为“巴尔恰东”。印经院规定:《大藏经》一律用朱墨(朱砂研细、搀胶,成红墨)印刷,以示尊敬,其余用黑墨。印书用的纸,是专门采用一种叫狼毒草的草根皮制成的,造纸工艺基本沿用汉族古老的手工造纸技术。生产出的纸韧性强,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
走出印经院,阳光如泻,晃得我有些睁不开眼睛。转寺的百姓,什么都不想,一圈圈地转着寺,一圈一圈地把自己的心魔驱除,把心灵净化。
印经院旁边的更庆寺,是四川康区藏传佛教萨迦派主寺。更庆寺本是土司家庙,规定土司长子出家主持寺政,次子继任土司,所以该寺至今无活佛。至第12世土司,修建了德格印经院。原建筑分为四部,本部有大殿,东有八冷隆,西有汤甲经堂,中部为印经院,现存的更庆寺,仅为汤甲经堂。
从印经院出来,爬上一段坡,进入一个高高的门墙,就是更庆寺了。转过一个院门,穿过长长的门廊,出现在眼前的景象是令人震惊的:正值晚课,一位老阿妈,坐在大殿门口聆听诵经。高大的主殿里,从里到外的地上坐满了人,密密麻麻。大喇嘛端坐中间,高台下小喇嘛们挨排坐好,信众们则坐在墙角。虔诚信仰的人群里,只有我一个不速之客。我盘腿坐下,闭上眼睛,低沉的诵经声敲响鼓膜,撞击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