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天行程(上)(一天遇到3次泥石流,运气了) 色达 -炉霍

类乌齐
类乌齐 leiwuqi
经纬度:96.60691
31.216648
旅游评分:4.4分
旅行费用:¥0元
景区类型 :0
游玩天数:
游记入库:2016-08-05 06:06
游记浏览:9
游记目录:
7月8日  小雨转多云
 
  因为晚上睡的不好,所以浅眠到早上5点半左右,我就起床洗漱。藏族开设的旅馆一般都是入住时就先付钱,所以清早离开也不用惊动到旅店老板。昨天和司机约好6点下楼见,结果司机5点45分就打手机过来催促,我们下楼后看到车已在楼下等,有两个当地人藏族人和我们一起拼车去炉霍。天还没有全亮,当时**上只有两辆长安之星面包车,我们这辆是去炉霍县城,另外一辆车是准备走色达西南面的县道直接到甘孜县(色达西南方向有直接进入甘孜县的道路,可以直接到达更知乡后面),我们考虑再三,还是觉的经炉霍再到甘孜比较保险,起码这段道路大部分都是国道,昨天下了一晚上雨,路上事故会比较多,走国道比走县道要稳妥些,毕竟国道上道班的修复速度会快些。(不过后来我们走国道花了14个小时才走完245公里到达甘孜县城,如果有其天气可以的话,是可以走这条近路,色达的道路还是建设的非常不错的。色达直接到甘孜的近路,地图上初步测算为95~110公里,比走国道节省1/3距离。) 
  县城里的饭店6点刚开门,才刚开始点火煮饭,这里接近海拔4千米,煮饭多用高压锅,司机告诉我们他开车只要3个小时就可以到炉霍,可以去翁达或炉霍吃早饭。 
  我们没吃早饭就出发了,司机车开的很快,不到20分钟就到了色达五明佛学院岔路口,天空满布阴云,雨开始下大了,看来司机还想在这里看看是否能搭到想去炉霍的佛学院学生,在岔路口搭不到人,司机想开到佛学院里面去揽客,可是去佛学院的道路上检查站横杆挡道,前面几两车都停在横杆前,看来检查站人还没有起来,一时半会是进不去的。(所以我就和五名佛学院擦身而过,并没有见到真容)我的朋友前几年去过佛学院,为了逃过检查站搜查,就是把相机藏在睡袋最里面,才没被检查出来,拍了不少照片回来。现在看来这里检查严度应该下降很多,下车步行很容易就能全身过去。一是昨天班车晚点,二是学生放假回家,三是天气不好,所以也没太想去看佛学院的念头。司机看等搭不到客,也只好继续驱车赶路。 
  (这次旅行拍摄了大量的录像和照片,但由于旅行结束回到家整理时,因为楼层停电事故,损失了旅程开始起到7月8日的全部数据,冒着满头汗水,硬是通过软件恢复磁盘数据,修复了绝大多数的数据,但7月7日下午石里乡车祸到7月8日中午第三次泥石流期间的部分照片和录像还是损毁无法修复。游记中以下4张照片,用的是7月8日拍摄内容来代替的,这些照片不是当天7月7日拍的,所以看上去天气是如此的好,其实当天是阴雨不断。)


  昨天是乘班车过来,班车时速40~50公里/小时,而现在小面包车的车速都保持在50公里/小时以上,且天气不好光线暗,车窗开关不方便,所以都没有拍出什么清晰的照片。又过了一个多小时,达到了翁达镇前的5公里处,这里排起车队,前面发生了泥石流,道路被阻塞了。

 
    上图为昨天经过这里拍摄的,那时候这里还是只有小溪流,溪水很小,走跨都能过去,昨天还看到这里白塔附近堆积了大量的土石,估计就是历次清理泥石流堆积出来的。 
    今天的景象和昨天截然不同,白塔依然如旧,可是小溪已面貌全非,变成了洪水沟,洪水带来的泥石流将20米长的一段道路都给吞没,满是泥浆红花花的洪水分成6道流淌过原来的道路,其中两道河水非常湍急,柱杖涉水都不能过,只能长距离冲刺一跳才能通过,能够通过这段泥石流的车辆只有摩托车和拖拉机。 
    分析泥石流的堵道路的原因,是上游洪水冲下,夹带了枯树桩和大量岩石,枯树被冲到公路的导流桥洞里卡住,然后石头堆积在枯树上,很快就把桥洞堵死,洪水不能通过桥洞,岩石和泥沙只能被冲到桥面和附近公路上,泥石越堆越多,就形成了大面积的泥石流路段。 
    被堵在最前面车的司机,他说早上5点就被堵在这里了,已经手机联系过当地道班,道班还没到;当地村民曾有人开价200元才帮助清理道路,因为当时车少,且价高,所以无果。 
    附近村的藏民开来拖拉机,将被水冲来的枯树套上绳子,然后拉回家,真是天赐“财富”。所有人只傻傻地在附近土堆上旁观,没有人去清理道路。 
    等了近半小时,色达县城发出的2辆班车、3辆卡车、5辆面包车都被堵在了这里,路的对面也堵了5辆车。附近道班有2人骑摩托到达,他们看过后,说要去找推土机,然后就走了,大家只好耐心等推土机来,可是又等了1个多小时,还是没有推土机出现,我们实在等不下去了,决定卷起裤腿,柱登山杖,背着包到对岸,然后转乘对面的面包车去炉霍。 
    我们刚准备好要出发,这时候对岸一辆三菱越野车开始加足马力想冲过来,虽然被河沟陷了两次,但在当地人的推助下,还是成功通过了。跟在越野车后面的一辆长安小面包车,也按捺不住,也开始冲击,它冲过了一半路段后陷入泥沟中,7、8个藏族小伙子一起上,半抬半推将车子拉到了对岸。顿时两岸的人欢心鼓舞,很多人都开始搬石填土,将可能陷车的河沟填平,不管是附近村民、喇嘛、司机、乘客,都一起上阵,大家都是非常卖力的义务劳动,干劲十足,我也加入的修复道路的工作中,反正已换上了凉鞋撩起了裤脚,干起来也行动方便,身上被溅了不少泥花,小腿以下都成泥腿,不过很干的很开心。 
    天气终于变晴,上流的来水越来越少。清理近一个小时,终于将深沟稍微填平,除大卡车和大客车外,所有的车子都在推扛下,通过了这一地段。而道班答应2小时就能来的推土机还是没有看到影子,果然是遇到困难还是靠自己、靠集体的力量才是正道。 
    当地藏族司机习惯将两个方向的车都渡过后,再集体出发,集团团结观念很浓,而汉族的司机一般都只说声谢谢,然后直接就开走了。剩下的卡车和客车只好继续等推土机或路干了,我们的车子继续出发。

   很快就到达翁达镇,停车打听前面的道路情况,听说去炉霍的路上也发生泥石流,目前还没对面的汽车过来。再问过来的摩托车司机,他说前面泥石流有两处地方,没有推土机道路好不了。已经是下午12点多了,我们没有办法,只能在翁达镇上安心等通路的消息。还好我们昨天买了面包,在路上补吃了早饭,如果听司机的,到翁达或炉霍吃早饭,我们那早就会饿出病了。     在翁达,我先去河边将腿上的泥洗干净,这里所有河流的水都是土黄色的,谁叫是雨季呢。在镇上吃了午饭,吃的是面条和蛋炒饭。 
    下午1点,还是没有炉霍方向车子过来,司机们决定到前面去看看。镇上所有的车子排成队,出发了。



    在附近的路上,经幡挂成的布墙,远远初看,以为就是表面一层,当靠近细看,才发现经幡下还挂着第三层、第五层,厚厚叠叠,侧面厚度达到半米以上,让人惊呼,无限功德啊。 
    车行半小时后,达到了第二处泥石流地点,这里是一个半坡上,和第一个泥石流成因一样,树木和岩石堵住了桥洞,大量的泥石壅塞道路,这里的泥石流比前一个堆积的土方多两倍,看起来是很坚实的土面,当人走上去,被吓一跳,软东东的,和表面坚硬的沼泽地一样,人站上去晃的都站不住,车子开上去肯定被陷住,都是软泥。所有人开始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开始了这段道路的清理工作,我开始时和大家一起找石头,将软东东地方和水洼填实,可是效果不大,路基还是很软很湿,没办法过车。


    我看到山坡上洪水不断冲下来,直接冲进泥石流下方,虽然太阳很烈,但地面就是不干,我想应该先将河水改道,让它流到其他地方。开始时,只有我一个人堆土搬石作坝,将水分3次导向侧边,侧边的公路路基坚实,水会顺着公路两边导流渠流开。很多车上的乘客看到我引水,也自发一起过来帮忙,不多久,70%的水被引导到侧边,大大减少了泥石流区域的水源补给,在太阳暴晒和大家的填石下,路基开始坚固,先中型车辆通过,前面几辆车过得比较艰苦,连续几次陷车后才通过,很多人被车轮卷起的泥弄脏,但每个人都乐呵呵的。 
    总结经验:开始好像觉得用大树干或树桩填入路基会稳固,其实不然,车轮容易在树木上打滑,还且容易被压后翘起,顶卡住轮盘和车底盘,所以泥石流行车区域千万不要用树木去填。 
    每过一辆车,土层上的石头就会被压入土里,土面又容易打滑,又要开始新填石头上去,不断如此反复,泥石流路段被渐渐压实,后面的车子过的比较顺利,后面的班车也通过了前一个泥石流到了这里,大家齐心合力将左右两边的所有车辆都摆渡完(包括班车,但不包括卡车),然后带着满身泥和汗水,大家上车继续旅程。

  前方需要翻老折山口,车开上盘山公路,路边的景色从森林灌木变成了高原草场,这里的草场非常肥美,绿油油的草原上点缀着簇簇黄花白花,配着蔚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让人心情舒畅极了。

      这里是宗塔草原西面,早就听说宗塔草原是一个人间与仙境相交融的地方,摘录一段描写她的介绍:“宽阔的草原一望无际,芳草连天,牛羊成群,帐篷顶顶,她携带着一份眷秀的逍遥和神广的自由每年春天至中秋时节,百花争艳斗奇,赶趟似的登上这个广袤的绚美舞态,尽显风姿,一花一月成为草原的主弦,这里先后开出黄、白、粉红、蓝、谈黄等不同颜色的野花,奇迹般地为草原定时换上盛装,使草原由金黄夺目转换成洁白无瑕的花海,再变成粉红色的海洋,叫人疑为间仙境,真不愧是独具特色,名副其实不然的七彩草原,这里的山水间散发着远古的气息,花草中流动着美丽的传说,格萨尔王的枣红色的神马把缱绻的蹄印留在草原上,公元8世纪末,莲花生大师的首批弟子之一白若这位红教祖师流连忘返于草原……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狐狸,旱獭,野兔也沉静默醉于大自然赋予人间的摇篮,好一派草原风光!” 
    盘山结束,下山后不久,大约是下午3点左右,达到了另外一处泥石流地带,对面已经排起了长长的车龙。这里的泥石流比前两处还要严重,附近的山越高,路上堆积的土方就越多。这里的泥石拥堵的路面积并不大,但正因为面积小,所以堆积的土石厚度却很厚。 
    司机们看见路面不能走,结果就想出了从泥石流上面过的办法,十几个人协力,人推绳拉,推拉抬扯,硬把包括在依维柯在内的各种车辆,从50~60度的斜坡推上,穿过狭窄的树丛便道,通过水流,绕过泥石流堆积物,然后拽着车子冲下50度的斜坡到对岸,场面惊心动魄,人们干的热火朝天,我看到他们接连拉了7辆车子如此过去,这里可是3000多米以上的高原,真佩服。


    我们这边有一辆苏州牌照的越野车,也许是前面的泥石流地带过的比较轻松,所以太得意了,司机只简单看了下路况,就得出了可以过的判断,车上一直坐了4个人(开这样的路,车上的人,怎么说也应该先下来,太乐观估计了),不听当地藏族司机的劝告,加足马力冲了进去,结果没过完2米,就被牢牢陷死在泥浆里。虽然车辆性能不错,拼尽全力,四驱全使,轮胎和岩石摩擦出难闻的焦味,但只不过前进了1米多,又被陷入了更厚的泥石里。

(车陷泥路录像查看)


  没有人愿意到和小腿一样深的泥堆里帮他们推车子,车上的司机没有办法,只能下车,到对面找其他车子帮忙,对面藏族司机很热情 ,有辆北京吉普到前面去牵引,被陷住的越野车车前有卷扬机,抽出钢索挂到北京吉普上,然后北京吉普、卷扬机、越野吉普同时发力,折腾了三个回合,终于把越野车拉到了对岸,但由于卷扬机拉扯过度,结果钢索收不回去了。只能把钢勾放到驾驶座里,钢索荡在外面。越野车的司机腿上满身都是泥,车上的女乘客自始至终都做在车里,出里泥石流后,他们急急匆匆的把车开走了。     正看着越野车开向远方,突然看到远处有醒目的黄色推土机慢慢的开来了,人群中爆发出最热烈的欢呼!



    推土机终于开到面前,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清理“作业”开始了。将泥石一铲一铲举起,然后推倒进旁边沟里。这里旁边的沟里,已堆填了大量的土方,包括以前历次堆积下来的。



    分析当天遇到的三次泥石流,三处都是经常发生泥石流的“顽固地段”,道路修建时,设计泥石流防御等级不足,导流孔和导流渠设计的太小太窄,无法应对实际大规模的泥石流,而道班的力量只能是维护和清理,不能根本解决道路设计缺陷,说穿了就是修建或改造资金的问题,道班大型设备的配备也不足,听说道班配备的推土机去处理炉霍南部的泥石流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辆推土机还是外面临时借来的,后面的几处泥石流还等它去处理……。炉霍地区的地质灾害发生和堵车情况是非常有名的,一半是自然成因,一半是人为忽视,炉霍地区历史上多次发生严重地震,可能人为认为修的再好,以后一样会损毁,将就着算了。 
    河水呈现泥红色,泥沙含量很高,附近水土流失严重。

 
    赶紧上车继续出发,已经是下午4点左右,今天路上实在是被泥石流耽搁了太多时间,越野车和吉普车们先超前过去,所有的小面包车组成一行车队,浩荡地在路上绵延。

 
   不知是不是这里人口膨胀速度加快,路边经常可以看到正在修建的房子。这里的藏族房屋骨架是由木预制件搭成, 契合组装起来,房屋下面的墙由石块堆砌,而房屋上面则都由木板建墙,老房子都是藏族传统的平顶,而新房子则开始改用汉族形态的红色坡度屋顶,也许发生过1973年大地震后,这里开始推广这种防震样式斗形屋顶,每家每户的大门都用各种金属钉装饰。     附近森林植被还算茂密,但都是年代不久的次生林。在这里还看到放牧了不少山羊群。


 

    越接近炉霍县城,路上的树木就越来越少,草地植被就越差,人口村庄越密集。可以看到路边房屋外有用土圈起来的草地,里面不种植庄稼,只是长草,那里是为了防止牲畜吃食才围起来,用来养草,作为秋冬牲畜的饲料。



    就在离炉霍县城几公里的地方,看到当地很有名的寿灵寺,寺庙的金顶在阳光下耀耀发光。寿灵寺的寺庙僧房建设的整齐美观,所有的墙面和顶边都有涂刷和彩绘。 

  收集了些寿灵寺资料:寿灵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位于甘孜州炉霍县新都镇内鲜水北岸的“色登龙然苏”山腰上,是“霍尔十三寺”之一。灵在藏语中意为祝愿长寿平安。初名呷丹绕登郎吉岭(意为知足天永恒降福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创建,历史上曾毁于地震数次,后改名为霍尔章谷寺,再改名为寿灵寺。最盛时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房屋500多间,经堂13间。下辖4个日车(经堂)、17座分寺。后被拆毁。院整体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山而建,中心大经堂及大殿为其主建筑,大经堂可同时容纳2000余人颂经。在其大经堂外墙周沿绘有反映炉霍地区土司家族的壁画等。寺庙是经过1973年炉霍大地震后,重新从河南岸迁建到北岸的。1982年批准开放,1984年后相继修复大殿等。

 
    炉霍县城的基础设置修建很现代,宽敞的水泥道路,路灯很华丽,是灯柱盘龙,而灯顶是四龙戏珠。亮丽干净的县城街道,街面繁华,商品丰富,这里作为进藏的重要交通重镇,建设的非常不错。1973年一场罕见的大地震炉霍县几乎成为一片废墟。今日所见的县城建筑,多为震灾之后的新建筑,所以县城的建筑更新更现代,有种涅磐重生的感觉,这些融合了现代工艺的藏式民居倒也另有一番风味。(听说比起甘孜县炉霍县的治安更好些,可能这是国家支援重建的功劳未可,所以很多旅行者更宁愿晚上住在炉霍县) 
    我们整个行程的重点是去西藏去看冰川,所以想多赶些路,和送我们到炉霍的司机商量,司机答应可以继续拼车去甘孜县城,司机报的价格比较公道,色达到甘孜全程每人只收55元(拼车价,一般小面包要坐满6~8人才走),准备继续坐他的车去甘孜。司机在路口揽客,不一会就找到两个喇嘛和一个当地汉族人,其中一个喇嘛面貌俊朗,细问原来是青海玉树人,曾去过上海等大城市游历,也是色达佛学院的学生,学位等级在佛学院算较高(忘记当时告诉我他是哪一级别了,藏语名称不好记)。正和喇嘛谈的投机,司机突然过来让我们转到班车大巴上去,已经是下午5点多钟,我们以为班车早没了,怎么到现在还会有!?原来这里的去甘孜县的下午班车是要等色达班车到达后,才会发车(接力班车),今天色达的班车被泥石流耽搁了(比我们的小面包车晚了半个小时才到炉霍),所以炉霍去甘孜的班车现在还没发车,我们付给小面包车司机55元,我们没买班车车票,小面包车司机和班车司机打过招呼后,送我们直接上车,不需要票,两地班车票到底多少钱,我现在也没搞清楚,应该和实际价格差不太多。 
    因为翁达方向过来的车都现在集中到达,所以班车坐的较满,只剩下2个空位,听说上午炉霍到甘孜的道路也是塌方或泥石流中断,也是下午才修复的,看来在这个地区应该早上睡觉或游玩,下午再行车出发,反正是一样是傍晚才能到目的地。

炉霍县资料:
    炉霍县位于四川西部。总面积4601平方千米。总人口4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新都镇.炉霍原来叫做霍尔章谷,在藏语中"霍尔"是蒙古人的意思,"章谷"是岩石上的意思。霍尔章谷之称源于居住在山岩之上的霍尔章谷土司,土司是蒙古人的后裔,当时便将该地域唤做霍尔章谷。而该地域又是康定通往藏域的要道,便从两地地名中各取一个字来为该县命名(康定又称炉城,也叫打箭炉)。这里地处要冲,有众多古迹。在达曲、泥曲合二为一成为鲜水河的县境中部的山上,有座古老的寺庙--寿灵寺,站在县城街上就能望见山坡之上鳞次栉比的僧房和大殿。当然,还有觉日寺、然哈寺等众多寺庙。

热点新闻