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度: | 98.071144 24.084682 |
旅游评分: | 3.9分 |
旅行费用: | ¥0元 |
景区类型 : | 3 |
游玩天数: |
题记、序
引子
行前准备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上
关岭 -晴隆二十四道拐
第6天 下
第7天
第8天
第9天
第10天
第11天
第12天
第13天
第14天
景洪 -曼听公园 -西双版纳总佛寺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磨憨
第15天
第16天
第17天
第18、19天
第20天
第21天
第22天
腾冲 -龙陵 -怒江大峡谷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 -风雪丫口 -片马 -片马口岸 -驼峰航线纪念馆 -片马抗英胜利纪念馆 -六库
第23天
第24天
展开
第6天:(上)历史的弯道
7月18日
6、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拐——马岭河峡谷——万峰林
里程:262公里
加油:210
过路:50
早饭:29,午饭:34,晚饭:82
住宿:80
停车:5
购物:9
门票:240
总计:739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袭击珍珠港以后,加紧入侵中国及东南亚等国。抗战爆发后,日军狂妄地宣称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从战争一开始就封锁了中国沿海,相继占领了中国的三大港口城市及运输中枢天津、上海、广州,中国有限的沿海工业受到严重的破坏。日军在切断了陇海线、粤汉铁路等中国对外交通干线后,又占领了广西、越南,切断了滇越铁路。德国进攻苏联后,从西伯利亚运输苏联援华物资的西北运输线也宣告中断。至1941年,中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国抗战赖以生存的外缘线仅剩一条滇缅公路,可是,日军忘我之心不死,从越南河内派出轰炸机对滇缅公路进行了无数次狂轰滥炸。为了保证中国抗战外援线的正常运转,国民政府于1941年2月组建了中印公路勘测队,8月份又组建了以美国退役军官陈纳德为首的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以保卫滇缅公路,保证援华物资的运输。
1942年2月12日,中印代表在新德里确定了中印公路的走向,从印度东北部小镇雷多出发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接通到达昆明。1942年3月27日,中印公路的勘测工作也从腾冲正式开始,中印公路募工处在下关、保山、腾冲设立办事处招募民工,分赴缅甸准备赶修公路。然而此时缅甸首都仰光沦陷,1942年5月,中国滇缅公路的枢纽畹町沦陷,接着,缅北重镇密支那和滇西重镇腾冲等相继沦陷,日军已占领缅甸大部分地区和中国云南西部,这条正在勘测且刚派出民工准备修筑的中印公路成为虚幻的泡影,日军成功切断了中国与同盟国之间最后的陆上交通线。
滇缅公路被切断以后,美国开辟了驼峰航线向中国战场运送战略物资。可是,途径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每运送一吨汽油,就有大量的飞机、飞行员失事。而后盟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人史迪威将军,徒步带领小分队到达印度,1942年12月10日,中印公路终于在印度雷多破土动工。1943年8月的魁北克会议,商议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的同时,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的主战场,同时也是反攻日本的基地,打通中印公路和铺设中印输油管道也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修筑后来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的中印公路才步入正式轨道。
1943年10月,史迪威将军发布命令,中国驻印军队38师112团开赴野人山扫荡日军,掩护中印公路的修筑。日本驻缅甸方面军组建33军集结密支那,把能否阻止中印公路的打通当成日本胜败的关键,特别是以密支那的得失为前提。并企图在雨季以前,把中美军队阻止在加迈以北,以阻止和滞延史迪威打通中印公路。面对日军的疯狂阻挠,1944年4月28日佛晓,史迪威将军派出的中美联合突击队从缅北胡康河谷的勐拱冒雨进发,发动了奇袭密支那的“眼镜王蛇行动”。与此同时,在史迪威等人的敦促下,驻滇西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也于5月11日分四路渡江,声势浩荡的向高黎贡山发起猛烈攻击。滇西、缅北战场彼此呼应,打响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公路保卫战。
后来,为打通这条道路的滇西战役、缅北战役也被人称为东方诺曼底登陆。通过中美盟军和中国民众浴血奋战,共同打造出了东方的诺亚方舟,铸造出血肉丰碑中印公路。1945年1月24日,中印公路正式通车后,与驼峰航线一起将堆积在印度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中国抗日战场。同时,沿着公路还从印度铺设了一条通到中国昆明的输油管道。这一壮举不但从实力上,而且从气势上震慑了敌人,为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杰出贡献。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中印公路工程的重要性仅次于北非战局。
中印公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合作修建的、自印度雷多至中国昆明的国际军用战略公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生命线。蒋介石当年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使其具有了超出交通站点之上的军事、政治、外交的象征意义。
晴隆县“二十四道拐”位于县城莲城镇外西南方向,距城区1公里,是滇缅公路前端黔滇公路中段。“二十四道拐”虽从1928年元月即开始勘测修建,但时断时续,直到军阀统治贵州结束后的1935年底,大规模修筑工程才算正式进行,国民政府先后征调贵州各县民工5万多名、士兵3万人加紧施工,于1936年9月完工通车。抗日战争开始后,贵州成为了抗战大后方,贵州经济、战略地位日益突出,黔滇公路承担着运送海外援华物资和数万名中国远征军赴滇缅作战的运输任务,成为连接前线与中印公路国际大通道的桥梁和纽带。仅在1938年2月至1942年初的3年多时间里,负责战时后方运输的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管理局在重庆至贵阳、贵阳至昆明间,投入了四个大队约800辆卡车担负运输任务,运输抗战物资到前线。1943年秋,国民政府对沾益(云南)至都匀(贵州)公路进行改造,以“二十四道拐”工程为重点,由援华美军1880工兵营设计施工完成。该段公路完工后,即成为中印公路进入中国后向陪都重庆延伸的必经路段。该公路是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和国际援华物资大动脉,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
以上信息及文章标题均来源于国内主流网站。由于各网站出于种种原因,难免断章取义、含糊其辞,我只好重新梳理了一下时间并对内容进行校对整理。虽然不能完整的还原该时期全部历史事件,但至少这部分内容是经得起推敲的。
下图中右侧上下两条路是新修的G320国道,基本上现在所有车都走那里。而我们在山顶选择转向一个不起眼的土路,沿“二十四道拐”直下。这张照片是我从网络上下载的,因为当时为了赶下午的行程,并没有特意去找这个观景台。沿“二十四道拐”上G320国道肯定是到不了这里的,有兴趣的朋友请自行查找相关攻略,我在此不再赘述。
这块中印公路零公里的标志牌显然只是一块旅游纪念牌。
“从这种标志认识出你们的敌友”。谁是敌?谁是友?真是耐人寻味……
原来友军标志都藏在衣服里啊!
我们今天一早就是从关岭出发的,至此已经行进了186公里,离今天的目的地兴义还有213公里。当然,这个里程是半个多世纪以前计算的。
后面那块碑刻是我从网络上找的老照片,虽然新版碑刻已经修改了措辞,但难免仍有误导之嫌。
我记得我们此行后来到畹町口岸时走在史迪威公路上,老婆查资料史迪威公路是中印公路,当时我们都纳闷昆明到雷多怎么还绕到贵州来,又不是去越南。
虽然没去路对面的观景台,但我们也能从导航屏幕中感觉到天梯般的“二十四道拐”。
“二十四道拐”个人评价:
根据现有资料查询,史迪威公路即中印公路,在中国段指滇缅公路,止于昆明,而“二十四道拐”即黔滇公路,两者不应混为一谈。但由于前面提到的历史错误原因,“二十四道拐”已成为名震世界的史迪威公路标志。加之当年援华物资经中印公路到达昆明后,必然要转往战时首都重庆,也就肯定要通过黔滇公路和“二十四道拐”,该路段自然也少不了日军炮弹的关照和美军盟友的援助。所以在旅游大开发的当今,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事在所难免。
参观这样的景点,不应该简单的用景色来评判。更应该了解那段“不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推荐四十年代后出生的人都看看凤凰卫视《中国远征军》这部纪录片,你才能深切的感觉到,抗日并不是小米加步枪那么简单,才不会习惯了被洗脑还继续误导下一代。或者随我一起重走滇缅公路来到中印公路南线的畹町口岸友谊桥(第19天),或者北线的腾冲和顺古镇(第21天),再或者渡过波涛汹涌的怒江、翻越壁立千仞的高黎贡山探访驼峰航线(第22天),才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在看到远征军、戴安斓、孙立人、杜聿明这些名字的时候,远比游击队、李云龙、李向阳、小兵张嘎更让人心潮澎湃。换句话说,如果那些真正决定民族命运的关键战役拍成电影,再和小米加步枪、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相比,谁是好莱坞大片,谁是国产动画片就一目了然了。有些故事,没有拍成电影,却能千古流芳、百世之师;有些动画片,虽然循环播放,却只存一世、唬人一时。
当然,从客观角度来看待,且不说国民党抗日胜利很大程度依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大形势。只说国民党抗日的功绩虽应肯定,但其作为当时合法政府,掌握全国资源和国际援助,抗日也是理所应当。然而在抗日夹缝中努力发展自己的另一股势力,最终却坐上了正统,孰是孰非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但历史的演变绝无偶然,必定由其必然性导致,在此不必深表。不过事后完全颠倒黑白,混淆视听,一句“国民党不抗日”要让多少英烈含泪九泉!
我在查阅“二十四道拐”相关资料时,看某百科内容如下,真是极尽舍本逐末、断章取义、张冠李戴之能!只叫人一声叹息……
***
40集大型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与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联合打造。反映在黔西南发生的抗日战争故事,2015年将作为纪念国际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献礼大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青年演员刘小锋与甘婷婷分别担纲男女一号。剧情主要以在1941年安南县(现名晴隆县)和太平洋战争暴发为历史背景,围绕发生在当地梅、刘两大家族明争暗斗的故事展开,讲述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援华美军和侵华日军在“二十四道拐”周边展开一系列殊死争杀的故事。
剧情简介: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中共贵州工委书记带领贵州工委来到了晴隆县,按照中共中央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在晴隆展开了宣传抗日,并积极护桥保路,为保护国际运输大运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二十四道拐”公路,保证了运输畅通。日军对它既“封”又“断”,中美联军对它要保“通”护“畅”。一个善于决战疆场刺刀见红的一流军人梅松来到了“二十四道拐”,明处他要防日军轰炸和日军偷渡,暗处他要与内奸斗智斗勇。这是一场反法西斯的血泪战斗,不可避免的艰苦对决。
***
请问老乡,梅松是谁?讲笑话也不能老穿帮啊。镰刀锤子什么时候亲美亲的如此亲昵!都给美国鬼子做搬运工了?
你看我照片,有青天白日,有玛莲梦露,哪看到镰刀锤子呢?旅游局和广电局步调如此不一,看来有人要关禁闭了。
众所周知,中国的互联网与世界有一“墙”之隔,才会出现谷歌打不过摆渡,掏包儿挤走了易趣,大眼睛、企鹅斗的欢,却没有脸谱、推特什么事。虽说国内这些主流山寨产品或公司都是因为这堵“墙”才得以猖獗的发展,但你也大可不必一上网就翻墙。墙外未必有真相,真相来源于永不磨灭的事实和坚强独立的思想。希望看完这篇游记,你能不再像以前一样轻易地被“脑白金、极草5X”洗脑,能在转发社交圈那些来历不明的消息时多转一转还没锈死的大脑。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由于古汉语没有断句,所以人们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按照不同的断句,对此句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其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君王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的知识与素质可以,就给他们自由做他们想做的事,如果他们的知识与素质还比较低,就教育他们来提高知识与素质。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向来主张仁政博爱、顺民应天、开启民智,也是开办私塾第一人。说孔子主张愚民政策的人才真是要愚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