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度: | 103.853508 31.681134 |
旅游评分: | 4.0分 |
旅行费用: | ¥0元 |
景区类型 : | 1 |
游玩天数: |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也就是在2008汶川地震的75年前,距离汶川42公里岷江峡谷里的茂县叠溪镇,曾经发生了这样一场地震:先是持续干旱40多天,震前那天白色地光频频闪现,有经验的老人称之为“天门开”;牦牛无缘无故惨叫起来,天气异常闷热。霹雳一声巨响,地面剧烈簸动,地下发出低沉的吼声与地面上山岩崩裂、房屋倒塌的隆隆声相和,这种声音似乎从地狱深处迸发而来。刹那,叠溪镇天昏地暗,大地突然裂开大缝,忽开忽合不到二三分钟,一切灰飞烟灭。全城除一个放羊的孩子被跌飞到两重山岭之外,叠溪那高于岷江270米的台地轰然陷没,方圆20余个羌寨也一下子覆灭,6800多人一瞬间沉没在岷江地底……
公元2013年的今天,我鬼使神差来到了这里,俯瞰脚下三四十米深处绵延而来的岷江,那一大片浩瀚如海的水面是80年前地震遗留下来的湖泊,当地人称为“叠溪海子”,叠溪海子实际上就是岷江主流的一段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湖面宽大约1公里,却有10多公里长,海子由上下两处接连而成,形如肠状。海子最深处有98米,平均深度82米,这里已成为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和最大的地震遗迹”——1933年中国叠溪7.5级大地震遗址。
岷江峡谷的江岸很高,沉入谷底的湖面死寂一样的幽静,湖边裸露的岩石嶙峋突兀,群山黝黑如墨,时光似乎在这里凝固了。这样的湖泊无疑是美丽的,它的美丽是它现在的宁静,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没有云影也没有波纹,如远方沉睡着的眼眸;它是神秘的,它的神秘是它埋藏着一座古城,这座古城连同它幽远的过去被淹没水下,历史在这里仿佛根本不曾存在一样。
这座古城在唐代称为叠溪,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汉朝就在这里设置了蚕陵的县治,一直以来都是商贸集市和边防重镇,因为它扼川西平原通松潘草地及青海、甘肃交通要塞。历史上曾经有一个人,有幸见过叠溪古城,他就是清末诗人董湘琴。那天他站在高高的古道上看古城:“雄关踞高岭,路径平平。忽然空眼界,俯看叠溪营。溪水淼淼直千寻,一城号蚕陵。”诗人的笔下是一座城墙逶迤、人来人往、街市繁华、滨临江岸的山城,诗人绝对想不到在他身后的某一天,一场山崩地裂湮灭了这座古城。
汉朝为什么称此地为蚕陵?所谓陵即墓也,我想这也许与蚕丛有关。史载该城附近的蚕陵山上有蚕丛的墓,蚕丛是古羌人一个部落的首领,他是蜀人的先祖,蜀与“镯”相通,即野蚕的意思,蚕丛是中国华夏第一个把山上野蚕变为家蚕的人,也是古蜀国第一个蜀王。传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考古推测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人面神像就是蚕丛的偶像。其实,古羌人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也是大禹王的子孙,曾经非常强大,汉、唐时期全国人口不到6000万人,羌族人口就达1200多万,遍布全国15个省地,可至今只有10多万人,也不知道古时候的羌人到哪里去了?
1933年叠溪地震之后,灾难仍然没有结束。地震引起岷江两岸地裂山崩,崩塌的山体把江水拦腰斩断,在岷江上造成许多堰塞湖。就在震后的第45天,即1933年10月9日,高160多米的叠溪堰塞湖崩溃,江水夹带泥沙巨石倾巢而出, 江中激起的浪头高达20丈许,吼声震天10里之外都能听见,沿江下游村镇、田园被一扫而光,又有2500多人丧命于这场地震造成的次生水灾之中。而最近一次洪灾发生于1986年6月15日12时20分,因为叠溪上游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叠溪大小海子倏然决口,6米高的洪峰汹涌澎湃将松茂公路大部分摧毁,54辆旅游车1200游客被困,洪水之下满目苍痍,也不知道当时有多少人丧命于此?处在下游四五十公里汶川县城的老百姓说,这也是1949年解放以来他们遭受最大的洪灾。
2008汶川地震人们记忆犹新,1933年叠溪地震又有多少人知晓?80年的时光并不久远,现在的我站在这里,倚着《叠溪地震六十周年祭》的石碑,身边是高耸入云的羌人塔楼,我眺望叠溪海子,湖面依然碧绿碧绿的像一面镜子,谁又能想象得出它发飙时的模样?诗人邵燕祥的诗句忽然跳入我的脑海:“这不像是死者的眼泪/这更不是历史的明镜……应有生命却失去生命/应有废墟却不见废墟/……面对一无所有的空旷/凭吊一场无告的噩梦”。
叠溪1933,你永远在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