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孚旧梦——民居与河鱼的华丽绝唱

西藏
西藏 xizang
经纬度:91.11764
29.661051
旅游评分:4.8分
旅行费用:¥5000元
景区类型 :27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10-06 07:24
游记浏览:11

   道孚的春夏之交其实是最美的,龙灯草原上开满了各色野花,浅蓝色的鲜水河像流动的水晶在雪山下奔腾……我们来的不过早了一个月,景色却迥然不同了,除了暴风雪就是阴天。不过道孚的精华所在,其实跟季节和天气都无关,那就是堪称藏区一绝的道孚民居。

   道孚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圆木、片石和夯土,基本上都是两三层,夯土或石头打底,圆木横砌做墙,房顶是泥土夯实的平顶。结构坚固,外观华丽,内部装修更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其雕工的精细、画工的艳丽,都无所不用其极,堪称巧夺天工,美轮美奂。

   根据藏区习惯,民居的一楼多半都是不住人的,农区一楼贮藏粮食,牧区一楼养牲畜,二楼是生活起居,三楼多为晒粮食的露台和供佛的经堂。客厅和经堂是装修最豪华的地方,一则表达对客人的重视和敬意,二则表示对佛的尊重,同时也显示了主人的富有。道孚就是典型,道孚附近有很多矿山,当地人有钱到什么程度,很多村子里随便一户人家,川藏线上最常见的那种东风天龙四桥卡车就有他妈四辆,给矿山拉矿石用,车都不上牌照,车前只有一条哈达,驾驶室里贴着活佛的照片……在藏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任何细节,都可以看出宗教地位的至高无上,是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的——房屋里最高的地方必然是经堂;村子里最高的地方必然是白塔;居民点无论大小,最富丽堂皇的建筑必然是庙宇;最受尊敬地位最高的人,也必然是活佛和喇嘛。

   贯穿道孚全境的鲜水河,本来有很多鱼,因为藏族同胞是不吃鱼的,只是现在外来的汉族居民多了,鱼也被打的差不多了,河边公路旁到处都是川味的河鲜馆子。至于藏人不食鱼的原因,比较普遍认同的说法是跟藏区的丧葬习俗有关。这个很多史书和游记都有记载,例如一个世纪以前,“湘西王”陈渠珍时任隶属川军的清朝武官,率部进藏,途径道孚(当时名叫道坞),陈在他1936年根据回忆撰写的笔记体自传《艽野尘梦》一书中写道:“一日,行抵道坞,天尚早,因偕同人闲步近郊,有民舍十余家散居疏林间,草美而细,风景如画。林外一沟宽四五尺,碧水清浅,鱼多而巨,往来游跃。余等正苦无肴,将取之食之。又疑此地居人甚多,岂无网罟,河鱼之繁殖如是。询之通事,始悉藏人死后,不用棺封。土掩其上者,延喇嘛讽经,寸磔其尸,以饲雕鸟,为天葬。其次以火焚之,为火葬。下焉者投尸水滨,任鱼鳌食之,为水葬。故藏人无食鱼者。余等闻之,乃止。”这本书就是一百年前的进藏游记,我路上带了一本,骑一路,读一路,扉页上盖一路邮戳……骑到拉萨,刚好读完,扉页上也差不多盖满了。书中对道孚景色的描写,百年后仍然生动逼真,看着沿途风物,对比书中描绘,恍惚中,竟觉时光倒流。

   道孚民居的构建方式和装饰风格已经延续发展了几百年,但现在,已经有民俗学家开始称道孚民居为“最后的绝唱”了,一是因为现代建筑材料的普及,例如钢瓦、水泥和塑钢窗;二是因为“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已经很难找到这样多这样大的木材来盖房子了。如何平衡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了一个难题。当地政府的解决方式是:树木必然是不能轻易砍伐的,但每家每户盖房子的时候,会得到一个乡政府和县林业部门的批条,根据家庭人口和房屋面积决定准许砍伐的木材数量。这样,既延续了道孚民居的传统之美,也兼顾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其实,不仅仅在道孚,一路上的民居都是各有特色,美不胜收。如果说蜿蜒起伏的公路是五线谱,路旁散落的各式民居就是一个个的音符,从康定到道孚,再到炉霍、德格、昌都、林芝、拉萨、日喀则、樟木……这一路就是一曲由最质朴的石头与夯土演奏出来的最华美的乐章。

1 前序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